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百年医案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养阴和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吕生,男,39岁。初诊日期:1969年11月6日。
2年前腹痛、腹泻赤白黏液样便,偶有纯血紫红,行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17~19cm处充血糜烂水肿,有细微出血点,西医治疗3个多月未见效果,中医清肠解毒、化滞除湿方药亦无效验,其病情时好时坏,3个月前服用附子理中汤类方,稀便逐渐减少,大便开始秘结难解,但仍排出较多红色黏液,里急后重及腹痛更为明显,反复入厕欲便而难行,数日或有硬结便排出,较之过去腹泻稀便黏液更为痛苦。其面色青而泛红,烦躁难安,常有低热冷汗,下午2时以后身热较为明显,有时可达38℃,舌红黯而干,燥黄苔,脉细弦微数。此热盛伤阴之候,当滋阴清热和营。
处方:白芍15g,天冬12g,当归9g,白茅根15g,佛手12g,干姜6g,阿胶15g(烊化),麦冬12g,生地15g,海螵蛸15g,甘草12g。水煎,日分3服。
二诊:服药3剂后,大便较易解出,虽有较多干结如羊粪样物,亦多黏液脓血,因里急后重有所减轻,病者略感轻松,心情已不甚烦躁。舌仍红,苔仍黄干,脉仍细数,养阴法有效而无弊端,上方加乌梅12g,继服10余剂。
三诊:半月后来诊,诉大便不干,成形,脓血黏液大为减少,腹痛基本消失,体温已经正常,午后亦不觉热,舌不甚红,苔薄黄,脉细滑。二诊方加干姜为12g,连服20余剂。
四诊:黏液脓血、腹痛里急等症消失,大便基本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查已无糜烂充血,仍有极少量出血点。
【评按】
溃疡性结肠炎机制至今未明。多因脾虚不运,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凝滞成脓,故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里急后重等症。本例阴虚瘀热类型较为少见。因知急性小肠炎症有阴虚津伤一类,而结肠炎痢证抑或有此一类证型,唯其病机更为复杂,阴虚之处,必有湿毒、血热之胶结,以致肠壁之溃疡、糜烂、出血。本例治方以二冬、生地养阴外,阿胶益养气血,又可治败疮痈疽;乌贼骨能治肠风血痢之厥阴本病,又能除湿敛疮;白芍敛阴缓中,可治大肠之痈毒;干姜散邪理结,能引诸药入阴血之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长阴生之意,本例用之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