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讲述的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保护下前往西方,一路上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成书于明朝中叶,作者吴承恩(1501—1582),是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从小博览群书,但是参加科举考试却不顺利,直到五十岁后,才担任过知县、县丞这类很小的官职。他在晚年又被人诬告,辞官回家,以卖文为生。他的诗和文章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有一小部分经过后人整理,编成《射阳先生存稿》,共四卷。吴承恩自幼就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很感兴趣,阅读和搜集了许多这方面的作品,为后来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西游记》的故事是由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法师的真实事迹演变而来的。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游学,后来返回长安,带回了657部佛经。他的弟子辩机根据他的口述,将其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他的另外两位弟子慧立、彦琮又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使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逐渐流传到民间。到了宋代或元代,又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讲述猴行者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形成《西游记》故事的雏形。金代、元代都有一些戏曲节目表演西游故事。吴承恩就是在总结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小说。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充满奇思异想,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还包括许多妖怪,都不仅不可怕,还很惹人喜爱。所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各年龄段的读者的广泛欢迎。《西游记》原本就以白话写成,语言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用词习惯等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使读者在阅读原著时也会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白话版《西游记》,在尽可能保存原著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以现代白话进行适当的缩编和改写,并对疑难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反复加以标注,希望能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原著的精彩之处,轻松阅读,无障碍亲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