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意象
1.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传达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诗人以为那就是自己心中绵绵不绝的愁思,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朋友要走了,心中惆怅;夜雨不停地降落,更令心中怅惘;再在“雨”前饰一“寒”字,“雨”后饰一“连”字,就更将离别之绪渲染得冷寂辽远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久滞他乡,不得归家,心中惆怅;友人问讯,又没准确的归期相告,心中更加怅惘;偏偏在此秋夜,那绵绵密密、淅淅沥沥的寒雨又弥漫于巴山蜀水之间,尤令心中的愁绪像秋池之水一样不断地往上“涨”。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柳永《浪淘沙慢》)这里的“因循”是延迟拖拉之意。本来是借酒浇愁,酒醒之后,愁却未消,所以说“那堪”;而此时“又”听到空寂的阶沿上滴答的雨声,且不断地一直滴着,内心更不能忍受了。于是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悔恨:都是自己这样拖延、拖拉,才不得早归,不得与思念之人相见。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本想做一个好梦,却根本不得入眠,只能以泪酬愁了。谁知老天弄人,竟然雨打窗帘,一直到天明。泪水如雨水,雨水成泪水,都是心中之愁的形象化表达。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雨”在蒋捷这首词中的意义非同寻常。“少年听雨”是欢乐之极,“壮年听雨”是孤寂之极,“而今听雨”是悲凉之极。在经历了无数悲欢离合之后,心中已如死灰,那“点滴到天明”的雨也不能增加心中丝毫的情感,这是决绝,决绝背后是探不到底的痛苦的深渊。
这些诗句都借助具体的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悔恨之心、或凄凉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2.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杜甫笔下的雨有诸多“好”:“知时节”是谓及时,春天需要雨时,雨如期而至;“潜入夜”与“细无声”是谓体贴与慈爱,其不损物、不扰人的品性使它给万物滋养却绝不声张、绝不邀功请赏;“云俱黑”是谓雨量充沛,润透万物,而不是点到为止,做做表面文章;“花重锦官城”是谓妆扮大地,给整个大地以美丽。这么多好,却都是以“潜”“无声”的低姿态给予,真的是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大美”。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因细雨之落、微风之吹,鱼儿才时时跃出水面,燕子才于微风细雨中款款而飞。鱼出、燕飞之生机,实由细雨、微风托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雨”前饰一“新”字,雨就给人清新、洁静之感。如此清新、洁净之雨的降落,使得秋天的晚上更加明净,秋天的山中更加空旷,于是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净峻洁的意境就更加高远与辽阔了。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荷叶上的雨水即将被早上的阳光晒干又未完全晒干之际,其水叶相衬的活泼、清远之态,实在是一种令人心动的美态。
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