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
《阿莱城姑娘组曲》
法国作曲家比才,生于1838年,卒于1875年,只活了37岁,但是他的音乐却代表着法国19世纪音乐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卡门》是世界歌剧史上不朽的篇章。
和许多大音乐家一样,比才很早就表现出音乐才华,他12岁开始创作,16岁已有作品发表,17岁时就写出了大部头交响作品《C大调交响曲》,19岁时获得罗马音乐大奖。但是比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并没有获得很高的荣誉,甚至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为他的作品不为时俗所称,使他总感到压抑而神情忧郁,据说,他的夭亡就与歌剧《卡门》的演出失败有关。我们今天听着《卡门》那充满激情、热烈奔放的音乐时几乎无法想象这样的音乐怎么会失败,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音乐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天才的艺术家不得不忍受庸俗的社会趣味的种种非难。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是比才的作品中很少在当时就获得成功的一部。这是比才接受委托,为法国作家都德的舞台剧《阿莱城姑娘》所作的戏剧配乐,后来被改编成交响组曲。
阿莱城,现在通译名是阿尔勒,这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一座历史名城,曾经是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城市,位于罗讷河下游分岔形成的三角洲处,当地在公元1世纪建成的罗马竞技场至今保存完好,仍在用于斗牛和歌剧演出。这里文化悠久,气候温暖,阳光明媚,法国著名文学家阿尔方斯·都德就出生在阿莱城附近。都德在法国文学史上有显要地位,被誉为“法国的狄更斯”,他的作品在中国流传也很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因为被选入语文教材而家喻户晓。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的最初文本出自于他的散文集《磨坊书简》,这部散文集被誉为法国文学的瑰宝,并且被当作法语典范,由优秀的朗诵家录音,制成有声读物出版。《磨坊书简》以普罗旺斯地方的风物传说为题材,在巴黎写成,因此评论家说它是“巴黎的智慧加普罗旺斯的阳光”。散文集由26个短章组成,其中第六篇是《阿莱城姑娘》,这是都德根据当地流传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写的,原文很短,译成中文只有2 000多字,故事的结局很悲惨。后来都德又把它加以戏剧化处理,写成3幕4场的戏剧。比才的组曲就是为这部戏剧舞台演出时而专门写的背景配乐。
《阿莱城姑娘》的剧情是这样的: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有一位农村青年弗雷德里,长得健壮又英俊,人却很腼腆,周围的青年女子都向他送秋波,希望嫁给他,可是弗雷德里却热恋着阿莱城里的一位妖艳俏丽的女人,想娶她为妻;这件事遭到村里人激烈反对,因为那位阿莱城姑娘声誉不好;迫于压力,弗雷德里只好放弃这个念头,遵从双亲的意愿,与同村的童年女友薇叶特定婚。但是对阿莱城姑娘的狂恋一直在折磨着他,使他不能自拔;秋天里,村人们为庆祝丰收,也为了弗雷德里的婚礼,举行盛大的欢庆舞会,正当人们跳着欢乐的法兰多拉舞时,一个不速之客带来消息,阿莱城姑娘与一位情人出奔了;弗雷德里一时无法抑制自己的强烈感情,竟从阁楼上跳下自杀身亡;这时街上正热闹地唱着《三王进行曲》;由于弗雷德里的死,他那白痴的弟弟却意外地恢复了智力。在这部悲剧中,引起戏剧冲突的阿莱城姑娘是一个风骚的女人,戏剧的结局又很悲惨,所以首演之后遭到激烈的批评,只演出15场就被撤下舞台。13年后的1885年,这部戏又在巴黎重演,竟大获成功,并且在那以后,《阿莱城姑娘》成了法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剧目。当时,抑郁不得志的荷兰美术大师梵高还为阿莱城姑娘画了肖像,虽然阿莱城姑娘在这出戏里根本就没出过场。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得太晚,这时比才已经因《卡门》的失败而辞世10年,都德也已去世6年之久,他们都无法看到《阿莱城姑娘》演出的盛况之隆。
《阿莱城姑娘》当初虽然首演失败,但比才为戏剧写的配乐却没有遭到恶评,事后比才从中选出一些片断,编成供音乐会演奏的交响组曲,这就是《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比才去世以后,他的好友吉罗,又从戏剧配乐中选出几段音乐,加上比才的歌剧《珀斯美女》中的一首小步舞曲,编成了《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吉罗这个人,与比才友情甚笃,青年时与比才同获罗马大奖,一起去意大利留学3年,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法国现代音乐大师德彪西和杜卡都是他的学生。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又是杜卡的学生,这是题外话了。吉罗对比才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有很深的了解,比才在世的时候就曾托请吉罗为歌剧《卡门》写过一些宣叙调。比才去世后吉罗改编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比起《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来也毫不逊色,其中的小步舞曲和法兰多拉舞曲是人们很熟悉的段落,由于这两首乐曲,第二组曲甚至比第一组曲的演出频率还要高。
当初比才接到为话剧写配乐的邀请后,他随即读了都德的剧本,深为戏剧的悲剧性基调所打动,剧本中的民间色彩和尖锐的戏剧冲突使他激动不已。他按照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去把握音乐的基调,他认为弗雷德里之死并不是由于他的狂热感情和失去自制力,而是由于所处环境的宗法制习俗和地方性保守观念,使他无法摆脱,而终于酿成的悲剧。比才把音乐写得热情,又用民间生活场面和普罗旺斯的自然风景烘托,所以从音乐中看,悲剧性色彩已被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情绪掩盖。剧本中原有的一些怪异情节和非理性的朦胧象征在音乐里已找不出痕迹,音乐的整体基调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绪,这样的艺术处理是与整个19世纪浪漫乐派的基本风格一脉相承的。
比才为都德的话剧写的配乐最为符合原剧风格的地方是对民间风情的烘托,27段配乐大都是民间场面的鲜明描写,使用的音乐素材也多采自于民间歌曲和舞曲。在第一组曲的前奏曲和第二组曲的法兰多拉舞曲中都选用了第三幕里的《三王进行曲》,这个旋律是整个《阿莱城姑娘组曲》中最鲜明最脍炙人口的段落,只要一提这部音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三王进行曲》的曲调。《三王进行曲》在剧中的配乐是合唱形式,它本是普罗旺斯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谣。这是一首欢快热烈的民歌,内容是宗教题材。歌曲里的“三王”,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时,天空中出现一颗明亮的巨星,在星辰的指引下,3位代表人间智慧的学者从东方到伯利恒去朝拜圣婴。这个故事在民间传播中发生了变异,3位学者变成了3位国王,所以歌词里唱到:“在天气晴朗的早晨,3位国王愉快地走在美丽的路上。”这首圣诞歌曲用在比才的音乐里,经处理后变得威武雄壮,很有气势。尤其在第二组曲的法兰多拉舞曲中,《三王进行曲》与《法兰多拉》拼合在一起,交替出现,音乐逐渐狂热起来,最后进入高潮,两个旋律重叠起来,进入高亢壮丽的结尾。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第二段为《小步舞曲》,原本是比才的歌剧《珀斯美女》中的音乐,吉罗把它借用到组曲中,在后来的舞台剧《阿莱城姑娘》的演出中,也把这首曲子搬到戏剧配乐里。这首《小步舞曲》非常典雅柔美,主题由长笛奏出,竖琴的清澈乐句是它的背景。这首《小步舞曲》在法国以它温柔的旋律而广泛流传,被编入各种浪漫音乐曲集里。
如今,都德和比才共同创作的舞台剧,和梵高根据戏剧和音乐意象所画的人物肖像画《阿莱城姑娘》,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都成了艺术珍品。人们在欣赏这些艺术杰作时,有谁会想到这些艺术大师当年遭到的冷遇甚至攻击?而当今又有多少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能够忍受这炼狱般的磨难,在孤寂的探索之路上艰难地跋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