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文化心态因素
明清时期,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还是很强的。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张家塔村居民一方面追求功名利禄,一方面崇尚儒学,强调宗族观念,和睦相处。这些社会意识,决定了张家塔村居民的内向性和封闭的生活方式。
赵氏家庭的夏日聚会,如图2-36所示。

图2-36 赵氏家族的夏日聚会
山西自古以来都以农耕为主,作为生产单位的组成部分,家族内部通过田地来进行分配,同修宗祠、学堂,同筹婚丧嫁娶,共同生活,共守财富,从而对村落起到坚固的保障作用。大家族内部尊卑有序、长幼分明、内外有别的家族制度,对张家塔村民居建筑的构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明中叶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社会形态,重商思想的兴起使商人的地位提高,张家塔村出现“以商养文”“以商助教”的情况。清朝以后,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崇尚消费的奢靡之风也传播到张家塔村,加快了张家塔村的衰落。
以上种种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张家塔村居民的文化心态并使亲疏观念、家族观念以及重商、崇文等地域文化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其中,赵氏一族的宗族文化在村民中体现出了突出的延续性,当地居民对于宗族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十分重视,具体体现为修缮宗祠,修编族谱、家训,举办祭祖活动及撰写、记录相关文字史料等。以下将这部分内容做简要整理。其中部分内容参考《赵氏宗谱》。
(一)赵氏祖训
古圣贤垂教立言,班班典籍。即我朝圣祖仁皇帝御制广训十六条,凡所以准人情而后风俗者至明且切矣。人苟能以心体力行,范围不过,则在宗族为循良子弟,即在乡党为端品正人。无如世风不吉,习俗移人名节稍乖,即身再扰贻口实,可不慎与。语云:子弟之率不谨,由父兄之教未先。倘不训而罚,不几与不教而杀者等耶!兹于族谱既成,特编家训数则,另镌谱首。词不必精深,唯切于日用身家以及关乎伦常风化者,俾人人易知而易行,凡我族人,各宜致意,女常力业,操勤谨于当躬,正己修身,树仪型于后裔。焘子弟于景行,维贤于焉。光辉族党矣。
1.敦孝悌
孝悌者,百行之原也。孩提知爱本诸良能,稍长知敬原于善,何以狃于习俗,顿失初心。为子弟者不知孝,当体父母生我之恩情,不知悌,当思长上待我之友爱,诚能服劳竭力,奉养无违,隅坐徐行,恭让而不懈,则一门之内,和顺雍容,孝悌敦,而人伦斯重矣。
2.睦宗族
自古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异姓尚敦亲睦,矧同族之人而漠不之顾耶。务使视如一体,疴痒相关,庆吊必互相往来,缓急必互为通义。鳏寡孤独,必为之哀矜;困苦颠连,必为之照顾。能与祖宗济一日子孙,即能与祖宗免一日忧虑。若乃各顾身家,视同宗如秦越,甚则每因小事,辄起纷争,则怨积日深,其不视如仇敌者几希矣。书曰:以亲九族,尚其念之。
3.力本业
士农工商,均有常业,所贵恒心自励而各勤乃业耳。盖人有一定之胜境,不拘所肆何业,即随在可自致,立收其效。若乃既居于此,又慕乎彼,则此心一纵,遂不免怠乎其业矣,无何身入他歧,依然故我。业精于勤,荒于嬉。事虽勤于始,尤贵励乎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尚须自勉之。
4.慎交游
交接之际,不可不慎。正人入室,所讲者好话,所行者正事。则子弟之所见所闻,即不得引入邪僻。不然,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况子弟之庸愚者众乎。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时有余。丽泽求益,尚慎旃哉。
5.和兄弟
兄弟之间,原称手足,言人之有兄弟,即一身之有手与足,断不得隔膜相视者也。何今之人见识浅狭,或因兄弟弱于我,或因食口多于我,加以妇言唆拨,遂日思析箸而各烟。甚至每因小事,入室操戈,同气参商。外人因而构害,拆篱放犬之弊可胜道哉。昔有张公艺九代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均是人也,何弗思之。
6.训子弟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凡子弟无论智愚贤否,均当以读书为上。即或赋质不齐,亦须为之谋成,立慎择术,以为久远计。断不可溺于姑息,听其放浪形骸。盖人唯年幼,每令人怜,偶有过失,恒以无知恕之。不知中人之性,成败无常,若不预加防微,则骄奢淫逸,鲜有不为俗所染者。甚至寡廉没耻,无所不为,不大贻祖父羞哉。须知水随器为方圆,影视形为曲直。有父兄之责者,可不慎与?又,教子读书,须趁光阴,不可太迟。世人常谓,太幼则无知,俟其稍长读一年算一年。不知既长,则外旷多端,虽读而终难刻骨。无怪乎三四年庸师之教,念一转而尽归乌有矣。唯其幼则嗜俗未萌,心无旁骛,际引一片之灵机,加以严师之提命,启其颖悟,收其放心,则成童之年,自可判其优劣之性。曾思十二岁之庠,人岂一二年工课哉?顽子切勿诿以家道艰难,遂渐往荒误子弟而不教也。凡我族人,共体此意。
7.尚勤俭
勤俭乃居家之本。勤者财之来,俭者财之蓄。常见好闲之辈,似乎惰气天成,稍盈余,即喜丰而好胜。不思一时侈欲转囊空,悔何及哉。故不勤不得以成家,即不俭亦不可以守家也。冠婚丧祭,称家有无,衣食人情,随分自适。与其奢隋而终嗟不足,何若勤俭而常欣有余,为祖宗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计将来之生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又曰:有钱不可使尽。愿后人敬听之。
8.戒争讼
居家戒争讼。凡是非之来,退一步,让三分,自然少事。盖以汝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若乃因微逞忿,忘身及亲不顾,倾家尽产与人斗讼,则是鹬蚌相持,渔翁获利。纵令侥幸得胜,而家资受累矣。于是,所用不足,势必称贷,宿债莫偿,势必鬻产。此讼之所以终凶也。圣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其试思之。
9.遵法律
朝廷定律例,以惩愚顽。凡酗酒赌钱,奸淫强盗,及一切不法之事,示谕煌煌,极为严肃。倘自蹈非僻,不畏三尺之条,一经发觉,身陷囹圄。爱书不宥,乡论不齿,上辱父母,下累妻孥,终何益哉?纵不明法律之严,亦当知身命为重,与其追悔于事后,何若远虑于事前。
10.禁非为
人生斯世须趋正道,始为正人。乃有一等丑类,学习法打,包抢包牵,外逞豪强,心怀狡诈,每每恃能挟制,借径刁唆,坏名分而不辞,犯王章而不顾。此等败行,大辱宗亲。凡我族人,均宜惕戒,毋游手好闲,而失本业;毋博弈饮酒,以废居诸;毋身陷不法,以身罹于刑章;毋肆态胡行,而见憎于乡党。修其身,安其分,勤其业,不居然秩秩之佳子弟哉。
家训十则,言疏而意切,词短而情深,所愿与我族人常以履簿临深而共相规戒者也。夫齐家之道,端在修身;而招尤之机,悉缘放辟。与其临时而始悔前非,何弗怀刑而预为警惕。则诲尔谆谆者,不得听之藐藐也。若乃视家训为具文,以自行为天性,诚恐习焉不察,自以为是,而背议者纷纷矣。其亦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党模范者,族与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党模范者,族与增荣;匪僻凶残为乡党憎恶者,族亦抱辱。爰于既训之后,复申规戒之词,小则传房族以责悛,大则出公庭而惩凶究。凡我族人,各宜惕励。
(二)碑录
1.祠碑
家何以有庙妥先灵也,亦岂……先灵既以动后人之孝思而使无忘先世之德也,夫先世有德而后人享之……为先人之德遂使后人食先德忘孝思之诚,此岂报本追远之意哉?益先人之德后人享之,后人则宣思有以报之而共所以报者……以动春秋余享之礼,然而坟墓俱在拜扫,亦视为先之葛若立之庙者,便于祭享使先人不在而如在,且令后之子孙触目心动,以动孝思于无穷躬也。我赵氏太上无祈,考自始祖文利以来,代有兴起于立庙一事,有缺焉,兹者赵晟起意经手欲建家庙以安先灵,谓为先人之嗣而不切其孝思非仁也,享先人之德而不隆其祭享非义也,足以为此事而不及时而为非勇也亦非智也,于是择地于村中,有赵敦义施西面地基一块,有赵晟施东面地基一块,卜之吉。因遂心鸠工庀材,于同治三年四月动工修造正北砖窑一眼,上盖大楼三间,以为先灵神堂,东西盖小房六间,可为看庙者居住且可为子孙读书之用,以下则街门墙垣具备,至十月工程告竣焉,通计所费钱四百有余。又施门外本村山地共四十七亩以为香火之费。斯庙之立,自曾祖起及祖父与儿目前所及奉祀者,皆祀立。虽不敢以孝思其于报本追远之意,然颇有合焉。尤望后人子孙于塔坏者修补之,倾圮者整理之。所需金钱可以量力而行,有力者多为捐助,无力者少为施舍,如此则可以世世相传,永守勿替,所为今后人奉先思孝无忘先世之德,孝者其在斯乎,倘后人之兴隆昌盛更过今日将举,目前之所缺而不全,再加装饰,以尽兴隆其祭享之典。此尤今益之所厚望于后人者耳。谨叙、廪生、赵修理谨撰。
赵敦孝:子:春,孙:廷桂、喜福、培桂、树桂、植桂、光桂、华桂
赵敦友:子:晏、曘、暲
赵敦义:子:、晔
赵敦临:子:昱、晧、昌、
赵旭:子:喜桂、宫桂
赵晟:子:攀桂
赵明:子:赡桂、月桂
大清同治四年三月二十日立
2.墓碑
(1)吴命新给赵敦临的撰文。
皇清敕赠文林郎国学生赵君子吉暨德配李、高儒人合葬表铭,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陕西岐山县知县姻愚侄吴命新顿首拜撰文。
赵氏为临县望族,历明清两代,有闻人其名邮邑志者,不胜枚举,以其文章史治著者如崇祯庚午举人,讳褐(定襄教谕),庚午拔贡,讳福(怀柔知县),康熙丙午举人,讳尺壁(知安化县),任予拔贡,讳拱微,考授州同,癸酉举人,讳祺(部诠知县),乾隆丁巳进士,讳中元(浙江即用知县),甲戌明通,讳以清(霍州学正),尤以人所称道弗襄者,余亦素闻其大概。甲寅之岁午晖进行孝廉以自撰祖德记暨列祖行述并其赠公行状。余嘱为表墓其世德清芬,始知其详。按,状公讳敦临,字子吉,号谦齐,行四,姓赵,国学生,敕赠文林,即始祖,讳文利,有隐君子风,生子继祖,继祖生本,本生子威(明义官),子威生逵(沈府引礼),逵艰于嗣,至六十九岁始生精,精长丰于财,积谷数窝,明万历年间岁荒,出以赈饥,以长子承基贵诰封西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其三子十五孙游庠序登贤书官京秩辅外员者六七人,嗣是科甲蝉联代有兴起,人以为封公积善所致此。赠公十世祖;九世祖讳承流,行二,太学生;八世祖讳裪,行二,岁贡生,任浙江黄岩县丞;七世祖讳山,行一;高祖讳用康,行二,庠生;曾祖讳豫,行一,府学廪生;祖讳睿之,行四,太学生;考讳敏,字逊修,行一,太学生,人品端正,家法谨严。有大夫子四赠公其季也,幼聪好学,两试童军,以亲老家臣未获竞业尝训。诸子曰:余家书香百年,青相世继,家无白丁,先世遗风不可替也,尔等念之哉!公生平自奉以俭,待人以丰,宅心纯厚,既秉礼弗违垂重训端严尤,遇事能断宣乎义方启后家学相承谷似光前先型克绍也,子四,长男昱,弓冠游庠,仲晧、三昌均九品职衙,四光绪壬寅举于乡,孙新桂、鲜桂、汝桂俱九,芳桂监生,名桂府学廪生,英桂、彬桂俱监生,森桂、衍桂、汉桂俱监生,秋桂、洪桂、瀛桂、翻桂、玉桂俱业儒,曾孙贞年、鹤年、书年、阜年、岗年、巨年、泰年、庆年俱幼读,延年、华年、养年、颐年、有年、丰年、昆年俱幼。懿与赠公德是昌后,子孙克绳祖武,芹芬桂艳,世泽长绵,弓治箕裘,历数百年而后先晕映。书曰:垂裕后昆。语曰:仁者有后。有余于赠公见之矣。公生于道光元年正月初九日,卒于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春秋六十,德配高儒人,樊儒人俱先卒,樊出女一,适吕李儒人,后公三十二年,卒于民国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距生于道光十四年八月二十日,享寿七十有九,变理内政,有条不紊。己巳岁,次合厝于郝家墕村瓜地局之原丁山癸,向与邑之汉高山相望良甲地也。兹表不敢固辞,固列叙其世代渊源与赠公生平大略如此。为铭曰:懿唯赵氏,代有闻人,箕裘永绍,两朝缙绅,公蒙先世,继礼唯纯,满而不溢,率下以身,急公好义,化洽乡邻,精明诨后,造福长男。迪德芹藻一新季子绳武领,壬寅推恩锡类宠赠丝纶报施未艾天春惟,仁孙曾迭起燕翼相循以似以续。
秋篆
孙桂敬
名录
民国十年岁次辛酉中秋月谷旦
(2)列授修郎九品衔赵公讳春字应东暨德配王儒人合葬之墓碑。
赵公讳春,字应东,临县张家塔村人。曾祖睿之公,祖敏公,皆太学生,以堂弟中式光绪壬寅科举人,例赠文林郎,考敦孝九品衔。世有隐德,家门鼎盛。公同堂弟兄十人,唯公居长,宅心忠厚,人如其名,处事接人从无疾言惧色,是以乡党宗族人无闲言。子媳孙曾数十人,一堂聚顺,唯以勤俭为先导,又善于经纪建筑房屋,连叠五六院,一砖一石,靡不亲自检点,是以康强逢吉,享寿七十岁,生于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三日,卒于民国六年六月六日。明年即卜葬于南岭村寨茆上,王儒人从而合葬之礼也。大夫子六:廷桂从九,培桂、树桂武生,植桂、光桂、华桂俱监生;女子三:婚嫁皆名族;男孙十七人:保年、修年、启年、衡年、麒年、凤年、嵩年、恒年、寿年、熙年、纪年、彭年、瑞年、宗年、广年、身年、萌年;女孙十六人;曾孙男七人:世源、世芹、凤鸣、世薄、国鸣、世芝、世萱;曾孙女八人。皆耕读继世,理合详载,俾后之览。是碑者,知善人之福报有如是焉。是为叙。
清赐进士出身晋封中宪大夫历任工部主事
陕西定边岐山等县知县姻愚弟吴命新撰文
清府学廪生堂侄名桂沐手敬书
民国二十年七月谷旦立
(3)举人赵写给长兄赵昱的撰文。
清县学生员胞长兄丽青夫子暨德配待赠刘儒人葬墓表铭。
清光绪壬寅补庚子辛丑,恩正科举人胞四弟沐手谨撰。
同胞长兄讳昱,字丽青,号悟阴,幼聪颖,年二十,入邑庠。先府君喜日,赵氏书香数百年,由明恩清,青箱继世,登贤书列仕籍者……人今……幸青一衿,尚其由此深造克绳祖武,以慰吾志。兄受严命习举业者数年,既而以亲老务繁,独力难支,于是弃帖,料理家政,且设家塾以课诸弟。庶事兼营,不惮烦亦不避难,精明浑厚,大有先府君风。方之初入塾也,才钝而喜读,兄以为可造,训诲之尤加谨。盖欲以已之未获竞业者,从而望之于弟也。嗣
于二十一岁游庠,又数年,食廪气,兄期望切莫天荒之再破,奈余晏因辣连年蹭蹬。兄勉慰之曰:功各迟速,自有定数,坚忍待之,终当苦尽甘来,慎勿自馁,可也。计凡七试,始获秋捷。是
之幸登一榜,亦兄有以栽成而激励之也。先是,光绪七年,府君将弃养,谓兄长曰:汝处事谨慎,处兄弟亦公道,吾即瞑目,家事或者可为汝其谨志,吾言吾唯汝是望,兄涕泣受命,服劳先业,不敢怠荒。仲兄晧、三兄昌襄赞其间,事无大小必亲决,子侄课读必亲授。后两相继逝,一家六十数指众,颇难处车敕。兄竭力支持,任劳任怨,煞费苦心,终兄之身,家无废事,尽聪明才识,本于天赋,而又读书多,积家富家务之余,手不释卷,于前朝历史、先贤议论颇有心得。不唯处常且堪识变。光绪二十六年义和拳之起,邑中效之者纷如,兄独曰:怪力乱神,子所不语。此事不经之甚核,可妄为厥。后拳民俱获罪,其生平识见类如此。余于此益叹兄之见理明而料事周也,使兄以治家者治国共设施当必有远焉者矣,兄生于咸丰元年七月初二日,卒于癸丑年七月三十日,春秋六十有二。曾祖讳睿之妣氏刘,祖讳敏妣氏吕,刘父讳敦临妣氏高樊李,三代俱国学生,赠父林郎,妣俱封赠孺人。原配刘氏先卒,继配刘氏享寿八十有三,生子四、女二。长男名桂,府学廪生;次斌桂,监生;三子森桂,从九;四子洪桂,从九;女俱适王。孙书年、阜年业儒,巨年、华年中学毕业,芝年高小肄业,安年小学肄业。曾孙世慎高小毕业,开义、开福、开成俱小学肄业。即以卒之冬月葬兄于郝家墕村庙梁上之南,阡新茔丙山壬向,余之为是文也,弟述其处已治家之大概耳。至其余孤恤寡排难解纷之及于人者,俱以限于尺幅未及书聊为铭曰:
紧唯长兄孝友性成,克家之器绳武之莫
服劳先业足慰亲心,留心家务三听是箴
青箱继世远绍高祖,承先启后不伐不衿
谙练其才中正其德,兮□其惊镇定其浓
有犹有为可德可则,我诗之碑为后人式
长男名桂沐手敬书
石匠:陈汉禄镌
民国二十八年仲夏谷旦
本坟墓有碑套,亦有石刻挽联,内容如下:
不蓄私财立存公道
克承先志无恬前人
横批:追远
(4)赵给赵旭的碑文。
清登仕位郎旦轩赵公暨德配待曾王儒人牛儒人合葬墓表并铭。
敕授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壬寅恩正并科举人从堂弟赵撰文。
从堂伯兄,讳旭,字旦轩,清登仕佐郎。余同高王父,府学廪生,讳豫,字介石。府君之玄孙同曾王父,国学生,讳睿之,字圣基。府君之曾孙叔祖讳勉,字懋修。府君之长孙堂伯,国学生,讳敦仁,字德肫。府君之家子也,幼读书,称颖悟,以堂伯早逝,令两弟俱就傅,已独料理家务,早作夜息,劳瘁不辞,规模宏远,大有先世遗风。洵先家之令器也,独其享年不永,未获尽展所长为可惜耳。虽然余犹有说焉,大造之于人也,啬于前者,每丰于后,靳于始者,必予于终,此理之常,无足异者。当咸丰元年,年三十病增剧,既而卒,时方辰刻,为易冥服,备棺待殓,乃至晚而复苏焉。亦云奇矣。后病渐痊。延年六载,卒于咸丰六年三月十二日,距生于道光元年四月十三日,享年三十有五。原配王氏生男二、女三。长男喜桂,监生;次宫桂。女长适张;次适秦;三适闫,继配牛氏,出女一适曹。王先公卒,享年三十五岁,牛后公卒,享年七十三岁。孙烺九品衔;炳附贡生;燧业儒;炽监生。曾孙增福、增禄、增无、增荣、增寿俱业儒,增建、增升、增祺俱幼。玄孙顺庆、业儒、永庆、长庆、恩庆、恩薄俱幼。呜呼!伯兄之逝也,年三十余,享年亦云促矣。而有增彦六春之异生,未睹孙媳焉,以殁亦云,恨矣。今距兄之卒六十余年。孙曾繁衍,玄孙雀起矣。倘所谓啬于前,丰于后,靳于始,予于终者,非耶!余与伯兄分属至亲,不敢作周旋语、溢美词姑述,其实事如此,为之铭曰:嗟哉!伯兄三十骑鲸,古人有言,谓死者不可复生,独至于兄,竟若有术,以鲜醒岂天。鉴其年之促而假之六春,不然何生死之异于常人。聊述斯言,用告后世子孙。
曾孙:增禄录字
乙卯四年(1915年)十一月谷旦
(5)教育家赵增禄先生撰给赵晏的碑文。
清登仕佐郎伯温赵府君暨配张/杜儒人合葬墓表铭
府君讳晏,字伯温,姓赵氏,清登仕佐郎。曾大父讳睿之。大父讳敏。父讳敦友。三世俱于瓜地局祖茔。兄弟三人,府君居长。府君生于道光三十年二月十七日,卒于民国十年四月二十八日,享寿七十有一。初娶杜氏,继娶张氏,生一女,适秦,又娶郝氏,与府君同年,卒年六十六。子男四:馨桂、郁桂、兹桂、芬桂;女二:一适刘、一适樊;孙男六:和年、晋年、绥年、昌年、闰年、万年;曾孙男:银拴、盆拴、吉旺、相拴。以民国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合葬于宗家山梁之新迁。按,赵氏由秦来迁为临县望族,至府君为十六世矣。府君我曾大父兄弟行也,少读书自云:性纯常,百倍其功以求精熟。旋弄读而理家政。夫妇晨夜力作,克勤克俭,绰有先世遗风。晚年来愈加刻励,未明而起,携一畚游走村中拾犬豕之粪,默诵所读医学药诀,暇辄临摹古帖或料理田园。灯下课读,霄分不辍。在他人直不知若何告劳而府君处之裕如。与府君居长,志气不少。己卯之岁,将树碑府君墓前,命禄获从府君游走,不敢以不文辞,因叙其梗概如此,且为铭。曰:展如府君其术孔仁既有以施拾族,又有以及于人爰述巅未用告后世子孙。
曾从侄孙增禄撰文
四子芬桂录字
民国二十八年七月谷旦
(6)赵中元给赵士康撰的碑文(因冻土埋尺数,致碑文不全)。
清故显考进士候铨教谕赵公/显侍封孺人刘氏之墓
公讳士康,字引肩,同曾王父之嫡众孙也。全家世传,清白族姓,繁衍至……有雄心,贫不介意,谓案头即是出头地区。田舍何足挂齿,所谓主平志……发前人所未发,举子业亦帷映雪,虽古人无以□数奇不遂以明……抽一邑者,数十年映人科名,莫不言中,非学力精到不及此兄,既困场屋及颇……
嫂王中馈内助节俭。先世以农事起家,此固本务也。兄天性孝友严正中……恻然悲恸。嫂奉养伯父,日乡亲视膳其卒也。合伯母高氏葬于兄前居之……父别有谋兄,余家英杰,知名当世,不朽。嫂早寡失志不渝,训子待家……
以示后来子弟之解读书者
丁巳进士堂弟赵中元敬撰
赵氏先祖之墓碑除上述列举之外,现有赵家塔三世赵本、四世赵子威等。有郝家墕十一世士康、十二世介石。有本村十三世实之、肫之、省之,十四世赵砥、赵磄、赵珍,十六世咸辉、赵明等碑志。因时间仓促,不能一一列举。
先世石碑光郝家墕村三处坟茔七世人共有十四块,现在只幸存三块,其中一块于20世纪末由赵明生先生组织人们从赵敦临墓中挖出。这块碑对人们新撰家谱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真是价值连城。现在新编家谱之所以不全,与失去的十一块碑关系重大。
村之三座神庙,在入门之处,门额上都有木刻庙名之字样。庙内共有石碑八块,都在“文革”期间被砸烂扔掉,让洪水冲走,著名的宝峰寺有四块石碑不知何时何人破坏,何去何从踪影难觅。
近几年为已故的先祖虽然新立碑石,但因历史资料缺失所致,几乎没有内容或内容不够充实,例如赵世考为其祖父撰的碑文:
赵公讳培桂德配刘/高氏合厝之墓
公生于一八六五年,卒于一九三八年正月初七,终年七十三岁,于清末考中秀才,后本能进武举,因不满腐败,拒得功名。以务农为生,勤俭持家,忠厚善良,赡老携幼,享有盛名。其曾祖敏公,祖敦孝公、考春公,皆太学生,胞兄弟六人皆庠生和秀才,行二,所生八男三女,其七子广年由六弟华桂收养。皆以经营耕读为主,孙男十六人,孙女八人,曾孙男二十七人,女三十一人,玄孙男十五人,女十人,系明德堂大门之称,公立聚魁堂村列第八代,为光前裕后经孙世珍提议,众孙率子谨立。
子:启年、麒年、凤年、寿年、熙年、瑞年、英年
孙:世芝、世宣、世芹、世全、世茂、世喜、世杰、世法、世烈、世明、世珍、世考、世斌、世芳、世荣、世童
曾孙:荣亮、荣青、缠照、宁柱、文平、海平、宁青、云平、国英、云林、应照、有照、文照、武照、赵伟、金祖、耿豪
玄孙:捧元、捧唤、志文、赵岗、赵江、赵鹏、云龙、赵飞、赵伟、建峰、建军、龙勤、赵琦、赵瑾、赵绪、东东、华奇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一日立
培桂与树桂弟兄二人常常练功习武,在村中为保卫村民的安宁培训了一大批壮士,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主力军,在村中轮流值勤。特别是沐浴村的一个人,培桂收他为徒,此人学文练武,为沐浴村到湍水头这一条沟义务修了一条大道,人们称他“二先生”。他的功绩,离不开培桂的栽培,诸如此类功绩,却只字未提,致碑文不成体统。
3.功德碑(此碑有沐浴、光浴堂两村给张家塔赵春等四人专刻长方形石碑立于宝峰寺内)
思继往开来功德莫尚焉。
宝峰寺故经理人赵敦孝之子侄等于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死,买南岭上村长嘴上东侧地壹拾贰亩、下溛地捌亩,价钱肆拾叁仟文、忍粮壹斗陆升,即日原地原粮施于宝峰寺内,为助香火此一事也。原属天性真诚且嗣先人伟志,以言功德洵莫尚矣。在彼虽未尝自知其美而合社人等实难忘其德,爰是勤诸顶氓流芳百世云。
舍地施钱人:春叶/昱晏。共施地二十亩合钱四十三千文。
沐浴/光浴堂村合立。
经理/石人:薛怀法、薛光前、薛方国、韩长、张来元、薛方桂、张其元、李守文、薛树、王铎、王志兴、希旺
光绪十一年九月吉立
(三)祭祖文
赵姓泱泱,源远流长。人文之初,即已启航。
历代名士,光芒普照;功德盖世,史册留芳。
东夷图腾,调兽训鸟;伯益首领,享誉夏朝。
嬴姓赵姓,同祖少皞。九世造父,驭驾高超。
穆王赐封,得地为赵。三家分晋,赵家主导。
战国七雄,立国为号。秦时南越,大宋荣耀。
洪武动迁,文利入晋,携家至塔,安都定甲。
明清两代,频出高官,品孝举廉,留名乡间。
承基指挥,兵马西城。赵裪赵锍,县丞知县。
赵璇赵捷,父子将军。赵裮赵,爷孙举人。
尺壁名宦,安化知县,俸禄捐建,中梅书院。
进士中元,才并晓岚,学正以清,方志流传。
赵山村祖,东徙拓荒,郝张之野,开宗布局。
士康入仕,用康从父,豫生四子,分门立户。
下街上街,中街两堂,人丁繁盛,道德隆昌。
耕读传家,工贾并举,士仕递进,恪守法纪。
田亩商铺,名扬西路,堂庙祭祀,尊孔兴塾。
城堡庄园,村社相连,英才成片,如木参天。
清初至今,四百余年,赵山子孙,人口数千。
本村外地,西东北南,一十四世,浩荡繁衍。
举人秀才,文脉承传,学而优仕,品官未断。
抗战时期,浴血驰援,解放战争,奋力支边。
建设年代,无私奉献,镇绥康庆,主政州县。
名医驻川,良医遍县,更有将官,国防战线。
改革开放,祖德灵显,人才辈出,行业条线。
孝子贤孙,邻家称羡,学有专长,都进学院。
全县状元,并不罕见,留学留工,欧澳非南。
老师大夫,各支涌现,科处干部,服务赤县。
高新技术,引领产研,创办实体,敢为人先。
工农兵商,攻坚克难,国有民营,捷报频传。
伟哉先神,族风浩荡!列祖列宗,道德榜样。
洪荒走来,弥刚弥强,崇文崇武,技艺脊梁。
斗转星移,天地绵长。赵姓旺族,日月同光。
与神州共腾骧,同五洲唱婵娟,伴广宇云飞扬;
彰祖宗之功德,创盛世之辉煌,携万民载祯祥。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赵氏宗谱》中收录的族中精英,如图2-37所示。

图2-37 《赵氏宗谱》中收录的族中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