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戏剧思辨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特伟先生的三种观念应该大力提倡

——纪念著名动画艺术家特伟诞辰100周年

各位前辈动画艺术家、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好!今天应邀参加“纪念著名动画艺术家特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收获很大。刚才重新观摩了他导演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深深感受到了一次艺术审美的享受。这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而且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因为这部动画精品将中国美学、中国哲学的有关内容与水墨动画艺术有机融合为一体,让人观赏后有所思、有所得。同时,刚才还听了不少上海美影厂前辈动画艺术家的发言,也颇有感触,大家对他真诚的怀念之情,也十分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纪念特伟先生,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肯定他为中国美术片事业和动画艺术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的奉献精神,以推动中国美术片事业和动画创作在新的时代环境里能有更大、更快的发展。简言之,我觉得特伟先生的三种观念,即创新观念、精品观念和人才观念应该大力提倡。具体而言,窃以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观念既是特伟先生在其动画创作中一直体现出来的观念,也是其在理论总结中一直强调和反复倡导的观念。作为一名动画艺术家,特伟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不断有新作问世,其中如《好朋友》(1954)、《骄傲的将军》(1956)、《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3)、《金猴降妖》(1984)、《山水情》(1988)等就是其代表作,这些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其创新观念。而其艺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为基础,不断探索国产动画片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例如,《好朋友》(1954)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产动画片中的优秀之作,编导运用拟人化手法把一只小花鸡和一只小鸭子刻画得犹如两个天真可爱、性格鲜明的孩子,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了它们闹别扭时的心理活动,十分生动感人。该片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二等奖。

又如,1956年特伟先生明确提出了“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主张,并首先将这种主张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他执导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取材于成语故事“临阵磨枪”,他在创作时将京剧的脸谱、身段等舞台表演元素融入其创作之中,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该动画片很好地运用了讽刺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把骄横跋扈的将军和阿谀奉承的食客两个动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该片在动画艺术创作上的明显突破,使之无论在艺术构思还是动画技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再如,《小蝌蚪找妈妈》(1960)是第一部国产水墨动画片,它不仅在技术上打破了动画片有史以来固有的创作方法,而且在艺术上也很成熟,是对世界美术电影宝库的一大贡献。该片先后在国内外获得众多奖项,是中国美术片中得奖最多的影片之一。第二部水墨动画片《牧笛》(1963)更是特伟精心创作的一部艺术珍品,影片充分凸显了水墨动画的艺术特色,构思巧妙,格调高雅,充满了诗情画意。该片曾荣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是国产美术片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此后问世的《山水情》(1988)则进一步发展了水墨动画片的创作技巧,它和《牧笛》被赞誉为“笛扬九州,墨韵山河”。可以说,这几部作品奠定了中国水墨动画片在世界美术片创作史上的独特地位。显然,如果没有这样大胆地将中国独有的水墨变为动画的探索创新,中国动画片就很难在世界影坛上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和地位。正如特伟先生所说:“我国的美术片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主要原因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风格。”此言甚是。

第二,精品观念既是特伟先生在其动画创作中一直体现出来的观念,也是他在上海美影厂不断强调和倡导的观念。他创作的动画片从数量上来说并不是很多,但其艺术质量都很高,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如前所述,其中多部作品已成为中国动画片史和美术片史上的经典作品。他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力求创作出能代表自己艺术水准的、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优秀作品。

例如,他在创作水墨动画片《牧笛》(1963)时,为了确保水墨效果的艺术质量,他和摄制组成员花了很多力气,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有句成语:‘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就是用磨针的耐力,解决那头牛的水墨效果的。”这样用“铁杵磨针”的精神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当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关材料曾这样说:“酷爱艺术的西哈努克亲王在一次观看《牧笛》时,一边看一边抹着眼泪,因为他感到实在太美了,太动人了。1984年3月从台湾回到大陆的导演谢雨辰夫妇回忆1981年在台湾观看《牧笛》时的情景说:‘我们是在半夜两点钟看的《牧笛》,当时真的被这美好的艺术陶醉了,像置身梦境一样,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像梦一样美!’”[174]

同时,这种精品观念也同样体现在上海美影厂的创作生产之中。上海美影厂自1957年4月正式建厂以后,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曾创作生产了不少各种题材、类型、样式的美术片,其中相继出现了一批在中外影坛上颇具影响的精品佳作,并形成了颇具影响的“中国动画学派”。尽管学术界对这一学派的命名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这一学派的动画艺术家毕竟为中国动画片的创新发展及其走向世界做出了特殊贡献,对此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作为上海美影厂的厂长,特伟先生无论是对于该厂一系列精品佳作的创作生产来说,还是对于这一学派的形成来说,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美影厂除了创作拍摄了一批动画片佳作之外,无论在木偶片的创作方面,还是在剪纸片、折纸片等一些新片种创作方面,都是精品迭出,其中如木偶片《神笔》(1955)、《孔雀公主》(1963)等,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渔童》(1959)等,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0)、《一颗大白菜》(1962)等,都曾获得好评,其艺术成就令人瞩目。而这些成绩也是在特伟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扶植下取得的。

第三,人才观念则是特伟先生在上海美影厂的工作中一直强调并具体实施的观念。他作为1949年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的组长和1957年正式建厂的上海美影厂的首任厂长,深知人才对于创作优秀作品和发展美术片事业的重要性。为此,他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仅在实际工作中知人善任,注重培养青年人;而且还引进、团结了一批优秀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创作中的作用,从而为上海美影厂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拿著名动画艺术家万籁鸣先生来说,他是中国动画创作与动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早在1926年,他和其弟弟就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无声动画片《大闹画室》,1935年他们又创作出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此后,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创作拍摄了我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1941),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曾筹备设计过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但因为当时胶片价格飞涨,原定投资的资本家撕毁合同而不得不中断了创作。1949年初,他为了生计去香港,企图在那里发展动画事业,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始终未能如愿。1954年他从香港回到内地观光,新中国的各种新气象让他深受感动和倍感欣慰。此时,特伟先生邀请他留下来参加上海美影厂的工作,他接受了邀请,开始在上海美影厂继续其动画创作的夙愿,相继创作了多部动画片,其中大型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1965)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动画的丰碑和骄傲,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而这部动画片创作班子的组成和创作拍摄过程,都得到了特伟先生的全力支持。

如今,当我们回顾上海美影厂的发展历程,并细数其创作拍摄的一大批精品佳作时,总会提及每部经典作品的创作者,肯定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倘若上海美影厂没有汇聚这些优秀人才,就不可能创作拍摄出数量如此多、品种如此丰富、影响如此大的精品佳作。因此,优秀人才是其事业发展和创作丰收的关键。显然,特伟先生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当下,国产美术片创作拍摄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海美影厂既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也出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尽管如此,特伟先生的创新观念、精品观念和人才观念仍然应该大力提倡,只有这样,上海美影厂才能再创新辉煌。

(此文为作者于2015年8月21日在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主办、上海美影厂和上海电影家协会承办的“纪念著名动画艺术家特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被收入《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201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