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趣味10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问题017

学生的发展受到哪些要素的影响?哪种模式最有效?学校教育真的重要吗?

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墨子】【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

这是一个巨大的话题。教育史上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两个帮派,分别是“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发论的大佬包括:孟子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Freud,性本论,几乎什么事儿都能往性上面靠)、威尔逊(Wilson,基因复制决定论,他和他所领导的学派认为“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其实现在还是有很多持有这样观点的生物学家,直到今天,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还在整日喋喋不休地争吵着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是否存在同性恋基因”)、格赛尔(Gesell,用实验中的双胞胎分别学习爬楼梯来证明最佳学习期的存在。双胞胎是为了保证“实验基础一致”,结论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效果)、高尔顿(Galton,属于他的关键词是遗传研究,高尔顿自身也从一个奇妙的角度证明了遗传的厉害之处:他居然是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弟弟。没错,就是那个提出进化论的大神。哈哈哈哈)、霍尔(Hall,他的名言是“一两的遗传胜过了一吨的教育”)、董仲舒性三品说,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这自然也是内发论了)。他们的观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内在的基因和人性决定了教育的结果。

内发论非常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种结论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其中成立的地方有:①遗传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②遗传的个别差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③遗传的成熟程度限制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但是存疑的地方在于,该理论忽视了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外铄论的大佬包括荀子性恶论,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直接对应)、洛克(Locke)(白板教育论,既然觉得学生像白板,能够被教师涂涂写写,自然说明后期的影响大)、华生(Watson)(他的名言是“你给我什么样的人,我都能给培养成天才”以及“给我一样的婴儿,我既能培养成小偷,也能培养成领袖”),还有斯金纳(Skinner),他和华生的观点类似,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提及斯金纳大量关于“强化”或“惩罚”的手段,那时候大家会有更直接的感受。

事实上现在占主流的是第三派:两者的结合。这种骑墙派,没什么好介绍的。对了,我们其实都是骑墙派的小弟。考试的时候如果要回答问题,我们当然要认为内因和外因都很重要,其中的内因包括遗传和主观能动性(这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外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额外说一句,学校教育当然重要(不然我们这些教师是干什么的),它本质上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一个可以被控制的外部要素。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①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定了方向,而且②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③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偷偷地吐槽一句,你看,教育学家们在强调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的时候,可是绝不手软的。

知识点

1. 教育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论)、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最佳学习期)、高尔顿(遗传研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了一吨的教育)、董仲舒(性三品)。

2. 教育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墨子(环境)、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华生(我能把任何人培养成天才)、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3. 现代一般认为内发与外铄同样重要。内因包括遗传和主观能动性;外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

4.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有明确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

练一练

1. 辨析题: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019年下半年)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019年下半年)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活动

3. 辨析题: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2019年上半年)

4.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的发展犹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的这种观点属于( )。(2018年下半年)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主导论

D. 主体能动论

5. 在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2017年下半年)

A. 遗传因素

B. 社会环境

C. 教育影响

D. 个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