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地记之文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中国的地学知识,在先秦、两汉、魏晋这三个阶段,所表现出的地学观念、知识形态、知识兴趣有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并逐步完成了从官方知识到私学的转变,其文献形态从国家秘藏的地理图籍档案衍生出“地记”一体,进而转化为文人的一种地学修养。

从目录学的角度看,《汉书·艺文志》并无“地理”一门,地理知识作为附着因素存在于国家的各种行政文献,以及各种相面、相宅等书中,合为“形法”一类而列入“数术略”中,至王俭《七志》始分立“图谱”一项。至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大量地理著作,南朝陆澄首次对前期地理书做总汇,编纂为《地理书》,共149卷,注云:“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之后,梁任昉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作《地记》二百五十卷”,“陈时,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作《舆地志》”[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988.。这种整理编纂同类书籍的过程,代表着魏晋地理观念的确定。而所谓“抄撰众家之言”,说明私人著述开始成为主要的地理文献形态。至《隋书·经籍志》在史部专列“地理类”,罗列以魏晋地记为主体的有关地理著作,象征着中国地理知识在国家档案、图谱之外,开始出现私人地学著述。

作为私人著述,六朝地记在内容上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内容,其最大的文体功能在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对自然地理观察的知识角度,这些角度以文体的形式确立,如州郡地记、异物志、山志、水记、宫殿记、庙记、陵记等多种形式。而在文献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记述方法,也首次奠定了认知地理的知识架构和知识要素。这些文献均以“记”为名,确立了记体作为认知性文体的属性。

六朝地记历代辑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