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物融合:工业互联网重构数字企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当前已经迈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正在不断地将我们身边的物理世界数字化,并连接到网络,成为巨大的数字化网络的一个节点。在这一波数字化浪潮中,工业企业已经无法忽视这张数字化网络而独善其身。

数字化浪潮最直接的体现是数据的爆发式增长。IDC在2018年底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白皮书中指出,全球数据存储容量将从2018年的33 ZB增长到2025年的175 ZB,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61%,而制造业是其中最主要的数据来源(见图1-4)。

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将加速用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产品的创新速度,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内部设计迭代、部门协作和数据流转的加速。传统的固化的企业流程将无法适应这种持续的快速变化,从而使企业丧失竞争力。有些企业试图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来改变这种劣势,然而其本质还是期望利用过去的流程来管理和制约未来的变化,这将会使企业疲于奔命,最终收效甚微。

无疑,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将是企业在数字化时代杀出重围的新出路。

图1-4 全球数据增长趋势[4]

1.2.1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如今,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的产品内置传感器、处理器和软件并与互联网相联,同时产品数据和应用程序在产品云中储存并运行,我们称之为“智能互联产品”。海量产品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让产品的功能和效能都大大提升,而且能提供跨界乃至超越传统产品的新功能,它们带来的机遇将帮助企业实现指数级增长。

智能互联产品必将重新定义产品的运营服务模式,使“产品即服务”成为可能。这也必将成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智能互联产品不但会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会扩展整个行业产品体系的边界。未来竞争的焦点将会从独立的产品延伸到包含产品的相关系统,乃至连接各个子系统的整个产品生态体系。

如图1-5所示,风机制造商为突显其差异化竞争优势,未来将不仅提供纯粹的风机产品,还将提供智慧风场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其将面临来自从风机设备到风场运营领域的竞争。要应对这些挑战,它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联合上下游供应链,构建强大的产品生态,提供卓越的产品性能和一体化的运营服务体系,形成新的商业和服务模式,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截然不同的产品将颠覆现有的企业价值链,促使企业重新思考:随着行业边界的极大拓展,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如何利用海量数据创造新价值?如何整合供应链,构建新的产品生态?如何转型内部研制和运营模式以支撑这种新的产品生态?

图1-5 数字化产品发展趋势

同时,新的数字化技术也为企业内部运营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工业企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企业内部的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长:随着交付用户的智能产品数量的增加,其收集的实时工况数据与日俱增;随着生产现场持续引入智能产线和设备,其产生的海量数据正在引发一场全球的工业4.0或智能制造变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用户反馈、竞品分析等数据如潮水般涌入企业内部,令众多企业无暇应对。传统企业内的信息孤岛和组织壁垒使这些数据难以在企业内顺畅流转,无法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反而成了这些企业的负担和累赘。如何让数据说话,由数据驱动企业内部业务的运转?企业在哪些方面需要做怎样的转型?这已经成为当下大部分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答案就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指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产品和企业运营中,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构建贯通全寿期、全价值链的产品数据链路,实现产品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用户体验和企业运营效率,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新的市场机遇。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从传统信息化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变的、持续迭代且自我颠覆的过程。它远不是拥抱并应用数字化技术那么简单,而是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整个企业,需要企业战略乃至企业组织、文化的转型,给企业重新注入数字化基因。

如图1-6所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手段,实现从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的转变。其典型特点就是构建面向全寿期价值链的产品数据流,以数据为驱动,实现端到端的快速业务创新和应用体验。

图1-6 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1.2.2 数字化转型趋势分析

2016年哈佛商学院研究表明,选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在三年内得到了55%的平均毛利润提升,相比之下其他企业的毛利润同期降低了37%。数字化转型的领头羊也曾是收入处于落后水平的企业,他们的收入在三年内增长16%。而那些世界顶级公司的收入也仅仅增长了11%[5]。根据《IDC FutureScape:2019年全球数字化转型预测》,到2020年,至少有55%的企业将是坚定的数字化实践者,他们将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来改变市场,重塑企业竞争力。据IDC统计分析,2019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投资将达到1.18万亿美元(包括软硬件及服务投入);按照当前的投资规模,预计2020—2023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4万亿美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5%[6]。按行业划分,离散制造业的投资占比最高,重点投资方向为智能制造和数字化供应链。按区域划分,美国和欧洲的直接投资规模仍然占据前二位,我国位居第三。

在这种全新的数字化格局下,数字化转型已经势在必行,而我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刚刚起步。

过去几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制造”最大的传统优势——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大增,以及来自东南亚、拉美的中低端市场竞争等。鉴于此,2015年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旨在通过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力,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为“中国智造”,最终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数字化将是我国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在过去10年中,我国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像小米、滴滴、字节跳动等新兴的数字企业,其增长速度和市值规模远远超过了传统蓝筹公司。波士顿咨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初创企业平均仅需4年时间就能因估值达到10亿美元而晋升为独角兽公司,其中有46%的中国独角兽企业仅用了2年时间[7];而传统企业往往需要10~1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估值。不难发现,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来自制造业的却寥寥无几。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创新应用,以及庞大的移动互联网消费群体的形成。而制造业由于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且前期数字化改造投入较大,很多企业管理层在数字化没有展现明显的效应前往往会持谨慎态度。

埃森哲的研究显示,虽然中国企业已经普遍思考并开始数字化转型,但仅有9%的中国企业转型成效显著,这些企业被称为“转型领军者”。他们在持续深耕传统业务的同时,果断向新业务,包括新市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等拓展以谋求转型,在过去三年中新业务的营业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已超过50%。[8]

这些领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行业边界、实现产品和业务创新的同时,也正成为行业标杆和灯塔,为追随者指明方向,增强其对数字化转型的信心。大多数中国企业在逆境中并未收缩投资与创新,反而主动求新求变,以数字化赋能:有67%的中国企业领导者表示,未来1~2年将持续增加对当前核心业务的投资;更有54%的企业领导者表示,不仅要强化核心业务,还要为探索新业务增加投入。[9]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我国企业将外部压力内化为变革动力的首要且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