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舒开合任天真:八圣人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幼讷于言”

童年的经历往往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已经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证明过了,我对心理学没有研究(其实是一窍不通),就不在这里夸夸其谈了,总之王羲之“辩赡”和“骨鲠”之性格的形成,是可以在他的童年经历里找到缘由的。

王羲之童年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莫过于七岁时他父亲的失踪。说到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王羲之的家世。王羲之的始祖,据说是周灵王的太子晋,晋因为直谏被废为庶人。晋的儿子敬宗后来成为周的司徒,人们因为敬宗是废太子的儿子,就称他们家为“王”家,敬宗因此以“王”为姓。王羲之的十七世祖王元为避秦乱,由咸阳迁居到琅邪临沂,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由太子晋算起,到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已经过了二十六世。王览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气很大,入了二十四孝的,名叫王祥,王祥因为自己的品德很高,得到政府的重用,出任徐州别驾,后来升任大司农,到晋武帝时,官拜太保,晋爵为公,而王览也做到了光禄大夫。王羲之是王览的曾孙,他的祖父是王览的四儿子王正,父亲王旷,字世宏,是王正的二儿子,他还有一个伯伯,名叫王廙,字世将,一个叔叔,名叫王彬,字世儒。

琅邪王家在魏时就已经是名门望族,永嘉之乱前,王羲之有一个族伯名叫王衍,以善于清谈和姿容秀美知名于世,得到了当时执政的东海王司马越的重用,成为司徒。王羲之的从伯王导,当时是琅邪王司马睿的长史,族伯王敦,当时任扬州刺史,这两个人是一伙的,他们搞了一个秘密会议,商议王氏一族的前途。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听说他们正在讨论大事,就跑过去,从墙缝里偷看,还大喊道:“你们在商量什么事情?我要告官去。”王导和王敦没有办法,就放他进来。王旷提出可以与司马睿一起南渡到建邺去,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王导本来就有这个想法,自然赞成,王敦也同意,于是一件决定了晋室和王家的前途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后来司马睿成为东晋的开国之君,王旷是立下了大功的。

但是由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王导和王敦两人其实是并不信任王旷的,否则的话应该从一开始就找王旷来商议,而不是等到王旷威胁说要告官了才接受他参加这次的会议。司马睿到建邺之后,王旷出任淮南内史,治所在扬州。309年,他得到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命令,要他率领军队北上去救上党。王旷带领三万军队由扬州北上,在长平遇到了刘聪的军队,两军大战,王旷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部将施融、曹超战死。

关于这件事情,《晋书》的记载很诡异。王旷作为那三万军队的主帅,如果战死的话,理应被提到,如果没有战死,而是投降了,那么也应该提到王旷降贼才对,但是《晋书》里既没有说王旷战死,也没有说王旷降贼。总之,在这一次大战之后,王旷或许并没有人间蒸发,但确定无疑的是已经从史书里蒸发了。

王旷的事情,会不会是王导和王敦为了排挤他而暗地里搞鬼呢?史书里找不到确实的证据,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王羲之是有所怀疑的,这可以从他后来不愿意到建康去当官、成为王导的死对头庾亮的长史等等事情中看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王羲之的童年就非常悲惨了,因为他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王导和王敦的庇护,另一方面又对他们充满了仇恨。这样的情形,让我想起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的童年。杨过在桃花岛的时候,同样是对郭家的人充满了仇恨和不信任感,但同时他又离不开郭靖的庇护。他被郭靖的孩子和徒弟们欺负,却找不到一个藏身之处,这一切使杨过的性格变得怪异而不合群,既骄傲又自卑,这样的性格与王羲之的性格就非常相似。更糟糕的是,据说王羲之少年时还患有癫痫,隔一两年就会发作一次,这种病的存在,只会使王羲之的性格进一步地走向极端。《晋书》中说王羲之幼时“讷于言”,从这个“讷于言”中,我们也可以猜测出王羲之的童年或许过得并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