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读《中庸》随笔(下册)
二十一章
《成均课讲》下十二章,发明尧舜“允”字之义。“允”者,诚也。即五常之信之发用,谓信乎其能精能一也。“允”在“精一”上见,“诚”亦只是“达德”,无不实而已。其言“功用”特详者,即首章“位育”之意,皆“允执其中”之实效也。
子思承夫子之意而立言。此章“诚”字,即上“诚身”“诚者”“诚之者”之“诚”。“明”字,即上“明善虽愚必明”之“明”。
“自诚明”,是照上章“诚者”说来。“诚”即“不勉而中”意;“明”即“不思而得”意。“自明诚”照上章“诚之者”说来。“明”即“择善而有以明乎善”;“诚”即“固执而有以诚乎是”。
“谓之性”,即照应“天命之性”。但转一步说,所谓“性之也谓之教”,即照应“修道之教”。亦转一步说,由教而学之者也。云峰说分明。
“性”,犹言“生”。“性”带来“教”,犹言“从教得来”。此“性”字兼“气质”而言。“性分”之理,是圣凡所同。“性分”中便带得一段“自然浑全此理”底意思,此圣人所独。须知此段意思,原不在“性分”外,故不得用别字形容。如河海皆水,独海水味咸。此自是水中带得此味,不得谓咸者不以水名之也。《注》“圣人之德,所性而有”,似是此意。
“自诚明”“自明诚”,据《章句》,已含有天人之分。但语意甚浑,正于言“性教”上透出,以下句明上句。“谓之”字不必矜张,只宜拖长读。玩《注》“圣人之德是所性而有底,贤人之学是由教而入底”,一气说下可见。
末二句两“则”字,须顾盼有情,见合一意方得正旨,不可因《注》语过作抑扬也。
承前章“诚者诚之者”来,故“诚、明”各并说,其实起下文,归重“诚”字。以下文俱说“诚”,不过其中包得“明”字意耳。
“天道人道”原从“诚者诚之者”来,不是泛言“自然合道,勉强求道”之说,乃是“自然能诚,勉强求诚”之谓。下凡言“天道人道”,俱贯“诚”字在内看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