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民宅
张家塔民宅每眼砖窑洞都是圆门圆窗,一般7米多深,3米多宽,3.3米高,木材均为松木,大门有木锁、铁环及搭扣、上闩。门分两种,一是扫地门,二是悬空门(底有插板),双扇开。每院都有石碾、石磨。圪台沿有押沿石条。门墩、厦柱石俱为青石雕刻。上屋顶都留有楼洞。宅内有天地、土府之神阁都用砖雕门面,十分细致精湛。墙角、屋顶正中有瓦烧狮子,有大有小,每宅均有3~4个。房顶两端脊头都有兽头把守,墙角、大门墙角有砖雕花鸟之图,并用红朱、朱砂涂成方形或长方形。除条壕里为动宅外,全村都为四合静宅院。而且大多是坐北向南,宅内东高西低。所以厦檐从主屋到东屋相连。没有屏风的宅院,或内或外总有拦挡大门或宅门的照壁,因为多数大门与宅是相对而开的。门户不相对是民宅的一大忌讳。所以全村出现的照壁多,“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也多。每院都有瓦房,每间的深浅不定,一般深3米多,宽2.5米,高3米多,多数因地制宜。全村有六院楼房,楼房的规格也同于平房,间数的多少因地制宜。
全村凡是留有楼洞的居宅准备都盖楼房,而且每家将所用材料基本置办齐备。按计划42桂应有42院住处才对,而实有36院,其中有6院是基础院及条子院,不在计划之内。那么还需要再建12院。其实这12院已经规划为三点,东门场修三院,南门场修三院,下街畔修六院,要比条壕里更阔气、更豪华,有现在筑起的8孔基础窑洞为依据。这三点都将地基挖好,需要的砖、灰、瓦、木都准备就绪。就在这鸠工庀材之时,突然时局动荡,日军侵华,内战不停。闹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因此,刚刚启动的大规模建筑被这一系列的因素化为泡沫。所备的材料,有被日军烧掉的,有被临县建设运走的,也有人为损坏的和出卖的,截至现在是一无所有。
张家塔民居的共同特点:窑洞冬暖夏凉,厦檐遮日避雨,使居民减少疾病,延年益寿,村内的水道从整体出发,长远打算,从上到下有明有暗,干支分明,户户连通,不惜砖、石之费,专论经久耐用,至今仍然逶迤延伸,形成连通网络。甬道从南到北,从左到右,宅通院,院通巷,成为地下通道。便于户与户交往,利于战备,用于抗灾。
大路的宽窄以婚嫁抬轿,丧葬柩行为规矩。村边逢山、茆、沟、壕栽有各种树木,有生态林,有果园林,尤以枣树为重点的树木,早已在张家塔成林。一道大河沿边泡桐(俗称水桐树)林立,粗大茂盛,坟茔的松柏常青,在20世纪中叶之后全部被伐,运往临县。坟茔的松柏树,被张家塔公社伐于20世纪70年代。全村共有水井9口,凿石筑坝开拓水地23亩。这些功绩都属我们的祖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