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甘凉濡润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运用
叶天士用养胃汤治疗阴虚胃痛,创甘凉濡润,滋养胃阴之先河,对脾胃病学说是一大贡献,弥补了清代以前对胃虚津伤,在认识和治法上的不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多种证候表现,以肝胃不和、中虚气滞较为多见。然胃阴不足证临床亦非少见,症如胃脘隐痛、嘈杂灼热、舌红少苔等。采用滋养胃阴的治法,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一贯煎,药物如:沙参、麦冬、生地、石斛、玉竹、天花粉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表现上,可以有隐痛、痞胀、嘈杂、灼热等症状,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可伴有肠上皮化生、部分黏膜糜烂性病灶、幽门螺杆菌感染,或伴有胃食管反流性病变,少数有异性增生。由于病程较长,症状反复,病机较为复杂。部分患者在证候表现上常有胃阴不足的特点,临证之时除滋阴养胃外,还须考虑某些夹杂因素的处理,如在阴虚的基础上,可以兼有气虚、气滞、虚火等不同情况,在辨证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的病证特点,予以相应的药物兼顾是必要的。
(一) 胃阴不足,兼脾胃气虚
一方面胃阴不足可见胃脘隐痛,舌红、口干;另一方面又有食少、便溏、腹满,脾气虚弱的表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同主运化,但在生理病理上却各有特点。治法上,既要养阴以润胃,又要益气以健脾。在用药上,既不能甘寒太过,以碍脾运,又不能辛温助阳,以伤胃阴。个人体会,以参苓白术散为主加减,似较平和适宜,不温不燥,甘缓补益,健脾养胃。另外,胃阴虚又可兼胃气虚,慢性萎缩性胃炎日久,常见胃脘痞胀隐痛,得食则缓,纳谷不香,或多食脘闷痞塞,口干,舌质红,胃酸少。治宜酸甘相合,调和胃气。药如太子参、淮山药、川石斛、玉竹、北沙参、麦冬、白芍、炙甘草、香橼皮、佛手等。临证可适当加减,如神疲气短,可加炙黄芪或生脉散意;津伤口干,可加天花粉、芦根之类。
如陈某,男,42岁。患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脘疼痛隐隐,纳谷不香,口干,晨起口苦,恶心欲呕;腹部胀满,肠鸣,便溏日1~2次,气短乏力,舌质偏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细。辨为胃阴不足,脾失健运,气阴两虚。治拟益气健脾,养阴和胃。药如:太子参15g,炒白术10g,云茯苓15g,淮山药20g,炒苡仁15g,炒扁豆15g,莲肉15g,川石斛15g,麦冬15g,白芍10g,橘皮5g,炙甘草3g。药服一周,脘痛、呕恶均止,大便已成形,唯仍觉口干口苦,原方加炒竹茹10g,再服一周,症状消失。
(二) 胃阴不足,兼虚火内灼
“阴虚则内热”,在阴虚的基础上可以出现虚火症状。由于肝郁气滞,郁而化热,既可气滞胃胀,也可郁火伤阴,表现胃部灼热、口干、便秘。对于阴虚郁热,一般不宜苦寒直折,而重在养阴,或在滋阴润燥的基础上,加强酸甘化阴的作用,伍入乌梅、白芍、木瓜、甘草等。若郁热明显,再加山栀、丹皮、蒲公英等清泄郁热。如大便秘结,可加瓜蒌仁、决明子、火麻仁等润肠通便,使虚火下泄。此证胃脘灼热,不同于左金丸证之烧灼感,前者是阴虚致热,可见舌红少苔,干燥少津,而后者属肝胃郁热偏于实证,有泛酸嘈杂症状。
如巫某,女,54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幽门部黏膜局灶糜烂。胃脘隐痛不适,有灼热感,大便秘结,二日一行,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证属胃阴不足,虚火内灼,治以酸甘养阴,润肠通便。药如:北沙参15g,麦冬12g,大生地15g,天花粉15g,肥玉竹10g,炙乌梅5g,白芍10g,木瓜15g,炙甘草3g,枳壳10g,瓜蒌仁15g,火麻仁15g。服药一周,脘痛、灼热俱减,大便畅通;原方加蒲公英15g,再服一周,症情进一步改善。
(三) 胃阴不足,兼气机郁滞
在胃阴虚的同时,伴有胃部痞塞闷堵,或胁胀、脘痛,多由肝胃不和、肝郁气滞所致。因久痛不愈,肝胃两伤,肝失柔养,厥气横逆,每因情志不遂,郁结不解而引发或加剧。这类病症经投疏肝和胃理气药不效,不宜再用辛温香燥行气之品以耗伤胃阴,当在滋阴润胃的同时配伍枳壳、郁金、佛手、川楝子、玫瑰花、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柴胡劫肝阴,一般较少使用,香附偏于香燥用之亦少。《内经》曰:“肝欲酸”,又说“以酸泻之”,对阴伤气滞之胃痛,亦可酌配乌梅、白芍、木瓜等酸味药物,以加强酸敛柔肝的作用。酸味又能开胃气,少用可以健胃消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消化不良多有裨益。
如赵某,女,34岁。患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HP(+)。胃脘闷塞不舒,胸胁胀痛,嗳气,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口干口苦,大便不畅,夜不安寐。舌质红,少苔,经用疏肝行气,清中泄热的药物症不改善,后投甘凉濡润,佐以行气之法而取效。所用药物如:生地15g,北沙参15g,麦冬12g,川石斛15g,肥玉竹10g,白芍10g,炙甘草3g,枳壳10g,川楝子10g,娑罗子10g,绿萼梅5g,枇杷叶10g等。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阴不足者,宜用滋阴养胃法,所用药物以甘凉为主,“凉”不属于寒,或者说是次于寒,均与胃痛阴虚证甚为合适。《内经》曰:“脾欲甘”,“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观孟河医家每以甘凉药物与酸味药物配伍,一则酸甘相合,加强化阴生津的效果,又因肝气横逆而犯脾胃,是取“肝以敛为泻”,补中寓泻之意。由于胃痛者每与情志因素有关,郁久化热则胃津暗耗,酸甘合用,“治肝安胃”,则可改善病情。
从阴阳平衡来说,胃阴是消化腐熟水谷的重要物质基础,“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不仅需要气机的正常运转流通,而且需要胃阴的濡润,以维持脏腑间的平衡。吾师徐景藩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丰富,对脾阴不足与胃阴不足尤有独到见解,提出“内伤疾病尤其胃病,要处处维护胃阴”。吴鞠通说:“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取益胃,用之义也。”个人体会,对于胃痛经久,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法治效不佳时,若能据证考虑胃的生理特征,给予甘凉濡润一法治疗,确能起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