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作家·诗人·编剧

故乡就是写作的“背靠点”——著名作家 冯积岐

冯积岐,1953年生,岐山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4年后历任岐山县北郭乡广播站通信员、站长,《中外纪实文学》杂志编辑、编辑室主任,《延河》杂志小说编辑室主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数十种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250篇(部),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小说精选》等选载并获奖。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逃离》《村子》《遍地温柔》等12部,并出版8卷本长篇小说文集,作品曾多次获奖。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创作组组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传说3000多年前,周文王在美丽的周原上撒了一把菜籽,从此这里便盛产“才子”。冯积岐的故乡岐山县陵头村,便位于周原。

无疑,冯积岐是从岐山这片沃土中,走出来的一位才子。他的作品打响全国时,让众多读者知道了“岐山”,更让岐山本地的读者们更敬仰自己的故乡。冯积岐说:“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要有一个背靠点,这个背靠点靠实的地方,就是故乡。”

作家的灵感源于对生活细微、敏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文学升华。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回忆起当农民的那段时光,冯积岐说:“那段时期过得非常艰难,但是,我想,那可能是命运对我的一种恩赐吧,没有那些苦难的经历,就没有那么深刻的人生体验,就没有那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

正因为冯积岐有了如此乐观的心态,1983年,他的第一篇作品问世了。关于这部处女作,背后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1982年秋天种麦子的时候,徐岳老师刚回到岐山老家,他当时是《延河》编辑部的编辑。有个朋友就把徐岳带到冯积岐的家里来。那时,冯积岐只有农村的一间厦房,房里盘了一个炕,地上倒了一堆的玉米棒,徐岳老师把门帘掀起来之后,干脆把鞋脱在房子门外面,一只脚踏到玉米棒上,一只脚踩着上了炕。几人盘腿坐在炕上,冯积岐便把自己的稿子拿出来。总共写了三个短篇小说,徐岳老师拣出了一篇,说这个小说不错,修改一下,给寄过来。当时,等麦种上,秋收之后,冯积岐才抽出时间把小说修改了一下,寄给了徐老师。

就这样,1983年5月《延河》刊登了《续绳》。这就是冯积岐的第一篇小说,描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情感的变化。

凭借这篇小说,冯积岐的文学才华被更多的人知道和认可。1984年冯积岐被调到乡政府做通信报道工作,后来又当上了乡政府广播站的站长,一直到1988年到西北大学作家班读书。

已经年过八旬的徐岳,作为《延河》杂志曾经的编辑、主编,是陕西众多作家的“伯乐”,发现了很多“千里马”,而冯积岐在其中一骑绝尘。

凭借《续绳》这篇小说,冯积岐的生活轨迹开始发生变化。1988年,他在西北大学作家班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在《延河》编辑部上班当编辑。做着喜欢的工作,还能赚点工资,确实是不错的人生。但是,还是农民身份的他,家里还有六亩半责任田,还养着一头牛,农活也不能落下。

1989年的6月10日,参加完作家班的考试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家里正忙着夏收,需要劳力,他匆忙赶到火车站买票,也只买到了10点多的站票,到火车站已经是凌晨时分。过来一个摩的,要15块钱才肯拉他,那时候15块钱是很大一笔支出。摩的还没到岐山县城,突然电闪雷鸣,司机退了一点钱不愿去了。剩下的7里路他只好向家里跑去。跑到打麦场上,媳妇一见他,眼泪哗啦全下来了,一个女人还带着小孩,那些农活干不动多少,他也尽是自责……

冯积岐说:“任何作家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设置这些障碍,也许你逾越过去了,就是一片平地。”冯积岐所经历的诸多磨难,都沉淀在他的文字之中。他的小说总是呈现出生活真实的一面,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时,又升华了生活,让文字有了云卷云舒的文学韵味。

他的长篇小说《村子》,讲述了非常艰难的分田到户的过程,这是作家的亲身经历。这部作品好评如潮,并获得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敲门》《大树底下》《沉默的年代》《遍地风流》《逃离》《两个冬天,两个女人》……文集《将人生诉说给自己听》《人的证明》《小说三十篇》《我的农民父亲和母亲》《没有留住的》《刀子》《挂职日记》,等等,都在述说着他初心不改的追求和向往。

几十年的创作,冯积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美学观。在陕西文坛,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如贾平凹说:“冯积岐是我省一个重要的优秀作家,他的创作在21世纪以来,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很坚挺。冯积岐人有厚德,生活有厚积。他在陕西作家里,是吸收现代小说成分较多的一位,而他又是极传统写作的一位,他的成长经历以及走上文学之路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传统性的。可以说,冯积岐自己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写作体系。”

故乡,是冯积岐创作的“背靠点”,是他的创作源泉,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塑造的人物,都带着故乡文化的烙印,带着西府文明的烙印,带着宝鸡文明的烙印。

他满含深情地说:“我的写作就是活着,我的活着就是写作。开始不是这样,但是后来就变成这样了;写作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了,没有任何的功利。”

故乡的文脉已经渗入作家的血脉中。就宝鸡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建言道:

“可以建立个宝鸡文库,就是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宝鸡作家们的优秀作品汇集在一起,制作成精美的文化礼品,向外推介、宣传。”“再一个,能不能把宝鸡这些作家组织一下?让这些宝鸡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都到宝鸡来,到企业、到农村各地去采风、采访,布置题目让大家拿出作品来,宣传咱宝鸡的文化和发展成果……”

西府人血脉中的质朴、踏实,几十年不变地烙在冯积岐身上;他的一摞摞作品,让读者自然明白西府人那股干事不服输、勇攀高峰的韧劲……

(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