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教育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949—1989)

1949年6月1日,国民党统治在陕北的最后营垒——榆林城和平解放了。从1949年到1989年的40年中,榆林地区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节 教育机构沿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榆林地区划归榆林分区和绥德分区两个专员公署管辖。两个专署下设的文化、教育事业管理机构为文教科(习称“三科”)。榆林专署文教科分管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六县的文化教育工作;绥德专署文教科分管绥德、米脂、子洲、佳县、吴堡、清涧,以及子长、延川(后划归延安地区管辖)八县的文化教育工作。

1956年10月,榆绥两署合并,榆林专署文教科与绥德专署文教科合并后改名为“榆林专署第二办公室(简称“二办”),统管榆林地区12个县的文化教育工作。

1959年10月,榆林专署改“二办”为“文化教育局”,仍负责全区文化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1960年地区教研室在榆中成立。

1961年10月,根据精简机构的精神,榆林专署文教局与卫生局合并,改称“文教卫生局”,管理全区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项工作。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教卫生局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4月“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原属文教卫生局管理的工作,都由“革委会政工组”管理;同年11月,“政工组”又下设几个组,其中“文教组”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等工作。1971年1月,撤销“文教组”,重新成立文教局,原文教局下设的教学研究室,一度改名为“教育革命办公室”。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行政与事业机构的名称又逐步恢复正常。地区文教局下设教学研究室(1980年附设榆林地区电化教育站)、招生办(榆林地区招生委员会办公室,1977年成立)、函授部(榆林地区成人函授教育工作部,1979年成立)和工农教育办公室(榆林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办公室,1980年成立)。

1980年12月,文教局又分设为文化局、教育局。教育局成了管理全区教育事业的专门机构,除原来下设的“三室一部”外,内部分设政秘、计财、教育三科,1985年成立勤工俭学服务公司,1986年增设教育志办公室,在招生办公室增设成人自学考试办公室,1987年增设职业教育科,1989年增设督导室。

1983年机构改革,从1984起,教育局成立党组,1985年9月建立了地区教育工会,以后又成立起纪律检查组,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截至1989年,地区教育局直属的教育事业单位有榆林中学、榆林师范、绥德师范、榆林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在绥德),米脂中学、榆师附小、绥师附小,以及地区函授教育部、勤工俭学办公室等。这一年,榆林地区招生办和教研室都升格为副处级单位,榆林地区电化教育馆单设。1989年1月,榆林教育电视台成立,暂设在地区函授部院内。

附表

榆林地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及领导人更迭表

续表

附录

1.榆林地区招生办公室简介

1976年,经榆林地区革委会批准,榆林地区招生办正式成立,与教研室合署办公。1985年开始,招生办的事业费由地区教育局直拨,同年10月招生办单设。

经过恢复高考以来13年的招生考试,全区已建立起一支懂政策、会组织管理各类招生考试工作的队伍。这些考试包括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成人考试、自学考试、招收研究生考试等。各县(市)招生办还与教研室分管着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招生考试工作。

1988年9月,根据中共榆林地委、地区行署《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地区招生办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截至1989年底,招生办工作人员达15人,主任高树堂。全区72个县(市)均建立了招生办公室(其中9个县单独设置,3个县与教育局或教研室合署办公),地县招生办工作人员已达61人。

从1977年至1989年,全区共完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招生724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4298人的任务。从1983年至1989年,经过自学考试,全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有164人;从1986年至1989年,全区获得中等专业证书者有10人;从1986年至1989年,经过国家统一的成人考试,成人高校(包括电大,夜大、函大、职大、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干部专修科等)共招生近400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600多人。

2.榆林地区勤工俭学办公室简介

1983年,榆林地区教育局决定成立勤工俭学办公室,指导榆林地区的学校勤工俭学工作。主要职能是:一、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定全区中小学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发展的政策、规章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二、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组织、指导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能作用,引导中小学校开展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三、负责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对实践基地设施、活动项目、活动教材、师资加强勤工俭学的理论研究和宣传,不断探索勤工俭学发展的等建设进行引导、协调和评价。四、负责指导、协调勤工俭学的日常工作,方式方法。

1983年全区61%的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总收入28.85万元,生均0.84元,居陕西省第10位。1988年95.5%的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总收入211.2万元,生均5.72元,居陕西省第5位。同年,榆林市牛家梁中学、横山县朱家沟中学、府谷县职业中学和清涧县的李宗义出席了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会议。1989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在绥德县召开了全省勤工俭学陕北片现场会。至1990年,全区共有农林渔基地32311亩,校办工厂37个,第三产业7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