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质量分析的基本操作
质量分析法是利用沉淀反应,使被测物质转变成一定的称量形式后再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质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包括溶解、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和灼烧等步骤。任何过程的操作正确与否,都会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故每一步操作都要认真、正确。
一、试样的溶解
根据被测试样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溶解试剂,以确保待测组分全部溶解,且应避免待测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造成损失。此外,加入的试剂不能影响测定结果。所用的玻璃仪器内壁(与溶液接触面)不能有划痕,玻璃棒两头应烧圆,以防黏附沉淀物。溶解试样的具体操作如下:
(1)试样溶解时不产生气体的溶解方法:称取样品放入烧杯中,盖上表面皿;溶解时,取下表面皿,凸面向上放置,试剂沿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的玻璃棒慢慢加入,加完后将表面皿盖在烧杯上。
(2)试样溶解时产生气体的溶解方法:称取样品放入烧杯中;先用少量水将样品润湿,表面皿凹面向上盖在烧杯上,用滴管滴加,或沿玻璃棒将试剂自烧杯嘴与表面皿之间的孔隙缓慢加入,以防猛烈产生气体;加完试剂后,用水吹洗表面皿的凸面,流下来的水应沿烧杯内壁流入烧杯中,用洗瓶吹洗烧杯内壁。若试样溶解需加热或蒸发,则应在水浴锅内进行,且烧杯必须盖上表面皿,以防溶液爆沸或迸溅。当加热、蒸发停止时,需用洗瓶吹洗表面皿或烧杯内壁。
注意,在溶解过程中用于搅拌的玻璃棒不能再在接下来的操作中使用。
二、试样的沉淀
在质量分析时,对被测组分的洗涤应是完全和纯净的。要达到此目的,对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应做到“五字原则”,即稀、热、慢、搅、陈。
稀:沉淀溶液的配制稀释度要适当。
热:沉淀时应将溶液加热。
慢:沉淀剂的加入速度要缓慢。
搅:沉淀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陈:沉淀完全后,要静止一段时间,陈化。
为达到上述要求,在进行沉淀操作时,应一只手拿滴管,缓慢滴加沉淀剂,另一只手持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速度不宜快,以免溶液溅出。加热则应在水浴或电热板上进行,不得使溶液沸腾,否则会引起迸溅或使泡沫飞散,造成被测物的损失。
沉淀完后,应检查沉淀是否完全,其方法是:将沉淀溶液静止一段时间,让沉淀下沉,待上层溶液澄清后,滴加一滴沉淀剂,观察交接面是否混浊,如混浊,则表明沉淀未完全,还需加入沉淀剂;反之,如清亮则表明沉淀完全。
沉淀完全后,盖上表面皿,放置一段时间或在水浴上保温静置1h左右,让沉淀的小晶体生成大晶体,不完整的晶体转为完整的晶体。
三、沉淀的过滤和洗涤
过滤和洗涤的目的在于将沉淀从母液中分离出来,使其与过量的沉淀剂及其他杂质组分分开,并通过洗涤将沉淀转化成一纯净的单组分。
对于需要灼烧的沉淀物,常在玻璃漏斗中用滤纸进行过滤和洗涤;对于只需烘干即可称重的沉淀,则在坩埚中进行过滤、洗涤。
过滤和洗涤必须一次完成,不能间断。在操作过程中,不得造成沉淀的损失。
(一)滤纸
滤纸分为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两大类,质量分析中使用的是定量滤纸,定量滤纸经灼烧后,灰分小于0.0001g者称“无灰滤纸”,其质量可忽略不计(在制造这种滤纸时已用盐酸和氢氟酸除去其中的杂质)。若灰分质量大于0.0002g,则需从沉淀物中扣除滤纸的灰分质量,一般市售定量滤纸都已注明每张滤纸的灰分质量,可供参考。定量滤纸一般为圆形,按直径大小分为11cm、9cm、7cm、4cm等规格;按过滤速度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3种。应根据沉淀物的性质来选择定量滤纸。滤纸大小的选择原则是:当沉淀物完全转到滤纸上时,沉淀物的高度一般不超过滤纸圆锥高度的1/3处。例如,晶型沉淀(如BaSO4、CaC2O4等)可选用直径为9~11cm、慢速的定量滤纸;而对于胶状沉淀(如Fe2O3·xH2O等),则应选用直径为11~12.5cm、快速的定量滤纸。
(二)滤纸的折叠与安放
1.滤纸的折叠
如图2-25所示,一般将滤纸对折、再对折(暂不要折固定),使之变成1/4圆,放入清洁干燥的漏斗中,如滤纸边缘与漏斗不十分密合,则可稍微改变折叠角度,直至与漏斗密合,再轻按使滤纸第2次的折边折固定,取出成圆锥体的滤纸,把3层厚的外层撕下一角,以便使滤纸紧贴漏斗壁。撕下的纸角保留备用。若用布氏漏斗,则要选择与漏斗直径相适合的滤纸,但不需要折叠。
图2-25 滤纸的折叠和安放
2.滤纸的安放
把折好的滤纸放入漏斗,3层的一边对应漏斗出口短的一边。用食指按紧,用洗瓶吹入水流将滤纸湿润,轻轻按压滤纸边缘使锥体上部与漏斗密合,但下部留有缝隙,加水至滤纸边缘,此时空隙应全部被水充满,形成水柱,放在漏斗架上,备用。
(三)沉淀的过滤、转移和洗涤
1.用滤纸过滤
过滤分3步进行:第1步采用倾泻法,尽可能地过滤上层清液;第2步转移沉淀到漏斗上;第3步清洗烧杯和漏斗上的沉淀。这3步操作一定要一次完成,不能间断,尤其是过滤胶状沉淀时更应如此。
第1步采用倾泻法是为了避免沉淀过早堵塞滤纸上的空隙,从而影响过滤速度。沉淀剂加完后,静置一段时间,待沉淀下降后,将上层清液沿玻璃棒倾入漏斗中。玻璃棒要直立,下端对着滤纸的3层边,尽可能靠近滤纸但不接触。倾入的溶液量一般只充满滤纸的2/3,离滤纸上边缘至少5mm,否则少量沉淀会因毛细滴管作用而越过滤纸上缘,造成损失。
在暂停倾泻溶液时,烧杯应沿玻璃棒向上提起,逐渐使烧杯直立,以免使烧杯嘴上的液滴流失。
带沉淀倾泻法过滤如图2-26所示,烧杯下放一块木头,使烧杯倾斜,以利于沉淀和清液分开,待烧杯中的沉淀澄清后,继续倾注,重复上述操作,直至上层清液倾完为止。开始过滤后,要检查滤液是否透明,如浑浊,则应另换一个洁净烧杯,将滤液重新过滤。
图2-26 带沉淀倾泻法过滤
用倾泻法将清液完全过滤后,应对沉淀做初步洗涤。选用什么洗涤液,应根据沉淀的类型和实验内容而定。洗涤时,沿烧杯壁旋转加入约10mL洗涤液(或蒸馏水)吹洗烧杯四周内壁,使黏附的沉淀集中在烧杯底部;待沉淀下沉后,按前述方法,倾出过滤清液,如此重复3~4次。再加入少量洗涤液于烧杯中,搅动沉淀使之均匀,并立即将沉淀和洗涤液一起,通过玻璃棒转移至漏斗上;再加入少量洗涤液于杯中,搅拌均匀,转移至漏斗上,重复几次,使大部分沉淀都转移到滤纸上。之后将玻璃棒横架在烧杯口上,下端应在烧杯嘴处,且超出杯嘴2~3cm;用左手食指压住玻璃棒上端,大拇指在前,其余手指在后,将烧杯倾斜放在漏斗上方,烧杯嘴向着漏斗,玻璃棒下端指向滤纸的3层边处,用洗瓶或滴管吹洗烧杯内壁,使沉淀连同溶液流入漏斗中。冲洗转移沉淀的操作如图2-27所示。如有少许沉淀牢牢黏附在烧杯壁上而吹洗不下来,则可用前面折叠滤纸时撕下的纸角,以水湿润后,先擦玻璃棒上的沉淀,再用玻璃棒按住纸块沿烧杯壁自上而下旋转着把沉淀擦“活”,然后用玻璃棒将它拨出,放到该漏斗中心的滤纸上,与主要沉淀合并。之后用洗瓶吹洗烧杯,把擦“活”的沉淀微粒涮洗到漏斗中。沉淀转移之后,将玻璃棒放回烧杯,玻璃棒的放置如图2-28所示。在明亮处仔细检查烧杯内壁、玻璃棒、表面皿是否干净、不黏附沉淀。若仍有一点痕迹,则继续擦拭,转移,直到完全干净为止。有时也可用沉淀帚在烧杯内壁自上而下、从左向右擦洗烧杯上的沉淀,然后洗净沉淀帚。沉淀帚一般可自制(剪一段乳胶管,一端套在玻璃棒上,另一端用橡胶胶水黏合,用夹子夹扁晾干即成)。
图2-27 冲洗转移沉淀
图2-28 玻璃棒的放置
待沉淀全部转移至滤纸上后,要进行洗涤。洗涤的目的是除去吸附在沉淀表面的杂质及残留液。将洗瓶在水槽上洗吹出洗涤剂,使洗涤剂充满洗瓶的导出管,再将洗瓶拿在漏斗上方,吹出洗瓶的水流从滤纸的多重边缘开始,螺旋形地往下移动,最后到多重部分停止(此过程称为“从缝到缝”)。这样,可使沉淀洗得干净且可将沉淀集中到滤纸的底部。为了提高洗涤效率,应掌握洗涤方法的要领:洗涤沉淀时要少量多次,即每次螺旋形往下洗涤时,所用洗涤剂的量要少,以便尽快沥干,沥干后,再行洗涤。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沉淀洗净为止(这通常称为“少量多次”原则)。
过滤和洗涤沉淀的操作,必须不间断地一次完成。若时间间隔过久,沉淀会干涸,粘成一团,就几乎无法洗涤干净了。无论是盛着沉淀的烧杯还是盛着滤液的烧杯,都应该用表面皿盖好。每次过滤完液体后,应立即将漏斗盖好,以防落入尘埃。
2.用微孔玻璃漏斗过滤
如图2-29所示,不需称量的沉淀或烘干后即可称量或热稳定性差的沉淀,均应在微孔玻璃漏斗内进行过滤。这种滤器的滤板是用玻璃粉末在高温下熔结而成的,故又称为玻璃钢砂芯漏斗。此类滤器均不能过滤强碱性溶液,以免强碱腐蚀玻璃微孔。按微孔的孔径大小,微孔玻璃漏斗由大到小可分为6级,即G1~G6(或称1号~6号)。
图2-29 各种形状的微孔玻璃漏斗
微孔玻璃漏斗的洗涤:新的微孔玻璃漏斗使用前应以热浓盐酸或铬酸洗液边抽滤边清洗,再用蒸馏水洗净。使用后的微孔玻璃漏斗,需针对不同沉淀物采用适当的洗涤剂洗涤。首先用洗涤剂、水反复抽洗或浸泡微孔玻璃漏斗;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在110℃条件下烘干;最后将其保存在无尘的柜或有盖的容器中,备用。
过滤:微孔玻璃漏斗必须在抽滤的条件下,采用倾泻法过滤,其过滤、洗涤、转移沉淀等操作均与滤纸过滤法相同。
四、沉淀的烘干和灼烧
过滤所得沉淀经加热处理,即获得组成恒定的、与化学式表示组成完全一致的沉淀。
(一)沉淀的烘干
沉淀的烘干一般在250℃以下进行。凡是用微孔玻璃漏斗过滤的沉淀,均可用烘干的方法处理。其方法为:将微孔玻璃漏斗连同沉淀放在表面皿上,置于烘箱中,选择合适温度。第1次烘干时间可稍长(如2h),第2次烘干时间可缩短为40min。待沉淀烘干后,将其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却室温,称重。如此反复操作几次,直至恒重为止。注意每次操作条件都要保持一致。
(二)沉淀的包裹、干燥、炭化与灼烧
1.沉淀的包裹
如图2-30所示,对于胶状沉淀,因体积大,可用扁头玻璃棒将滤纸的3层部分挑起,向中间折叠,将沉淀全部盖住,再用玻璃棒轻轻转动滤纸包,以便擦净漏斗内壁可能粘有的沉淀。
图2-30 胶状沉淀的包裹
然后,将滤纸包转移至已恒重的坩埚中。如果是包裹晶形沉淀,则可按照图2-31所示方法卷成小包将沉淀包好后,用滤纸原来不接触沉淀的那部分,将漏斗内壁轻轻拭擦,擦下可能粘在漏斗上部的沉淀微粒。把滤纸包的3层部分向上放入已恒重的坩埚中,这样可使滤纸较易灰化。
图2-31 晶型沉淀的两种包裹方式
2.沉淀的干燥和灼烧
将放有沉淀包的坩埚倾斜置于泥三角上,使多层滤纸部分朝上,以便烘烤,如图2-32所示。
图2-32 沉淀的干燥和灼烧
1)沉淀的干燥和滤纸的炭化
沉淀过程的干燥不能太快,尤其是对于含有大量水分的胶状沉淀,很难一下烘干,若加热太猛,沉淀内部水分迅速汽化,则水汽会挟带沉淀溅出坩埚,造成实验失败。当滤纸包烘干后,滤纸层会变黑炭化,此时应控制火焰大小,使滤纸只冒烟而不着火,因为着火后,火焰卷起的气流会将沉淀微粒吹走。如果滤纸着火,则应立即停止加热,用坩埚钳夹将坩埚盖住,让火焰自行熄灭,切勿用嘴吹熄。
2)滤纸的灰化和沉淀的灼烧
滤纸全部炭化后,把煤气灯置于坩埚底部,逐渐加大火焰,并使氧化焰完全包住坩埚,烧至红热,把炭完全烧成灰。这种将炭燃烧成二氧化碳除去的过程叫灰化。
灼烧是指高于250℃以上温度进行的处理。它适用于用滤纸过滤的沉淀,灼烧是在预先已烧至恒重的瓷坩埚中进行的。
沉淀和滤纸灰化后,将坩埚移入高温炉中(根据沉淀性质调节适当温度),盖上坩埚盖,但要留有空隙。在与灼热空坩埚相同的温度下,灼烧40~45min,与空坩埚灼烧操作相同,取出,冷至室温,称重。然后进行第2次、第3次灼烧,直至坩埚和沉淀恒重为止。一般第2次灼烧以后,灼烧时间便可缩短至20min。所谓恒重,是指相邻两次灼烧后的称量差值不大于0.4mg。
每次灼烧完毕将其从高温炉内取出后,都应在空气中稍作冷,再移入干燥器(见图2-33)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在干燥器内冷却的原则是:冷至室温,一般需30min左右。但要注意,每次灼烧、称重和放置的时间,都要保持一致。在使用干燥器时,首先将干燥器擦干净,烘干多孔瓷板后,将干燥剂通过一纸筒装入干燥器的底部,应避免干燥剂玷污内壁的上部,然后盖上瓷板。
图2-33 干燥器
干燥剂一般用变色硅胶。此外还可用无水氯化钙等。由于各种干燥剂吸收水分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干燥器中的空气并非绝对干燥,只是湿度相对降低而已。所以,如果将灼烧和干燥后的坩埚和沉淀在干燥器中放置过久,可能会因吸收少量的水分而使质量增加,这点须加注意。
干燥器盛装干燥剂后,应先在干燥器的磨口上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凡士林,再盖上干燥器盖。
如图2-34所示,在开启干燥器时,左手按住干燥器的下部,右手按住盖子上的圆顶,向左前方推开干燥器的盖子,盖子取下后应拿在右手中,用左手放入(或取出)坩埚(或称量瓶),及时盖上干燥器盖。盖子取下后,也可放在桌上安全的地方(注意,要磨口向上,圆顶朝下)。加盖时也应当拿住盖子上的圆顶,推着盖好。热的容器放入干燥器后,应连续推开干燥器1~2次。搬动或挪动干燥器时,应该用两手的拇指同时按住干燥器的盖子,防止滑落打破。
图2-34 干燥器的使用方法
(a)装干燥剂的方法;(b)干燥器的开启方法;(c)干燥器的搬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