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教育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神木县教育概述

神木县地处陕西北边,面积7635平方公里,人口28.0623万,是神府煤田的中心。

历史上神木县是边陲要地,民族纠纷首当其冲,因而民风尚武。宋代名将杨业的父兄子侄威镇边塞,名垂后世。明、清以来,虽有各种形式的私塾和义学、学宫、书院,但出类拔萃的人才仍多产生于武科。清道光年以前,神木有八个人中进士,其中六个是武进士。嘉庆年间武风来、秦钟英先后中了丁丑科、己卯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神木弓马盖天下”在京城传为佳话。而“诵读之士,颇多隽才,惜多寒俭,往往急于谋生,其功中辍”。

戊戌变法后,神木也“废科举,兴学堂”,但新旧参半,革新并不彻底。民国元年(1912)改学堂为学校。第一高等小学以新貌出现,培养出一批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青年。王赢、汪铭、张友清、贾拓夫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就是在这里读完小学的。民国六年(1917)女校在县城创立,神木女子从此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民国十年(1921)平民小学免费让贫寒子弟上学,使穷人在教育领域有了一席之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地方集资创办神木县初级中学,神木教育踏上一个新台阶。

神木解放区的开辟,为人民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937年3月,内战初停,11处小学诞生,担负起培养抗战建国的战士和建设者的重任,执行“教育和战争、生产、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小学发展到30多所,学生达700余人,为革命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战士和干部,有的现在担负着中央部门和省军级领导职务。

国民党统治区,到民国三十年(1941)已有中心小学11所,中山国民小学68所,在校学生四千余人。其中不乏办的像样的学校如云川镇、高家堡、瑶镇、脑毛山等小学,但多数学校形式简陋、教科分歧,俨然私塾。民国三十八年(1949)随着国民党的垮台,仅有的7处完小,38所保立小学全部关闭。

新中国成立40年来,国家拨出巨资,群众集资出力兴办学校,按照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接班人。截至1989年,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913所,其中完全小学145所。中学在校学生42009人。其间虽有这样那样的失误、挫折,总趋势是发展的进步的提高的。1961年神木中学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二名,1964年教研工作、函授教育受国务院奖励,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扎实地普及小学教育名列全省先进,曾有“一木三阳”之誉。70年代神木卫校成为全国红旗单位,周总理接见了该校校长。建国40年来,神木县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数万人,有700多人考上大专院校,36人考上研究生,有的出国深造。80年代全县扫除了文盲,普及了初等教育,发展了幼教事业;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取得了好成绩。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神木的教育正进入一个为开发煤田、振兴神木经济服务的新阶段。

附录

1.神木县城关小学简介

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始名“高等小学堂”,以旧衙署为校址,首任校长贺伟,不久易名为“神木县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王孔生任校长。民国十六年(1927)陕西省教育厅直接委任王季明任校长。民国十九年(1930)孙光任校长。这三任校长在职期间,先后建起三座两层砖木结构楼,作为教室、图书室、学生成绩展览室、礼堂,以及50间学生宿舍。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子繁任校长时,新建西式校门1座,上嵌石刻“神木县第一高级小学”。截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毕业过15个班级,培养出王赢、汪铭、贾拓夫等一批精英之士。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名为神木县完全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移校址到文昌宫(原校址被中学占用),得名“文昌宫小学”,后改为“云川镇中心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又迁入原址更名神木城关完全小学。1952年又移至文昌宫,后改校名为“神木县城关小学”至今。校址位于神木城内东大街路北。1959年,神木县函授现场会在该校召开;1960年试行“黑山、景山识字教学法”;1962年进行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对比试验;从1977年起进行数学教材改革,被县教育局定为五年制教材数学试验和教学“发现法”教学试点学校;1978年学生升学率达99%;1979年在该校召开神木县小学教学现场会;1980年地区教研室在该校召开语文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1987年创办“芽芽文学社”,出版《芽芽》月刊。从1985年到1989年先后有11名学生被评为地区级“三好”学生。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43平方米,有教职工78人,25个教学班(其中4个幼儿班),学生1514人。为榆林地区学生数、教工数最多的小学之一。

2.神木中学简介

神木中学创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当时驻神木的东北军将领何柱国、城北乡武氏寡妇张德清、边商吕万有慨然捐资,县教育科长张君彦主办,利用东山关帝庙(原神木第一高等小学堂旧址)建成了三年制的“神木初级中学”。原小学堂校长王季明任校长。开设课程有国语、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英语、历史、地理等。1940年为防日本飞机空袭,学校迁入龙眼山下东岳庙内,1942年又迁回原址。1943年经省教育厅派员视察备案,转为神木县立初级中学。到1947年神木解放前夕停办,共有7届毕业生,计250余人。

1948年10月,晋绥边区政府在原校址成立第一分区干部学校,1949年改为榆林分区干部学校,同年6月干校迁往榆林。1952年后半年,在原址恢复成立神木中学,但招收的是师资短训班、简师班和初中班,直到1958年才改为普通中学——神木中学至今。同年开始招收高中班。从1959年起,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修出水地300多亩,开办了农场,引进了新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农场收入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奖励学习优秀者,补助家庭贫寒的学生。1959年主管农场的副教导主任靳树钧出席了全国教育群英会。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28人考大学,有24人被录取,名列陕西省高考录取比例第二名。1965年,全校13个教学班,有学生666人,教工38人,从1961年到1965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有80人。从1952年到1965年,累计高初中和简师班毕业生共172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开设过红炉、红医、农机、农林等专业班,修地100亩。粉碎“四人帮”后,学校走上正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校长冯志诚的《我是怎样做校长工作的》文章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入《中学校长工作经验》专辑。1980年,神中为榆林师范代培两个中师班。同年被省教育厅、卫生厅和体委评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

1981年,撤销初中部,成为三年制的高级中学,同年被省教育厅、卫生厅、团省委评为“开展争做三好学生活动”的先进集体。1983年,教师康国光荣获“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光荣称号;同年学校被省文化文物厅、农牧厅、水利厅、省农办、省科协评为“科教电影先进集体”。1983年,学校在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中,受到省有关部门的表彰。1984年,英语教师杨利生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学生薛永林等四人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取得名次。1985年,学生韩万胜曾获全国中学诗歌竞赛一等奖。1986年,建成了实验大楼和阶梯形大教室以及家属院,教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培养学生13000多名。1989年学校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67人,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学校占地面积31300平方米,校舍面积7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