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与民族危机
陕甘宁边区,位于陕西北部、甘肃陇东和宁夏东南部,是一个极为落后的地方。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地主的残酷经济剥削,遭受着中世纪的非人政治压迫和难以想象的文化奴役。在这块贫瘠灾难的土地上,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运动从未中断。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工农群众,在西北革命领袖刘志丹、谢子长的组织下,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34年10月左右,中共陕甘边特委、陕北特委,先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省特委工农兵民主政府和陕北省工农兵民主政府,习仲勋为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为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其管辖地区,实行土地革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统一和加强西北苏维埃运动的领导,党中央、毛泽东同志于11月2日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博古任办事处主任。管辖陕甘省、陕北省和关中、神府两个特区。1936年5月至7月,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野战军进军甘宁等地,消灭了马鸿宾、马鸿逵的一部分主力部队,解放了甘宁八县,开辟了纵横八百里的新区,组成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李富春任主席,并成为西北办事处的一个直属行政单位。西北办事处的建立,统一了几个独立的革命根据地,为后来的边区政府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并虎视我华北地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并适应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在政权问题上第一次提出把苏维埃工农民主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是以工农群众为基础,又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阶层在内的政权,它代表了反帝反封建的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把“抗日反蒋”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并于1936年8月致书国民党,把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又在1936年9月做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解释民主共和国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拥护民族革命的人们。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和谈中,蒋介石对陕甘宁根据地政权的改制和归属表示同意和赞扬,1937年9月6日,中共中央提议,撤销西北办事处,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为主席,张国焘为副主席。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为行政院直属行政单位,划延安等23县为边区管辖。1937年11月,中共中央正式宣布,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张国焘、习仲勋、徐特立、刘景范、马明方、高岗等7人组成。陕甘宁边区是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末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和总后方。1948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陕北以后直到1950年1月,这是西北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和解放大西北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初期管辖23个县,总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大会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中国革命渡过了难关,发生了重大的转机。中共中央在陕北制定了伟大的战略,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育了一大批从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革命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同志曾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
陕甘宁边区的建立,是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统一革命力量,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从法理上说,也是国民党政府正式承认的合法政府,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意义非凡。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的历史条件下,陕甘宁边区为适应民族抗战调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政策,为中央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也为宋庆龄在抗日战争期间认识中共、了解中共抗日政策,并支持和援助陕北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合法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