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1991—2007年的学生资助政策
2.1.3.1 以奖贷学金为主的资助政策
自1983年以来,人民助学金制度已经逐渐被奖学金制度所替代,人民助学金本身是以免费政策为前提的,其改革意味着国家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费政策改革也逐渐纳入了议程。
1991年7月20日,国家物价局、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劳动部联合发布教财〔1991〕66号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收取学费的暂行规定》,文件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属非义务教育,自1991学年起,对中等专业学校(不含中师,下同)、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新入学的学生适当收取学费,1990年及以前学年入学的学生仍执行原规定;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劳动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办学需要、专业(工种)特点等提出方案。”至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明确的收费阶段。
1994年3月9日,国家教委印发教职〔1994〕3号文《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文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大部分人自主择业的机制,逐步代替现行招生计划中的国家任务和调节性两种计划形式;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要逐步实行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学生原则上均应缴纳学费,不同的地区、专业、学校收费标准可以不同;收费标准原则上按实际培养费用的一定比例计算;要改革毕业生统包统配的制度,逐步实现毕业生自主择业,人才走向市场的就业制度。”
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国发〔1994〕39号文《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
1996年12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联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学费标准、学费用途、学费收取程序等相关事宜做了明确规定。至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制度的转轨。至此,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上学全部自费。
新的政策引起新的社会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负担加重引发对教育公平的讨论。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贷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开始呈现新的形式,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进入以奖学金、贷学金、学费减免等为主要资助形式的阶段。
2.1.3.2 该阶段资助政策分析
1.政策环境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等职业教育逐渐从免费教育转向收费教育,直至1991年政府颁布文件,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收费政策,其转向明显受到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1)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带来了教育领域内部价值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收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初步探索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法律主要是根据1985年的《决定》所提出的改革目标:“对原有教育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旨在构建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教育运行秩序,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教育改革的同时,教育领域内逐渐出现新的教育价值观,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公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反映在学校政策中,即主要表现为将市场机制引入学校运行中,例如,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建立学校责任制,这些管理机制取代了传统的运行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收费政策正是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确立和实施的。
2)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学生数量上升,免费教育为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对于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的需要非常迫切,而与之相矛盾的则是我国虽然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还无法转换成人力资本,技术人才更少,这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之下,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至1989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不含中师)和技工学校共有7042所,招生97.8万人,在校生为275.17万人,在校生总数已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4.8%,当年招生数占47.6%。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也逐渐暴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实践能力,这需要硬件设备做支撑,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较高,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必然要高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大发展之后,随着学生数的增加,教育投入问题给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而当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免费政策(主要是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校)也成为压力源之一。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公费转向自费正是因为以上的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立的。
2.政策目的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中等职业教育由公费转向自费,结合出台相关政策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笔者发现其主要政策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公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竞争力
教财〔1991〕66号文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收取学费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制定本规定的目的是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此处所说的发展,正是指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职业教育学校应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依据市场需要办学,并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在公立职业学校实行收费政策,通过引入价格机制,既可以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逐渐向市场需要靠拢,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进公立学校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多渠道筹措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我国发展教育的主要模式为政府办学,属于政府主导行为,教育发展所需资源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依赖国家财政独立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是力不从心。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失去精英教育的地位,其培养的人才已经不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家已经没有必要再为这部分人才负担相关的费用。借鉴成本分担理论,中等职业教育既然属于非义务阶段教育,那么实行收费政策就是理所应当的。教财〔1991〕66号文件第一条即说明,此规定是依据多渠道筹措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原则制定的,且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阶段教育,这就是当时实施收费政策的理论依据,也从侧面说明其政策目的之一就是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