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源振兴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新时代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8年,河源在振兴发展中谋篇布局,进一步挖掘河源“区”的本质、“核”的特质,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大力推进生态河源、现代河源建设,建设“广东省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并且开始形成“虹吸效应”;持续开展的“1.3.6.9.12”系列经贸活动,有力推动招商引资的新机制开始破题、新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央企总部、知名民企签约落户河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全国平均水平……河源用一系列实打实的数字,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努力,也为河源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概况

河源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至今仅有31年。它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接梅州,东南接汕尾,西邻韶关,南连惠州,北与江西省交界,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

河源市目前辖2区5县,即源城区、江东新区和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全市现设有99个乡镇,1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村委会和155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之域,为古龙川之壤,源远流长,是客家人最早聚居的纯客家地区,地方方言为客家话,故向有“百越首邑”和“客家古邑”之称。2018年年底,河源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72.76万人,常住人口309.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02万人。全市有50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是畲族。

河源市治设在源城区东埔,距惠州97公里,距广州、深圳、香港均为200公里左右。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纵贯市区,在龙川设有华南地区较大的铁路编组站;205国道、1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粤赣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贯通全市;东江航道可通惠州、东莞、广州,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河源是京九铁路入粤的第一市,又是广东沿海地区与内地的接合部,具有接纳多方面经济辐射的良好条件,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江西、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交流的重要通道。

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2530元,仅为全国(64644元)的50.3%、全省(86412元)的37.6%,按平均汇率折算为4916美元。

二、农业

河源是广东省典型的农业大市,但大而不强。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97.48亿元,增长5.0%;林业产值29.14亿元,增长5.0%;牧业产值34.42亿元,增长2.2%;渔业产值4.82亿元,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8亿元,增长6.2%。

全市种植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茶叶五大种类为主。畜牧业以养猪、牛、鸡为主。水产养殖以养鱼为主。2018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3.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049.47公顷;糖料种植面积861公顷,比上年增加2.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29万公顷,增加186.8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50万公顷,增加1609.91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77.48万吨,其中稻谷产量73.76万吨,减少0.7%;糖料产量6.41万吨,增长0.6%;花生产量7.31万吨,增长3.7%;蔬菜产量71.04万吨,增长5.5%;水果产量41.61万吨,增长6.9%;茶叶产量6018吨,增长9.3%。全年肉类总产量13.50万吨,增长1.2%。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26万吨,增长1.9%。

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2家,辐射带动农户16.2万户。

三、工业

河源的工业发展一向薄弱,生产规模不大,工业经济结构不良。传统工业以电力、建材、矿产、森工等重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体,主要产品有铁矿、钨精矿、锡精矿、铅精矿、锌精矿、稀土氧化物、萤石矿、合成氨、塑料、纸张、服装、水泥、木材及木制品、中成药等。近年来逐步形成以矿产冶金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建材业、电子电器制造业、制药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走进新时代,河源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初步构建以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31.5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7家,比上年减少6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21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0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73.77亿元,增长9.1%。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0.82亿元,增长73.2%;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0.13亿元,增长4.3%;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178.22亿元,增长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118.22亿元,增长5.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增加值2.62亿元,增长26.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80.99亿元,增长10.1%;重工业增加值219.03亿元,增长6.6%。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19.49亿元,增长10.1%,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67.40亿元,增长13.0%,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10.10亿元,增长2.9%,微型企业工业增加值3.02亿元,下降11.5%。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5.02%,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25%,下降1.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3.69%,下降1.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7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19%,下降0.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8.96万元/人年,增长17.8%;产品销售率97.55%,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1.83亿元,增长4.5%,利润总额50.42亿元,下降9.6%。

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1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出1.1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收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四、对外经济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河源市进一步积极探索借外发展之路,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传统出口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培育一批竞争优势大、带动能力强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提高一般贸易比重,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提升商品出口竞争力。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加大重要物资储备进口。加快“走出去”步伐,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开拓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创新和完善多种贸易平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口岸,提高通关效率。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通过支持传统加工贸易振兴复苏、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减免税政策等举措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外贸增长的基础。201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70.6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出口总额215.3亿元,增长10.2%。在出口总值中,河源对美国、中国香港、欧盟(28国)、日本、东盟(10国)、中国台湾的出口总额为172.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0.3%。

2018年年末,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150家,比上年增加646家。全年签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36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1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61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6%。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是河源的主要短板之一。由于存在教育体系不完善、学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河源整体的教育水平长期徘徊在广东省的倒数之列,与珠三角地区差距巨大。近年来,河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同等接受良好教育。2018年全市共有幼儿园561所,在园幼儿12.21万人,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98.21%,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小学364所,在校学生30.76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141所,其中,初级中学112所,高级中学19所,完全中学10所;一贯制学校5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49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在校学生12.74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高中在校学生6.25万人,比上年增加1494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94.7%提高至95.13%;本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7925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463人,在校生1207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0.4%。

科学技术也是河源市的主要短板之一,对此,近年来河源市积极采取了多种举措。一是构建多元化创新体系,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创新企业,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业设计中心等建设。二是实施开放性创新战略,支持企业加强与港澳台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引导本地企业和域外科研机构共建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三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科技信息中心、市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和国家级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做大做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广东省光伏产业基地”“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产业基地”“北斗科技应用基地”等创新平台。2018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7个,其中本年新增6个;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5308件,其中专利申请授权量253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3.73%和35.58%;高新技术企业141家,本年新增43家。新认定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1家,9家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完成备案登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预计达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六、资源与环境

河源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周边形状似不规则的四边形,市境最东为龙川县铁场镇,最西为连平的陂头镇,最北为龙川的上坪镇,最南为紫金的上义镇。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其中山地面积为83.88公顷,占53%,丘陵面积占36%,谷地和平原面积只占11%,是典型的山区市。

河源市较大的山脉有九连山脉、缺牙山山脉、牛皮嶂山脉、莲花山支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6座,其中连平县79座,紫金县16座,东源县15座,和平县10座,龙川县6座。连平县境内的黄牛石顶,海拔1430米,为全市最高峰,第二高峰为龙川县境内的七目嶂,海拔1318米,第三高峰为和平县的风吹蝴蝶,海拔1272米。河源市境内第一大河流为东江,其次为新丰江。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和安远县三百山,全长562公里,流经河源市内龙川、和平、东源、源城和紫金等县区,境内河段长193.6公里。新丰江发源于新丰县小镇崖婆石,全长163公里,自河源市境西北注入新丰江水库,新丰江大坝以下到东江汇合处9公里,经市区流入东江,市境内河段长84.1公里。

河源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201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25.61亿立方米,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龙川矿泉水是珍贵优质的天然矿泉水,年流量30多万吨。一类地表饮用水资源是河源市最丰富的资源之一。位于河源市境内的新丰江水库是华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水库,水质优良,水库总集雨面积为5734平方公里,湖水水面363.8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139亿立方米,是供应香港、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主要水源。河源的水能资源丰富,水力发电量占广东水力发电量的20%。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新丰江水电厂和装机容量第二大的枫树坝水电厂分别建在市区和龙川县。

河源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发现矿种56个,矿产处498处,有铁矿、萤石矿、稀土矿、钨矿、铝矿等。其中已探明的矿藏有36种,已探明储藏量大且有开采价值的有20余种,其中铁矿、萤石矿、稀土矿等储量居广东省首位。大顶铁矿是全省第一大露天富铁矿;和平稀土矿是全省储量最大且最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稀土矿;河源萤石矿是全省重要的萤石出口矿产品产地。此外,钨矿、铝矿品位高,藏量大;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易于开采。

河源市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植被主要生长在山地丘陵地区,以次生林为主,但在市区桂山、东源县蝉子顶、和平县风吹蝴蝶、龙川县七目嶂、连平县黄牛石顶及万绿湖周边山脉等高山、远山地带,可见常绿阔叶林,主要是黎树、枫树、樟树、山乌桕、鸭脚木、大芭蕉和各种藤本植物等。陆生脊椎动物种类168种,其中有水鹿、苏门羚及白鹇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植物种类有193科793种,境内主要野生植物有树木类、山竹类、经济林类、花草类、中草药类五大类。历史上以松树多、松香多闻名全省。

河源市是广东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具有发展种植经济林的天然优势。全市拥有林业用地122.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3%,占全省山地面积的11.25%。2008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0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359万立方米。至2008年,全市已种生态公益林面积42.25万公顷。此外,全市还引种发展优质石硖龙眼、红芽肉桂、中国台湾白粉梅、美国加州蜜桃、速生丰产林与优质果木新品种3000公顷。

河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最为著名的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万绿湖和桂山。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被称为“南国大湖”“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它距离市区仅9公里,湖内风光秀丽,碧波荡漾,360多个孤山独岛,星罗棋布,点缀湖中。风景区内还有神奇的天然石洞,有“观音望海”“仙人洗面”“铁扇公主”和“双龙跃海”“仙人磨豆腐”“铁扇关门锁金牛”等著名景点;牛肚山古墓(清直隶总督颜检墓)、覆船嶂的倒插竹、茅山的磨刀石、炉顶山的神奇滴水等,也是游人的好去处。新丰江库区是一个天然植物园,整个库区山林面积122667公顷,其中阔叶林42000公顷,是广东省北回归线上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带,活立木总蓄积量359.13万立方米。库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仅在大叶山保护区就发现野生动物146种。1976年大叶山被国家确定为珍贵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新丰江库区的“水中家族”也很庞大,仅鱼类就有70多种,库区辽阔的水面是个很有潜力的淡水养殖场。1984年,省政府批准新丰江水库为对外开放旅游区后,游客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游览、观光、采风。

河源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境内有不少文物古迹、旅游胜地,如龟峰塔、九连山、镜花缘、霍山、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越王井、越王庙、孔庙、圣迹苍岩、黄龙岩、东江画廊、正相塔、正相寺、文天祥二女墓、越王山旅游风景区、孙中山祖居孙屋排、苏区苏维埃旧址、苏家围、南园古村等。主要土特产有埔前三黄胡须鸡、河源蛋卷、新丰江水库野生桂花鱼、霸王花米排粉、万绿宝酸萝卜、东源板栗、老隆牛筋糕、忠信火蒜、上坪鹰嘴蜜桃、和平猕猴桃、紫金春甜橘、辣椒酱、竹壳茶等。

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包括客家精神、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传说、客家文艺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源市紫金花朝戏、和平采茶戏被誉为“岭南奇葩”。河源市客家山歌,蜚声中外。河源市龙川杂技团曾多次获国家调演节目奖。

七、小结

河源市是一个建市仅31年的年轻城市,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创业、开拓拼搏,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河源仍属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小,截至2016年,仍然有省定贫困村255个,建档贫困人口39760户、109313人。尤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不高、结构性不足等严重问题:一是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传统低端产业占比大,高质量大项目、好项目不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群。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有待进一步培育。二是工业提速增效压力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年度目标5.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低于同期房地产投资13.4个百分点。受去产能政策、环保整治和市场因素等影响,规模以上企业减产面达24.2%。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仍然任务艰巨。尽管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扶贫政策全面落实,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各县区经济规模总体偏小,个别县生产总值仍未破百亿。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大小不一、增速差异明显,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和最慢的园区之间相差12倍。四是“三农”欠账多。村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农村生产生活配套有待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不多。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机制仍不健全。五是城市配套不够完善。城区部分学校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优质学位依然紧张。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道路承载能力不足、交通秩序不优,行车难、停车难问题突出。六是部分领域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高危行业和易发事故的领域多、潜在风险大。食品药品制假隐蔽化、售假网络化,事故防控难度加大。七是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垃圾处理能力不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不彻底。部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滞后。八是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还有差距。政务服务水平不高,投资营商环境亟待改善。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攻坚克难的创新办法不多。当前,河源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矛盾凸显,这些问题需要在解放思想中反思,在改革再出发中解决,在高效发展中克服,在再落实中增效。这样,才能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和引导下,更加奋发向上,科学发展,把河源市建设得更加美好,助力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