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足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课改先改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推行课改的第一重阻力,是教师!传统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颇有“君临天下”的感觉。现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做的就是走下“神坛”,深入学生,这一变化让部分教师有些失落。

简单地动员教师放权谈何容易!很多教师多年不学习、不反思、不改变,经验至上,一讲到底,课堂之上“目中无人”、滔滔不绝,只怕讲得不够。结果发现,自己尽心尽力地讲了,学生一脸茫然地听了,会了吗?未必!

显然,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式课堂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教育形势,反思、批判当然容易,但更重要的是建设。“以生为本”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标签,随便喊一喊贴一贴,就算改革成功,以生为本,必须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

改革,不是简单地抛弃过去,而是对过去认识的超越,是不断地升华。因为将要推动改革的人,是从“过去”中成长起来的人。要教育好受教育者,首先要教育好教育者本身。要课改,先改人。课改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认识提高与否。为了促使教师改变观念,达成共识,横水一中组织全体教师回顾历史、直面现实、反思谋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看历史趋势

“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任何改革,都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谈创新。回溯近代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师生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

16—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英国的洛克,18—19世纪瑞士的佩斯泰洛奇、德国的赫尔巴特等教育大师,总体上代表了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时期的近代教育思想(大陆派、传统派),他们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派,创始人就是杜威。他提出儿童中心理论,强调要将教育重点由教材、教师和其他一切教育工作转移到儿童。

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对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钱梦龙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主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程红兵老师则发展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师生地位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他说:“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由本科而硕士生而博士生,很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到独立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不教。教是起点,不教是终点。”“大如此,小亦然。”

当学生处于依赖教师的学习阶段时,教师要致力于教会学习,各科老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此时,应先教后学。

横水一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可以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此时可以先学后教,教师要做的是“扶上马、送一程”。

二、听时代召唤

社会发展要求教育与时俱进,教师也不能故步自封,满足于传统的角色形象。

农业社会中,教育目的是培养少数统治人才。“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以教师传授的即真理,教师即权威,人们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工业社会中,开发民智成了新的教育目的,知识、技术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现在,社会已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不少教师仍以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自诩,殊不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学高为师”,再渊博的教师也不如百度;讲“身正为范”,再有名气的教师也只能影响一部分人。在这个多元、多变的时代,强调教师“身正”不如强调爱岗敬业,提倡教师“学高”不如提倡因势利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里的别人,当然也包括教师。时代在召唤教师做出改变,广大教师应该用现代意识看待自己的工作——像合格的服务行业一样:调查市场,了解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感谢计算机的普及,感谢互联网的便捷。发达的网络使得横水一中这所农村学校也能睁眼看世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扑面而来的信息使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农村教师醍醐灌顶,哪怕最保守的老师,也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时代,自己并不比学生高明多少。教育界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是这桶水和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海洋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教师,不过比学生先行一步,充其量,也只是个学习的向导而已。

识时务者为俊杰,教师应该顺应教育的大势,做一个识时务的人。

三、想学生需要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以人为本、解放学生、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已经成为大趋势。而传统课堂注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生存本领的训练,忽视学生作为人在课堂上的权利与地位。教学实践只重学不重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有尊重学生、还权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努力使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终生学。

横水一中围绕“走下讲台怎么做”展开大讨论,经过充分的交流,老师们达成共识: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一定要变“师中心”为“生中心”;教学关系,一定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教师要“教”更要“导”,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导”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具体说来,即:

引导,促其肯学、想学——课前,帮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帮其学会——课中,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间。对自学、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疏漏、错误进行规范、指导,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诱导,让其会学——深刻领会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展示欲望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供学习便利,使学生能够准确搜集处理信息,利用多种途径完成学习任务。

教导其终生学习——亦师亦友、也严也慈,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做合格的社会公民。

在课堂,教师要克制自己全盘灌输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独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对学、群学能解决的,不教;学生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先行探究。学生思考探究时,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点拨者的作用,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及时点拨、激励、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循序渐进地向深层次问题迈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树全新形象

教学本应有十八般兵器,可大多数教师只剩下讲(灌输),自认为我讲了,听不听、懂不懂就是学生的责任,却忘了“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不应存有话语霸权,有的只是平等的人格。让出教师的舞台,让学生来做主角,教师要退到幕后,做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教师重新定位,不是对传统的颠覆,不是让全体教师禁言。而是让教师逐渐适应课堂上的新角色,即:有时在讲授,经常在倾听,随时在评价。

教师何时当讲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当讲;当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的程度,当讲;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的节点,当讲。讲,要讲在关键处、疑难处,让学生豁然开朗。

比讲授更重要的,是倾听。习惯了喋喋不休地讲课,老师往往没有意识没有时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宁卫军老师认为,老师要教会学生凝视生活、倾听生活,自己更要身体力行。在课堂上,老师要听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质疑;要听学生的展示,启发他们思考;要听学生的评价,促使问题的生成。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和欣赏。

只有用心地倾听,才能有的放矢地评价。

为了让全体教师思想上更一致,教研上更用心,实践上更有效,横水一中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聘请专家,通过讲座辅导,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立足教学实践,聚焦课堂,以上课、评课为载体,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把教学科研和常态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强化交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或参加教学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