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几年,我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关于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成功的定义是:“获得预期的结果。”人是有预期的高级动物,但有的人预期达成,有的人预期破灭,前者成功,后者失败。这种正反差异缘于人所具有的智慧差异。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以智慧的思维,明察眼前,预见未来,确定自己事业的走向。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最勤奋的人,也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拥有智慧的人。大到治国、理政、外交、战争,小到修身、齐家、交友、处事,凡成功之举,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因此,想研究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溯本求源,而这个“本”和“源”就是智慧。
于是,我把研究人生和事业成功的视角转到对智慧的探求上。何谓智慧?《孟子·公孙丑》里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说,能判断是非曲直,就是智慧。汉朝刘安主编的《淮南子·道应训》里说:“知可否者,智也。”汉朝史学家班固的《白虎通易·情性》里说:“智者,进止无所疑惑。”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也说:“知者,决之断也。”三人的说法基本一致:在各种应对中能够做出是进或是退的正确决断就是智慧。现代辞书上的解释是:“智慧就是辨析判断、发现创造的能力。”西方的彼得·A. 安杰利斯(Peter A. Angeles)在《哲学辞典》中把“智慧”释义为:“对人生的最好目的,达到它们的最好手段,以及成功运用那些手段的实践理性的正确知觉。”综合古今中外对智慧的说法,我认为,智慧就是对不确定事物或危机事件迅速、正确地决疑断惑和机智灵活、出奇制胜地应对的能力。由此而言,见微知著是智慧,通权达变是智慧,谦卑恭敬是智慧,韬光养晦是智慧,化繁为简是智慧,刚柔相济是智慧,赏罚分明是智慧,方圆有致是智慧,有舍有得是智慧,趋吉避凶是智慧,多谋善断是智慧,人情练达是智慧……智慧是最好的“无形胜有形”的资产,老子讲的“无为而治”就是用“无的智慧”来治理世事。智慧是打开人生和事业成功的金钥匙,发现和运用智慧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解决人生和事业发展中形形色色的难题,走出困境,也才有可能走上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制高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思想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因此,我就把探求的触角深入到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出版了《周易与人生智慧》、《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和这本《三国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周易》的产生、创作、传承和成书,经历了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中古的夏、商、周(西周)时期和近古的春秋战国(东周)时期,成就于三个智慧非凡的圣人——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之手。《周易》不仅被中华民族认定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也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上绝对的具有独一无二价值的智慧书,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唯一的智慧宝典。”《周易与人生智慧》以天地、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自然规律,按照天人合一的认识智慧将其应用到人类社会的时空变化中,化作人道,指导人依循易理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趋吉避凶,实现人生与事业的成功。
先秦诸子代表了我们炎黄子孙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思想根基之所在,历经千百年后,先秦诸子博大精深的智慧始终能够熠熠生辉。《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对先秦诸子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和智慧基因进行新的挖掘和阐发,引领领导者和曾经的伟大心灵相遇,分享先贤们在血与火的历史年代中淬炼出的领导智慧,增益自己的智慧,以应对变化无常、高深莫测的领导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古代演义小说的经典,充满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通过描述董卓、袁绍、曹操、吕布、刘表、刘璋、刘备、孙坚、孙策、孙权等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无数智谋之士和英雄豪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极其形象地展示出神机妙算的智慧、明察秋毫的智慧、能言善辩的智慧、大智若愚的智慧……《三国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旨在让这些智慧在当下再“活起来”,以便深刻地启发和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身心,通达事理,安身立命,演绎出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周易与人生智慧》、《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和《三国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是一个主干上的三个硕果,智慧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所以,读者不能偏重哪一本书,更不能忽视三本书之间的连贯性,要相互比照,相互印证,相互贯通,相互补充,以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更深刻、更系统,也更有利于经理世事,尽其所用。
本书除了具有《周易与人生智慧》和《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的共同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1)以问题作为每一讲的标题。问题是智慧的心脏,提出问题和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是一切智慧的真正基础。英国有句谚语:“慎重对待问题就是智慧的一半。”我精选了让我有深刻认识和智慧的含金量很高的三十六个问题,构成了本书的框架体系。我们的学生放学回家后,有的家长习惯问:“你今天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以色列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家长总是问:“你今天在课堂上问了什么问题?”前者的关注点是知识,后者的关注点是智慧。提不出问题就找不到智慧。有“问题意识”,是认识智慧能力提升的表现,鲍波尔也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研究思考,才能进入智慧的心脏。我在大学几十年教学的体会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弘扬的主旋律教学方法就是设疑(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疑(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释疑(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解惑)。朱熹说得透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以“引导故事”作为每一讲(除第一讲和第三十六讲外)的开场白。引导故事是一个与问题相关联的三国故事,目的是给读者交代一下故事的梗概,也是为引出论述做铺垫,顺便也给对三国故事不熟悉的读者补课。每一个引导故事简单明了,短小精悍,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或沁人心脾,能让读者带着感慨走近三国。通过具有文学意蕴的故事,把干瘪的问题润色成“画卷”,有层次、有宽度、有色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能够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我参考关于《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对引导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予以改动、增删,这种有意调整使故事内容与研究的问题相辅相成、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而非对原著的背离。每个引导故事都暗藏着一个“智慧按钮”,等待着被启动,从故事里抽出智慧性因素,释放出它的光芒,照耀今人。
(3)以“智慧悟语”对三国故事进行哲学式思考。哲学式思考是人高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是心灵的一种特殊能力。过去很多人从文学或史学角度研究《三国演义》,研究的焦点多是它的故事情节、文学艺术或从史学的角度辨析真伪,研究局限在三国故事的艺术层面和真伪的表面层次。本书则不同,它以东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三国故事为载体,经过深入思考与洞悉,脱去三国故事的外衣,留下智慧的灵魂。“智慧悟语”兼容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从鲜活的故事中提炼出智慧,避开生硬简单的说教,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笑谈中,把“古今多少事”的人生哲理循循善诱地从多层面、多角度植入读者的心灵,直达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站在这种境界,再来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曲直、真假善恶、主次轻重、成功失败,自然就洞若观火,自然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选择了,当然也能保障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4)用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发出智慧。引用的三国故事以现代口语为主,同时保留原著中精彩的文言文,文言文和白话文有机结合,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雅古韵。三国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本身就很生动,再加上形象的语言表达,就更栩栩如生了。你在茶余饭后,休息之时,轻松地浏览,享受阅读的情趣,不知不觉就会着迷、入神,心田里也就会不知不觉燃起一盏智慧的明灯。本书中的语言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的先民和今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形象风趣、语句短小、寓意深刻、凝聚很多智慧的特殊语言形式。历史上以三国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形成了大量的歇后语,在民间广为流传,信手拈来就有: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我在书中的一定语言环境中,自然贴切地嵌入了大量的歇后语,以其绝妙的语言艺术,给读者以深思和启示,助推读者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5)适应的读者对象更广泛。《周易与人生智慧》要求读者具备较深的哲学和古文基础,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要求读者有较高的古文水平和一定的领导阅历。这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两本书的读者范围。而《三国故事中的人生智慧》这本书,它的载体是具有最广泛认知度的“三国故事”,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三国英雄和他们的事迹来。由此可以说,本书是最接近普通人的书,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的读者都能看懂。三国故事中的智慧也是最接近普通人的智慧,只要阅读本书,智慧就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到心田,帮助普通人打牢修身和干事业的基础,创造出不普通的人生和事业。本书也特别适合青少年这一阅读群体,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生命需要鼓舞,他们的心灵需要滋润,他们的成长需要指引。本书涵盖了自信、意志力、实现愿望、阳光心态等诸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故事和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智慧的增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6)为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等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案例教学,是通过各种故事、情境、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融合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教学方式。目前,案例教学最受国际认可和推崇。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特点,把学生纳入案例场景(如故事)中,引发学生思考与争论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从中提炼出某些原理和智慧是案例教学的目的。本书以问题为每一讲的标题,以三国故事为引导,以感悟的智慧为结论,与案例教学法是一致的。书中有些内容,就来自于我在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课程时的案例。所以,本书可以为管理学、哲学、心理学、成功学等教学提供很有价值的案例。我曾经在哈佛大学学过案例教学,我也在课上或课下拿出一些本书中三国故事的案例与同学们互动交流,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得到了高度的认同和首肯。
三国故事和故事中包含的人生和事业成功的智慧从历史走来,必将以其不朽的价值继续行走在历史的路上……
朱熹说:“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巴尔扎克也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而智慧的研究是没有天花板的。齐白石有句话:“不教一日闲过。”“不教一日闲过”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防止灵魂和思想枯竭。我生命的炙热点将继续在智慧的探索领域燃烧,以“不教一日闲过”的身心能量去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以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我知道这是一条漫漫之路,“其修远兮”;我也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我虽然已经接近古稀之年,但我仍然要做“一个能思想的人”,在中西方文化的智慧研究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上下求索”,即使不能快乐得有滋有味,也要痛得有声有色。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楹联研究会常务理事、著名书画家闫大海先生为封面创作了“桃园三结义”的画作,与书名交相辉映,美化了书境,我向闫大海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