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对宝鸡的感情特别深——著名诗人 祁念曾

祁念曾,笔名祁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宝鸡铲车厂宣传干部、厂报主编,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写作导报》主编,《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全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深圳《秦风》杂志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创作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获1993年全国诗歌菊花奖,并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课本;撰写的《苏轼凤翔诗文赏析》获中国写作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史记注译》获陕版图书一等奖,论文《写改革窗口,绘时代雄风》获当代文学研究一等奖,报告文学《当代“杞人”》获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长诗《延安松》获西柏坡杯文学大赛一等奖。著有诗集《春天的歌》《人生之恋》《站立的河流》《祁念曾诗文集》,散文集《红烛之歌》《宝鸡漫游》《岁月如歌》,报告文学集《鸡峰啼晓》《千秋业》,评论集《苏轼凤翔诗文赏析》《新时期文学》,学术专著《写作与作文教学》《史记注译》《汉书注译》,新闻通信集《创业壮歌》等。

祁念曾祖籍河南洛阳,3岁时,随父亲来到了宝鸡,在西秦大地上长大,因此,他青少年的记忆全在宝鸡。特别是他那一口标准的秦腔,把宝鸡是吾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对宝鸡的感情特别深!”

祁念曾说:“我在宝鸡度过了小学、中学时期,我对这里的文化情有独钟。正是有了文化的浸润,才让我爱上了写作,同时也让我的人生有了奋斗的目标。”1963年,祁念曾参加高考,他心中的梦想是上北大,而当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在陕西只招收一名学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早已下定决心的祁念曾,还是决定为心中的梦想努力博一回。

俗话说,自助者,天必助之。祁念曾为梦想而拼搏的勤奋和执着深深打动了老师,老师“特别关照”他,不断给他命题,让他“练手”,并予以耐心指导。他说:“当年的高考作文是《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这与我之前写过的一篇命题作文有些类似,所以我胸有成竹,拿起笔就一气呵成了。”一个月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从宝鸡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市上领导不仅专程去他家里送了喜报,还给他奖励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50块钱,而那时从宝鸡到北京的火车票才9块钱。后来祁念曾才知道,他那篇作文,拿了当年高考作文的满分,是他进入北京大学的“敲门砖”。

1963年9月,祁念曾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他张开双臂将梦中那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拥入怀抱。

1970年,祁念曾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宝鸡铲车厂,成为一名钳工,但这并未磨灭他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

平日里的积淀很快为祁念曾打开了另一扇窗。1973年,因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被调入厂区革委会宣传部,成了一名宣传干事,从此走上创作之路。到了1979年,宝鸡教育学院成立,“北大高才生”的光环和坚持不懈的创作,又为祁念曾探到了新的路径。次年,他被调入宝鸡教育学院,并破格升为副教授,教授写作、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这一教就是12年,其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出版了6本专著。

“心与时代合拍跳,笔为人民吐心声。”这是祁念曾创作时一贯遵循的信条。1992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深圳经济特区要办《深圳商报》和《深圳晚报》的消息不胫而走。“到最开放的地方去,记录时代的脉搏!”祁念曾心动了,很快,他从全国1600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初到深圳,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深圳的城市活力和人们的创业激情深深感染了我,促使我很快投入到了展现改革力量的文字创作中来。”祁念曾回忆说,那时陪伴他的只有报社发的“三件宝”——飞鸽自行车、电饭煲、电风扇,但不论条件多艰苦,也阻挡不了他和同事们的激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两年后,《深圳晚报》就跻身全国晚报前列。在此期间,祁念曾还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界》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新闻探索与实践》《报海拾贝》等专著。

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老兵,祁念曾成就大、著作丰——在写作方面,他不仅是一位高手、快手,还是一位多面手,尤其以诗作最为人所称道。

诗人的气质,决定诗作的品质。在祁念曾看来,诗人应具备崇高的理想、博大的胸襟、真挚而炽热的激情和异于常人的艺术敏感度。而这几样,祁念曾一样也不缺。

冯牧曾称郭小川为“时代的歌者”,可若把这个称谓移赠给祁念曾,也算恰如其分,当者无愧。

诗,写在纸上,叫诗;朗诵出来,叫歌。祁念曾的诗更是如此——有真挚的激情之美,有豪迈的阳刚之美,也有丰沛的意象之美。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这首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曾入选语文教材,在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提起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祁念曾回忆道,当时,他还在宝鸡工作,跟随央视《话说黄河》拍摄组去采风,到延安后,他才发现改革开放让延安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那片热土上,他感慨万千,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他更加感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精神生活不能落后,延安精神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为此,他奋笔写下了美妙而深刻的诗句:“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抓住了时代精神。”有人评价道,若把握不了时代的脉搏,没有真挚不竭的激情,缺少刻骨铭心的爱憎,就不会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佳作。

多年来,祁念曾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从未消减。其中,《锤与镰的颂歌》《深圳之恋》《我是一片绿叶》等诗都充满着火热、真挚的激情;《站立的河流》《红树之歌》《延安,我把你追寻》《沸腾的五月》等,则均为富有阳刚之美的佳作。

十几年前,著名文艺评论家李世琦读了祁念曾的诗集《站立的河流》后兴奋不已,作诗一首曰:“淋漓痛快富阳刚,时代精神溢字行。春雨春风春色好,赤心赤胆赤衷肠。江河汹涌兴诗意,山岳巍峨谱韵章。德艺双馨何似尔?人民命运驻胸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其人其诗的肯定与赞赏。

“陈仓宝地闯新路,金鸡展翅再腾飞。”对家乡宝鸡的美好寄语,祁念曾常常挂在嘴边。他说,这么多年,故乡一直在他梦里。

“虽然年纪渐长,但每年回宝鸡,是我一直坚持的事。”祁念曾眼中饱含深情,他说,他不怕回乡路上的颠簸,不怕两座城市的气候差异,只想时刻记住宝鸡的模样,见证宝鸡的发展。“如今,正是宝鸡城市建设的春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每回去一次,都能看到一些变化,河堤公园非常美,石鼓山格外宏伟……”说起宝鸡的变化和发展,祁念曾滔滔不绝,喜形于色。

在祁念曾随身携带的几本《秦风》杂志上,每期都有关于宝鸡的专题报道,内容涉及工业、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作为《秦风》杂志社的社长,祁念曾表示,他希望以这种方式为家乡发展尽力呐喊!

2018年,年过七旬的祁念曾,回到母校渭滨中学,与师生畅谈为学之道,并向母校赠送《祁念曾诗文集》等作品集;随后,又抽时间赶赴凤翔县竞存中学,举行了“延河在我心中流——《延安,我把你追寻》”创作座谈会。这一切,都源于他热切盼望着家乡多出文化英才。

祁念曾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写《苏东坡传》,大约40万字,苏东坡在宝鸡凤翔的经历大约占总篇幅的四分之一。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宝鸡凤翔有着不解之缘,在凤翔留下了《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很多代表性诗文。为了追寻苏东坡的足迹,祁念曾从凤翔追到了惠州。目前,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已经为这本书题写书名,初步预计2019年就可完稿,为家乡献礼。

(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