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会稽去
王敦和王导谋害王羲之的父亲王旷,虽然至今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但却可以在史书中找到许多的旁证,王羲之数次拒绝王导的征召而入庾亮幕府就不必说了,还有之前提到的王敦的哥哥王含在败亡时不愿投奔王羲之的叔父王彬而投奔另一个堂兄弟王舒,最后被王舒害死,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证;还有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据《晋书》王彬本传,王敦攻入台城之后,王彬被元帝司马睿派去犒赏王敦的军队,王敦看到王彬脸上有泪痕,就问王彬为什么哭。王彬说:“伯仁死了,我为他哭的。”伯仁就是前面提到的给了王羲之牛心炙的周,正是王敦和王导联手把他害死的,而周对王羲之有恩,因此王彬哭他也是正常。但是王敦却不高兴了,大怒道:“周伯仁自己不识好歹,我杀了他是他罪有应得,而且他一直都看不起你,你有什么好哭的。”王彬道:“周伯仁是仁厚长者,和你也是好朋友,在朝廷上虽然因为性格刚硬得罪了不少人,但却决不是结党营私的小人。你本来已经下了大赦令,后来却又把他杀了,我因此而感到十分伤心。”王敦这回更生气了,骂道:“你以为我不敢杀你吗?”当时王导也在座,他看势头不好,就出来做和事佬,让王彬跪下向王敦谢罪。王彬说:“自从我脚痛以来,见到天子我都不想下拜,更不用说跪了,现在想让我向他谢罪,做梦吧!”后来王敦又一次要举兵攻打建康,王彬苦苦劝谏王敦悬崖勒马,王敦不听,想叫左右侍卫把王彬抓起来杀了,王彬这时候说了一句话很重要,《晋书》原文是这样说的:“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这里的“昔岁害兄”,《晋书》以为是指王敦之前杀了王彬的堂兄豫章太守王棱的事,但是从王彬的口气来看,不如说王彬是指王敦曾经借刘渊之手除掉王彬的哥哥——也就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一事更为妥当。
339年王导去世的时候,这一切都已经成为旧事了,仇人全都已经死去,王羲之或许会因此而感到生命中从未有过的空虚吧?对仇人的痛恨与复仇的狂想可能一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然而王羲之刚刚成年,王敦就因叛乱而死去,唯一剩下的仇人却又是自己的从伯、王家的族长。王羲之最终所采取的复仇方式,与其说是复仇,不如说是自残,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复仇现在也已经没有意义了。而母亲也已经死去,伯父和叔父也已经死去,这几年于王羲之而言必定非常重要,他必须安静一下,重新发现人生的意义。
因为王允之从中作梗,王羲之并没有成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但他似乎也并不在意。340年到342年,他赋闲于家中。342年7月,王允之去世,王羲之这才成为江州刺史,但他做江州刺史的时间很短。到12月,皇太后的父亲褚裒不愿在京城里任职,朝廷安排他去做江州刺史,王羲之被褚裒替换,回家隐居。后来朝廷又征召王羲之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被他拒绝了。这时候的王羲之,已经对仕途没有任何的兴趣了。
再一次出仕已经是卸任江州刺史四年之后,以前与王羲之同为庾亮幕僚的殷浩,这时出任扬州刺史,专管北伐之事,他请求王羲之出任护军将军一职,王羲之迫不得已只好答应出仕。但他不愿在中枢为官,请求像汉末的马日磾慰抚关东一样,代表东晋朝廷出使关陇和巴蜀,但殷浩没有答应。王羲之最后还是接受了护军将军之职,掌管京城的禁兵。但他不乐此职,苦求出任宣城郡。殷浩虽然没有让他到宣城去任职,不过还是让他离开了京城,去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会稽的地点,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是当时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山水秀丽,王羲之可以说是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