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瘀血痹阻证
一、辨证要点
肌肉、关节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瘀斑,面色晦黯,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细涩。
外邪痹阻肌肤、关节、经脉等处,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停聚,或疾病日久,气虚血瘀,不通则痛,故肌肤、关节剧烈刺痛而部位相对固定不移,血瘀实邪聚集不散,故局部拒按;经脉阻痹,水停湿蕴,血瘀阻络则局部肿胀;瘀血阻络,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不欲饮;血行不畅,气血不能外达,肌肤失荣,故见皮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血瘀阻络日久,溢于脉道之外,故见面色晦黯。舌紫,脉涩等;血瘀郁热,故见舌苔薄黄。
二、类证鉴别
本证候与气虚血瘀证、痰瘀痹阻证、瘀热痹阻证等,临床都可出现肌肉关节刺痛、部位固定不移,舌紫黯,脉涩等症。但因病之虚实性质不同,兼夹症状有异,证候表现各具特点:气虚血瘀证可见气短乏力,汗出易感冒,头晕等症,属虚实夹杂证候;痰瘀痹阻证,为痰瘀并见,可兼见肢体关节肿胀或皮下痰核结节,胸脘满闷,纳呆,泛吐痰涎,舌苔腻等症;瘀热痹阻证则兼有热象,如关节肌肤发热,或周身发热,入夜尤甚,溲赤苔黄,或舌质黯红等,易于鉴别。
三、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四、经方、名方
1.身痛逐瘀汤
方药:秦艽、香附、羌活各1钱,桃仁、红花、当归、牛膝各3钱,川芎、没药、五灵脂、地龙、甘草各2钱。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祛风除湿。
主治:瘀血痹阻,关节疼痛。
本方原载:《医林改错》
2.大黄 虫丸
方药:大黄10分, 虫半升,虻虫1升,水蛭百枚,蛴螬1升,干漆1两,桃仁1升,杏仁1升,干地黄10两,芍药4两,黄芩2两,甘草3两。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酒饮服5丸,每日3服。
功能:破瘀散结,清热活血。
主治:血痹阻络,内有瘀血。
本方原载:《金匮要略》
3.化瘀舒筋汤
方药:川芎9克,桃仁9克,炙乳香9克,炙没药9克,当归身9克,鸡血藤9克,五加皮9克,丝瓜络6克,橘络6克,路路通9克,宣木瓜15克,川牛膝9克,全蝎15克,蜈蚣4条,白花蛇15克,地龙9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3克,随汤送服。
功能:活血舒筋,化瘀通脉。
主治:瘀阻痹证。症见疼痛如锥如刺,固定不移,痛不可按,寒热多不明显。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细弦。
本方原载:《痹证通论》
4.活络效灵丹
方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主治:瘀血痹阻证。
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5.痹痛汤
方药:络石藤9克,鸡血藤9克,海风藤6克,天仙藤6克,酒桑枝9克,全当归9克,南川芎6克,川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或头汁内服,二汁煎水作局部热敷。
功能: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阻滞,肌肉筋骨酸痛。
本方原载:《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6.二乌牛红汤
方药:制川乌60克,制草乌60克,川牛膝24克,川红花24克。
用法:先将川、草乌微火焙黄,再与牛膝、红花共研细末,装瓶内密封备用。每晚服1次,成人每次1. 5克,逐渐加至3克,白酒或甜酒送下,重症早上加1次。服药后一般无反应,若服后有头面、上肢发麻或腹痛便溏等,可减少服药剂量,以无反应为佳,病愈停药。服药期间忌房事,妇女月经期停药。
功能:祛寒除湿,化瘀通络。
主治:痹病,瘀血痹阻证。
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五、酒剂
1.祛风活血酒
方药:红花、鸡血藤、当归、制乳香、制没药、玉竹、独活、桑枝、川芎、枸杞子、红曲、官桂、桑寄生、续断、川牛膝、油松节、木瓜、白酒。
功能:祛风活血,强筋壮骨,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阻气血不和而致的全身关节筋骨疼痛,或腰脊以下时有刺痛,伴手足拘挛。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沉涩。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
注意事项:忌寒凉。孕妇禁用。
本方原载:《江苏省药品标准》( 1977年)
2.木瓜牛膝酒
方药:木瓜120克,牛膝60克,桑寄生60克,大曲酒500毫升。
功能:活血祛湿,补肾壮骨。
主治:痹病,瘀血痹阻证。
制剂规格:浸泡7天。
用法用量:每服15毫升,每日2次。
本方原载:《食物疗法》)
3.橘核川芎酒
方药:橘核40克,川芎35克,当归30克,桑寄生30克,杜仲30克,地黄25克,牛膝35克,茯苓24克,防风24克,细辛6克,白芍20克,甘草20克,白酒1000毫升。
功能:补肾养血,祛风散湿。
主治:风寒湿痹,腰酸背痛,上连颈项,以及老年慢性骨关节炎,关节肥大,变形等症。
制剂规格:研细末,装入纱布袋中,扎口置入白酒中,浸泡60天后,过滤即成。
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10~20毫升,以晨起进食前饮用为佳。
本方来源:经验方,本方系近代名医张简斋方。
4.治瘀阻型筋痹酒剂
方药:蜈蚣3条,全蝎9克,地龙12克,土鳖虫9克,白花蛇9克,当归30克,苏木15克,牛膝24克,桂枝16克,防风15克,独活15克,威灵仙15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甘草9克。
功能:化瘀通脉。
主治:瘀阻型筋痹。
制剂规格:用60°白酒2500克浸泡1天,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6~15克,最多不超过30克。
本方原载:《痹证通论》
5.痹病酒剂
方药:红花15克,乌梅15克,川芎15克,草乌15克,甘草15克,白酒500毫升。
功能:活血化瘀,温经通痹。
主治:瘀血痹阻关节筋脉。
制剂规格:浸泡7天(用于女性病人)。
用法用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严重胃溃疡者禁用。
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六、中成药
1.风寒双离拐丸
方药:地枫、防风、红花、川乌(制)、马钱子(制)、千年健、乳香(炒)。
功能:祛风散寒,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侵袭,瘀血阻滞而致的腰腿疼痛(刺痛)或四肢麻木,筋节拘挛,畏风寒,唇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
制剂规格:丸剂。每丸5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注意事项:避风寒。孕妇忌服。
本方原载:《黑龙江省药品标准》( 1980年)
2.红药片
方药:三七、当归、红花、白芷、川芎、土鳖虫。
功能:活血祛瘀,温经通络。
主治:气滞血瘀而致之痹证。
制剂规格:片剂。每片0. 25克。
用法用量:口服。视病情轻重,成年人每服4~6片; 7岁以上小儿,每服2~4片; 3~7岁,每服1~2片。空腹温开水或黄酒送下,每日2次。外用可视疮面大小,将药片研碎,黄酒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皮肉破损处,忌外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本方原载:《辽宁省药品标准》( 1982年)
3.追风活络丸
方药:乌梢蛇、荆芥、防风、土鳖虫、醋香附、独活、威灵仙、桂枝、羌活、地龙、制草乌、制川乌。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之邪痹阻经络。症见关节疼痛、畏风恶寒、夜间或阴雨天则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紧。
制剂规格:蜜丸剂。每丸重3. 5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2丸,日服2次。
注意事项:注意保暖,孕妇禁用。
本方原载:《吉林省药品标准》( 1977年)
4.壮骨木瓜丸
方药:木瓜、青风藤、海风藤、威灵仙、白芷、草乌(甘草银花水炙)、川乌(甘草银花水炙)、当归、人参、川芎、怀牛膝等。
功能:祛风湿,强筋骨,活血止痛。
主治:四肢麻木,腰膝疼痛,筋骨无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舌苔白,脉弦细。
制剂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日服2次,黄酒送服。
注意事项: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之腰酸腿软作痛,以及关节红肿热痛表现者,不宜应用。
本方原载:《北京市药品标准》( 1980年)
5.痹证丸
方药:制马钱子500克,乌梢蛇1500克,地龙1500克,乳香1500克,没药1500克,青风藤500克,败酱草500克,丹参500克。
功能:活血通痹止痛。
主治:风湿瘀血痹阻,关节肿痛,腰膝酸重。
制剂规格:上五味为细面,后三味煎汁浓缩,两者均匀混合,晒干或低温干燥,研为细面,过80目细罗,取上药粉,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
用法用量:每服50~60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孕妇及高烧、体质虚弱、癫痫病患者忌服。
本方原载:《痹证治验》)
6.化瘀通痹丸
方药:制乳香、制没药各500克,制川乌、制草乌各500克,田三七250克,元胡500克,五灵脂500克,细辛500克,木瓜1500克,香附2500克,白芍2500克,生地2500克,丹参2500克,青风藤500克。前8味共为细面,后6味煎汁浓缩,然后两者均匀混合,晒干或低温干燥,研为细粉。过80目细罗,取上药粉,为水丸,如绿豆大小,每服50~60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量。
功能:化瘀通痹。
主治:风寒湿瘀血痹阻,肢体关节疼痛。
注意事项:阴虚阳盛及热证疼痛者忌服。
本方原载:《痹证治验》
7.舒筋活血丸
方药:土鳖虫、桃仁、骨碎补、熟地、栀子、桂枝、乳香、自然铜、儿茶、当归、红花、怀牛膝、续断、白芷、赤芍药、三七、苏木、大黄、马钱子、冰片。
功能:舒筋活血,通痹止痛。
主治:痹病瘀血痹阻证。
制剂规格:蜜丸剂,每丸重6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丸,每日2次。空腹开水送服。
本方原载:《黑龙江省药品标准》)
8.瘀血痹冲剂(或胶囊)
方药:当归、丹参、乳香(炙)、片姜黄、川牛膝、红花、威灵仙、川芎、炙黄芪、制香附等。
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痹证中瘀血阻络证。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剧烈,多呈刺痛感;或久痛不已,或痛处不移、拒按,局部肿胀或瘀斑或面色晦黯,肌肤干燥甲错不泽。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制剂规格:冲剂,每袋10克。胶囊,每粒0. 4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袋或6粒,每日2~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本方原载:《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证学组协定处方》、《辽宁省药品标准》( 1985年)
七、单方、验方
1.趁痛散 乳香6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地龙12克,五灵脂10克,牛膝10克,羌活10克,香附10克,生甘草6克。热泵明显加酒炒黄芩、黄柏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痹证属气血瘀滞者。(本方原载《医学纲要》)
2.白蔹9克,穿山甲5克,泽兰9克。共研细末,每次服3~6克。(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3. 虫适量,焙干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4.鲜三七参(带叶) 15厘米,加红糖100克水煎,取汁饮时冲鸡蛋2个,连服3日。(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八、外治方
1.洗腿方
当归尾9克,青风藤9克,木瓜9克,炒赤芍9克,透骨草9克,防风5克。水煎熏洗。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功效。(本方原载《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2.跌打万花油
红花、独活、三棱、无名异、还魂草、骨碎补、防风、海桐皮、三七、松节油、马钱子、威灵仙、宽根藤、羊蹄草、按叶油、人地金牛、莪术、铁包金、腊梅花、丁香油等90余味。油剂,瓶装,每瓶10、15、25毫升。外搽、外敷适量。能止血止痛,消炎生肌,消肿散瘀,舒筋活络。适用于跌打损伤,撞击扭伤,刀伤出血。(经验方)
3.跌打止痛液
铁棒锤(生)、老鹤草、祖师麻、生草乌、青风藤。溶液剂,每瓶装20毫升。外用时先将患处洗净,再将药液喷涂于患处,用手按摩至发热,每次2~5毫升或适量,每日3次。严禁入口,严防触及眼、鼻、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损、孕妇及酒精过敏者忌用。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适用于腰痛、肌肉痛、跌打肿痛,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研制方)
4.万灵筋骨膏
生川乌、麻黄、当归、土鳖虫、芫花、猪牙皂等。功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瘀定痛。凡外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致使躯体、四肢、肌肉、筋骨酸麻胀痛、行动艰难者均可选用。膏剂,小张膏药油重15克,大张膏药油重30克。外用,先用生姜擦净患处,然后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即可。孕妇忌贴于脐腹部。(本方原载:《北京市药品标准》( 1980年)、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九、食疗方
1.桃仁粥
桃仁15克,粳米160克。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加粳米煮为稀粥即成。适用于各型脉痹,瘀血痹证。(本方原载《多能鄙事》)
2.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30克,生姜30克,羊肉50克。当归与生姜用清水洗净后切片,羊肉去骨剔去筋膜,入沸水锅内去血水,捞出晾凉,切条备用;净锅入清水适量,将羊肉条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生姜,武火烧沸,打去浮沫,改文火炖约1. 5小时至羊肉熟烂即成。汤肉分3次吃下。(本方原载《金匮要略》)
3.杭芍桃仁粥
杭白芍20克,桃仁15克,粳米60克。先将杭白芍水煎取液,约500毫升,再把桃仁洗净去皮尖,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上二味之汁液,同粳米煮为稀粥,即可食用。适用于痹病之血虚血瘀证。(本方原载《痹病论治学》)
4.川芎白芷炖鱼头
花鲢鱼头1只,川芎、白芷、葱、姜、盐、黄酒各适量。将川芎、白芷洗净,鱼头去腮、洗净放锅内,加入作料,清水适量,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熟,再加味精搅匀即成。具有活血止痛,祛风行气,温补镇静功能。适用于头风,四肢拘挛痹痛。(本方原载《家庭食疗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