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火炕(一)
家乡人的炕,都是自己盘,盘炕算是一种较为小型的建筑活动了,因为不怎么费事儿,所以很少人请别人帮忙,都是自己家男人一个人弄。
盘炕要脱土坯,做土坯要用坯模子,就是四个方柱组成一个四方框,黄土实其中,用石杵击打成形,晾干即可,坯模子有专人出租,姥姥家就有,到她家去借来就行。
其实盘炕这个工作并不简单,有的人手巧,盘起炕来用料少,而且用的时候燃烧充分,通过烟囱、炕门和烟道的流通,榨尽最后一丝燃料,一点热量不流失,能用一根柴禾就把一只大猪头烧得稀烂,皮脱肉化。有的手艺不太好的就麻烦点了,盘的时候费土坯,烧的时候费柴火,浪费不少,还不暖和。
瓦工有句老话:齐不齐,一把泥,最后是用带有麦秸的黄泥,象磨水泥那样把整个炕面子整个抹一遍,磨的时候往往要点火试试,看哪跑烟,再着重磨哪儿,最后做到不跑风不漏气,这样才好用。熊熊火焰和黑烟按照空气运动的规律,向烟道口窜去,满炕水汽氤氲,黄褐色的湿泥渐渐地变白,这样一通好用、温暖的火炕便成了。
火炕是温暖之源,炕热屋子暖,白天暖屋子,晚上暖被窝,来个水汆子或者砌上瓦罐,随时就有热水用了。
火炕是重要的交际场所,老派的人,讲究,要是冬天,老姑奶奶回来走亲戚了,首先得让到炕头上,不是炕,是炕头,最暖和的地方,表示尊重,那边要么茄夹子,要么烙韭菜鸡蛋盒子,就忙活上了,在老家,这是最高礼节了,吃的东西做起来越麻烦,越表示尊重。
火炕还能治病,小时候很少有人得风湿的,睡火炕相当于现在流行的热敷,他去湿啊,能烤红薯,烧炕时,家长能给埋上几个红薯,闷熟了,吃得满嘴满脸都是黑灰,乐此不疲。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早餐晚饭都要吃馒头。用温热的水和好面以后,就要把大面盆子放到热炕上,上面盖上厚厚的棉被。等到面发起来之后,揉搓一阵子,做成馒头,馒头还是要放在热炕上盖上被子,过一会发起来才可以放到锅里蒸。
火炕上有炕席。优质的炕席是苇子编的,劣质的炕席是秫秸编的。那时候五金日杂商店,到处都有炕席卖,大约也是有规格尺寸的。新炕席编得紧致,要把它抻得跟自家炕齐边齐沿才好。新炕席稍稍有一点粗糙,带着植物的芬芳;时间久了,炕席就有了淡淡的焦糊味儿,很好闻;炕席磨得光光溜溜。
炕的周边,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用铅油刷上墙围子。炕上的摆设一般是炕柜,炕柜上一头固定是放被褥的,被褥叠好摞在上面,叫做“被垛”。看女主人会不会过日子,就看这家“被垛”叠得整齐不整齐。
在土炕的一侧或者一头,人们会在墙上做一个搭板,搭板上放木箱子,放在土炕边上的板箱,当然是用来放衣服等,这样取用也方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人们不用下炕就可以随时拿出需要的衣物,倒是特别方便。
当然,板箱放在炕头,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因为是架在木板上,而木板高度只有八九十公分,如果人恰好是坐在箱子下面,起身时又没有留意,是会碰头的,小时候偶尔就给板箱底下的木板碰过头。
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北风呼呼的声音,可是房间里的土炕上却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