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传承视域下的古村张家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生存价值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实践先例及社会前提

(一)相关研究

在近些年的国内研究中,学者吴美萍[33](2006)在其文章中试图从多角度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该领域的新问题及其研究动向。徐春龙[34](2016)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提到“存在价值”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希望将支付金额用于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永续存在而产生的支付意愿”。

(二)理论基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5]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中指出,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历史、艺术和科学等角度中。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36]则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1976年,《内罗毕建议》[37]中将《威尼斯宪章》[17b]中保护古迹周边环境的概念进行延展,认为古迹环境是所有影响观察各古迹的动态化或静态化的人工环境或自然环境,并将周边建筑应与古迹保持和谐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

1992年,村落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及“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情况”,作为“能持续使用土地的特殊手段”,这种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遗产类型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中,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首次明确提出对特定文化形态的整个生活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即“文化空间”的保护[38]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各方的支持下,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IAHS)并提出了“基于社区的保护”的概念,并强调农业遗产中的原住民社区,是农业遗产保护的主力。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明确提出,在“非遗”保护实践中,要使居民“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39]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40]中提出了“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并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布达佩斯宣言》[41](2002)所提出的4C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参与”原则。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将之前“纪念物与场所之社会无形价值的保存”议题再扩展为“遗产地精神(场所精神)”的议题,进一步探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关系,以及场所精神内部社会与文化机制的关系,提出遗产地场所精神是由各个社会角色,如建筑师、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建构而成的,这些角色共同赋予其精神意义和内涵[42]

(三)实践先例

幸运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人”在整个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以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为例,2004年,对福建土楼进行保护时,在报告中就已经开始对居住者的居住情况进行评估;在对藏羌碉楼进行规划时,也明确提出居住者和所有者都应参与到保护中去;2007年,对山西黄河碛口古镇的保护规划中,甚至将遗产相关人员分为16类,并详尽地分析了不同角色与遗产价值之间的联系,探讨了他们对遗产价值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从而为其“量体裁衣”,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保护方法。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在我国的保护实践发展中,虽然并没有具体地指出“人”这样一个明确的概念或定义,但是“人”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一部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一批我国现代的遗产保护研究人员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各类保护建议。

(四)社会前提

在近现代世界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城市文明与传统农业文化却没能做到很好的衔接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无不表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期望,也明确了保护传统村落是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43]。在积极稳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保护那些传承历史、文化、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村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文化遗产很多都静静地矗立在乡村之中,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也留在了乡村。当这些宝贵的遗产随着传承人失去生存的环境时,很快会消失殆尽。乡村的传统文化需要后继有人,不止如此,人也需要文化认同所给予的归属感,否则村民们所生活着的村落最后只能成为一座“空巢”。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依照国家旅游局与诸多部门共同制定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贫困村落共有22600个,其中,230万贫困户均已建档立卡,此外,国家还计划对深度贫困的每年进行多方面扶持,如创业、人员储备、金融发展等。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的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人民币,以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政府将依照国家策略振兴乡村,并在落实乡村扶贫工程中旅游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