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子夜吴歌 四首

李白

秦地罗敷女〔1〕,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2〕。(春歌

【题解】

子夜吴歌,即《子夜歌》,南朝乐府曲名,属《清商曲辞》,为吴声歌曲,多以爱情为题材。《子夜歌》中以春夏秋冬四首分咏四季情事的,又称《子夜四时歌》。本诗在李白集中即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第一首“春歌”,取古诗《陌上桑》秦罗敷故事的题材。罗敷采桑于野,太守为她的美貌所吸引,“五马立踟蹰”。太守要把她带回家去,遭到了罗敷的拒绝和嘲弄。在本诗中,诗人交代罗敷春日采桑,以极简洁的笔墨显示了她的美貌,随即转出“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的自白,将罗敷故事表现得神完气足。不仅罗敷的形象、心性栩栩如生,太守的痴妄和尴尬也在文字之外显露出来。这种以显寓隐的处理,古人称为“藏闪之法”。

【注释】

〔1〕 “秦地”句:古诗《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后来即以罗敷女作为采桑女子的代称。

〔2〕 五马:太守的别称。《陌上桑》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句。 留连:滞留不行。

【译文】

秦地那美丽的罗敷姑娘,在清清的小河边采桑。绿叶衬着白皙的手掌,一身红妆如太阳般鲜亮。蚕儿饿了,等着我回家喂养,太守啊别再痴痴地为我徬徨。

镜湖三百里〔1〕,菡萏发荷花〔2〕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3〕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4〕。(夏歌

【题解】

第二首“夏歌”,以西施故事为题材。诗写西施若耶采荷,以镜湖菡萏、乡人围观,暗衬出她的美貌。紧接着便结以“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亦如惊鸿一瞥。本诗的“藏闪”,启迪读者联想西施显贵前、显贵中、显贵后的种种景象,隽永之余味无穷。

【注释】

〔1〕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2〕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3〕 “人看”句:是说观看西施的人很多,使得若耶溪变得狭窄起来。若耶,即若耶溪,又名五云溪,在绍兴东南的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在此浣纱。

〔4〕 “归去”句:西施后来被越王选入宫廷,一去不复返。

【译文】

三百里鉴湖水平如镜,湖中荷花绽开,争艳斗胜。五月里来了采花的西施美人,若耶溪岸堵满了围观的人群。她坐着小船归去,不等月升,径直驶回到越王的宫庭。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1〕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2〕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3〕。(秋歌

【题解】

第三首“秋歌”,表现的是征人妻子的群体。诗写秋月朗朗之夜,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捣衣声中,捣衣是为了准备给出征的丈夫缝制寒衣。四句以秋月、秋声、秋风组成恢弘的景象,景中未见人影,而思妇们的形象宛在。此时接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思妇心声,便使前时的景语都化作了情语,令人产生认同和共鸣。

【注释】

〔1〕捣衣:古时衣服多由纨素一类织物制成,质地较硬,须在石上以杵反复舂捣,使之柔软,叫做捣衣。在秋天捣衣,多是为要出征的戍人送衣服御寒做准备。

〔2〕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此处泛指边关。

〔3〕 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译文】

长安城上空明月高悬,家家户户捣衣,响声一片。秋风未能把它们吹散,一声声凝结着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哪一天能平息北方胡人的侵犯,让丈夫们再不为出征而抛别家园。

明朝驿使发〔1〕,一夜絮征袍〔2〕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3〕?(冬歌

【题解】

第四首“冬歌”,主旨与“秋歌”相同,采用的却是特写手法。前四句写思妇在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不辞严寒,通宵为丈夫赶制冬衣。诗作不停留在这一感人的场面中,结以“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从而将对征人的思念和深情向前推进一步,思妇的心理、情态,都在这一迫不及待的发问中跃然而出。

综观组诗,语言自然、形象饱满、感情深婉,可谓辞约而义丰。各篇的结构,都是前四句铺叙蓄势,末两句一鸣惊人。“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胡应麟《诗薮》),具有民歌的隽永风格。

【注释】

〔1〕驿使:传递公文的专使。

〔2〕絮:此作动词,在衣服或被褥中铺垫棉花。

〔3〕临洮:在今甘肃岷县,秦长城的西部起点。

【译文】

明天一早,驿使就要上道,我连夜为丈夫赶制棉袍。素手拈起针线,只觉寒意料峭,哪能握得住冰冷的剪刀。寄送远方的征衣终于做好,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捎到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