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跨境园区建设的内在机制

跨境园区建设的本质在于以产业集群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FDI)。中国依靠跨境园区来促进技术、标准和融资等相关配套服务的整体输出。以跨境园区形式进行产业跨国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球更大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等生产要素。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产业集群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集群处于全球价值链的网络中,不同区域内的集群可能只是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本节将运用前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理论来解释跨境园区建设的内在机制。

一、企业以跨境园区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企业以建立跨境园区的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运用产业转移理论解释中国将过剩产业转移到国外的原因。二是为何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跨境园区,而不是在国内建设园区。

(一)产业转移的原因——产能过剩

学术界一致认为,全球已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将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联邦德国开始将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和地区,诞生了“亚洲四小龙”。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爆发石油危机,发达国家开始将经济重心放在新能源、微电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并且将重工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出去。“亚洲四小龙”并将原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东盟国家,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这三次产业转移都是从高生产成本向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近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向更深程度发展,产业转移已不再是生产过程的整体搬迁,而是剥离链条中的某个环节。第四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方式,而是呈现多向转移的特点。在顺应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从被动接受边缘产业变为积极地“走出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实力大幅度增强。然而由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企业扭曲的投资激励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刺激等措施,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状况频繁发生。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有19个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9%;有7个行业属于严重产能过剩,其产能利用率低于7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被列为产能不足;正常水平的产能利用率为79%—90%;若产能利用率在79%以下称为产能过剩,而产能利用率低于75%称为严重产能过剩。由表2-2可知,原先产能利用率过低的传统行业(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已经扩展到了光伏、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

表2-2 近年主要产能过剩行业名单

注:细分产品较多的行业为结构性产能过剩,产品单一的多为区域性过剩,具体情况应进一步甄别。

资料来源:http://futures.hexun.com/2017-12-28/192113515.html.

在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及去产能过程中,2013—2015年进程相对缓慢,执行情况整体不太乐观。2016年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去产能列于首位,其次是去库存和去杠杆。在最高领导层强有力的政策调控下,传统的过剩行业得到了显著改善。2018年供给侧改革继续深化,消除过剩产能是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五大歼灭战”的首要任务,为了继续解决过剩产能,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建设跨境园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也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国家瞄准“一带”沿线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一路”沿线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等国家,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陆地海口统筹贯通,为转移产能过剩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市场和资源获取途径,而跨境园区是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和重要平台。跨境园区建设不仅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发、利益共享,还可以通过区域互动和资源要素的国际流动,从而缓解我国发达地区面临的由于土地资源制约、劳动力成本过高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和国内产能过剩等问题。

跨境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好更快地进行产业的全球布局。在国内产业升级阶段,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各行各业要尽快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型,跨境园区的建设使得我国已经发展成熟的产业能够合理地转移到国外。十几年之前,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就已经完成了产业转型,我们可以借鉴相关国家产业转型成功经验,继续长期积累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条件合适的东道国建立园区,提前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作用下,伴随着国内优质过剩产业加速对外转移,跨境园区数量和效益将进入双升轨道。

(二)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1.政策驱动因素

政策是产业跨境转移的重要因素,产业跨境转移需要母国“走出去”政策和东道国“引进来”政策配合驱动。中国对于跨境园区建设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首先,资金方面:凡经政府批准、确认、考核通过的合作区,在符合《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考核办法》《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可以享受发展资金支持,包括直接补助(见表2-3)和贷款贴息。其次,海外园区在税收、审批程序、出入境、双边磋商、保险、员工等诸多方面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再次,东道国政府也纷纷出台为企业提供各项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政策。虽然政策驱动不是始于企业的自愿行为,但在一定的产业条件下则会转化为企业的自发行为,且能产生多个企业的跟随效应。

表2-3 直接补助的内容及标准

2.资源要素驱动因素

在产业成熟阶段,集群内部积累的矛盾已达到顶峰。产业面临着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的制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觅资源配置。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伴随着区域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供不应求,迫切需要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在资源驱动下,产业转移到所需资源丰富的国家。例如,资源利用型跨境园区主要以开发当地富集的资源和能源为导向,主要分布在以石油、电力和有色金属为主的西亚的阿曼、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解决国内矿产紧缺、新能源开发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比较典型的跨境园区还有印度尼西亚青山产业园、印度古吉拉特邦电力产业园、中国—阿曼产业园,均是利用东道国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建。另一类要素驱动的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通过转移到经济发达国家以获取更先进的技术、知识要素,对母国产业集聚进行知识的“反哺”,帮助母国集群走出转型困境,目前此类跨境园区数量不多。

3.经济效率驱动因素

根据Buckley和Casson提出的市场交易成本的企业成因理论,当国际市场为非完全竞争市场时,如果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进入跨境园区可内部化交易成本并提供企业的经营效率。例如,中国第一、全球前十的轮胎制造公司——中策橡胶,拥有全球光伏业先进技术的龙头老大企业天合光能、中利腾晖等入驻泰中罗勇工业园,无疑将克服国际贸易市场中出现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况且泰国还按行业分类给予投资优惠政策。跨境园区的建设将大大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二、跨境园区区位选择解释

为何跨境园区主要建设在发展中国家,而非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发达国家?其背后主要影响因素在于东道国的市场发展潜力、技术水平、投资环境、劳动力成本和文化环境以及我国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俄罗斯、蒙古和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地区。东盟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其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及天然橡胶、椰子等热带植物产量丰富,并且该地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成本较低,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西亚、中亚地区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然而由于多年的战乱和宗教矛盾,使该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基础设施、电气等基本靠外来投资。俄罗斯和蒙古两国的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资源储备较为丰富,但轻工业较为落后,因此也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良好区位选择。

“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市场潜力与规模较大,技术水平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国跨境园区建设主要选择这些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合理的选择。

(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视角下的跨境园区建设

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将企业跨国经营的因素分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根据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主要受到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情况、投资环境、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而企业以跨境园区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和投资区位而做出的权益性选择。

1.跨境园区建设是中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体现

中国企业所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在于独特的技术优势、庞大的企业规模、完善的组织管理能力及金融和货币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是其他东道国国家企业所不具备的,可以使得中国企业在生产要素流动转型和产业转移升级中具有优异的竞争力。而这些竞争力可以使得企业改变其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企业净资产值并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方针的继续深化,如今我国企业可以逐渐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跨境园区建设是充分体现中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重要平台,大步迈出国门彰显东方企业的经营魅力。

2.跨境园区建设是中国企业内部化优势的体现

在我国对外开放初期,以欧洲、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凭借着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开拓中国市场,进行投资。时至今日,鉴于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内各行各业要尽快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我国帮助东南亚地区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建设跨境园区,将中国企业的内部化优势有效地转移出去,将有助于早日实现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

3.跨境园区建设是区位优势的体现

跨境园区建设也是区位优势的体现。由邓宁理论可知,只有当企业所有权优势与国外的区位优势相结合,才能有效快速提升两种优势的生产力。从这个视角出发,跨境园区的建设在发挥中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位优势,无论对企业的国际生产水平,还是生产结构均有较大的提升。周蓉蓉.国际投资理论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7):10-11.

“万华化学”和匈牙利“博苏化学”成功整合后,中匈经贸合作区成立。从所有权优势角度看,“万华化学”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区位优势看,“万华化学”已经在我国及亚洲建立了完备的销售渠道和生产基地,但尚未进入欧洲市场,而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MDI消费区域,也是寡头公司主要的盈利地区,而“博苏化学”所在的匈牙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从内部化优势角度看,通过并购“博苏化学”可以缩短在欧洲投资建厂所需3—4年的审批时间,并获得欧洲市场渠道和销售团队及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还可以减少一家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非常符合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跨境园区的现实情况,中国对沿线国家跨境园区的类型多集中于中国的优势产业,与沿线国家之间形成贸易互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目前,中国海外园区建设初期仍然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单一制造业型园区为主,这类园区大多以企业经营为主,服装纺织、机械五金、加工制造、制鞋等行业较为集中。走出去的企业主要还是以资源需求型为主,真正在制造环节能够配套的、成规模的、有集聚效应的企业在国外建立工业园的甚少。例如,巴基斯坦海尔家电工业区,以轻纺服装、机械电子等为主导产业的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以电子信息和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越南中国(深圳)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冶金、建材、机械为主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另外一类主要是自由贸易物流园区,其中大部分便利于提供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通常是集商品展示、货物分拨、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配套功能于一体的贸易物流园区。例如,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由山东帝豪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匈牙利投资建立而成,商贸物流体系遍布匈牙利、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亚、德国、波兰等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临沂商城在欧洲展示商品、营销接单、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商品推广渠道和欧洲分销中心。礼森智库.“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趋势[EB/OL].[2018-9-25].http://www.sohu.com/a/255975034_99949011.

张崴张崴.“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投资与运营研究[J],商业会计.2017(16):17-19.将跨境园区的比较优势要素分为生产要素优势、内部需求情况、支持性产业情况、园区企业质量、政府能力和市场机遇六个要素,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跨境园区比较优势要素

在分析跨境园区的比较优势时,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成功的园区开发必须具备多项竞争优势;第二,既要分析目前竞争优势的存量,更要分析优势未来发展的增量。在进行跨境园区投资时,企业首先要分析园区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具备比较优势,并分析其优势是人力资本还是地理优势,是技术水平还是自然资源优势等。跨境工业园区建设往往是更大规模的一揽子投资组合,从目前我国建设的跨境园区来看,主要还是利用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张崴.“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园区投资与运营研究[J].商业会计,2017(16):17-19.

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分析,然而,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往往也基于东道国(或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波特认为,生产条件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推进因素是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可以使得产业实现加速跨越。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对于企业区位及FDI选址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比较优势有着内生的自动演化机制:首先,比较优势的形成在大多情况下是历史演变的结果;然后,比较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跨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这种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吕昱江.赋予海外园区助中企FDI新优势[J].新经济导刊,2018(5):20-24.

三、跨境园区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然后,与协作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个集群势力集中于同一个行业;第二层次为基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的分工。一方面,专业化分工方式不仅可以创造某一领域或某一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且还有利于不同企业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外来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成本,并提高了资本、原材料、技能和劳动力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垂直一体化的企业间生产协作,也使得区域生产变得更灵活,这种独特的区域内创新、沟通和外部经济效应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和极大地提升地区竞争优势,并抑制其他产业的企业,最终形成多个产业的集群。集聚效应和集聚优势相关理论,进一步揭示了集聚经济和产业集群对跨境园区建设的重要作用。跨境园区的建设成为中国企业在境外发挥优势产业、与东道国开始合作的集聚式合作平台,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来园区投资和设厂。

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集群产生的“扎堆”效应,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有效降低了产品的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生产和经营根据效益原则进行分工和合作,由此,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跨境园区的建设模式,已然被视为最贴近市场经济的产业集群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与经营风险。例如,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分别形成了以家电和鞋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区。

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主体受到规模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单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而当它们进行产业集聚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这对技术创新十分有利。我国在不断推进跨境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通过改善东道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园区集聚。与此同时,跨境园区也产生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园区投资和设厂。走出去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共同发展,有利于丰富信息、共同摸索、积累经验、降低风险,同类型或上下游企业合作走出去,通过联合生产和管理及共同开发有利于节约成本。以跨境园区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形成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利于东道国及母国的新型投资方式。

我国进行“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建设首先可以扩大要素资源的配置空间,充分挖掘和释放有关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同时跨境园区的区位布局兼具东道国和母国产业发展的特色,跨境园区的投资项目往往会充分结合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及入驻企业的类型,发挥规模经济。目前中国主导建立的跨境园区中:(1)以资源利用型跨境园区,如印度尼西亚青山产业园、印度古吉拉特邦电力产业园、中国—阿曼产业园主要以开发当地富集的资源和能源为导向,主要分布在以石油、电力和有色金属为主的西亚的阿曼、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解决国内较紧缺的矿产、新能源开放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2)农业开发型跨境园区:中国印度尼西亚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中俄托木斯克工贸合作区、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中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老挝云橡产业园、吉尔吉斯斯坦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俄罗斯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中塔农业纺织产业园等主要以当地农业产业开发为导向,重点以农业、牧业、经济作物为主,开发适宜当地的农业产业。(3)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国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油气资源和农业资源的条件,跨境园区重点定位于资源加工利用型和农业开发型园区;中亚地区能源资源较为完整丰富且存在市场需求,则主要发展原材料工业园区、资源加工利用型园区和生产加工型园区;中国南亚地区存在港口建设和运营的良好条件,具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则以临港生产加工型园区为主要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