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遗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这座几经沉浮的城市,迎来了史上又一次成为政治中心的辉煌,整座城市沉浸在荣耀的喜悦之中。

在“首都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留德归来任职于中央大学经济系的朱偰先生却目光紧锁,因为他从荣耀的光环里看到的是:国民政府对新首都的开发建设,正在致使南京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朱偰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的长子,他承载着厚重的家学,接继着父辈的荣光,岂能眼睁睁看着“先民伟大之遗迹,吾国艺术史上之仅存硕果”,“任其风雨飘零,霜雪剥蚀,而退归于湮没”?

由此,在工作之余,朱偰先生走上了一条长达三年的、默默无闻而又充满艰辛的古迹走访调查之路,并运用当时先进的摄影技术记录下南京城这座六朝古都千百年的文化遗存。他希望,用这些民族的灵魂和力量铸成的艺术品去感召、去呼唤人们心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而呼唤有志者去关注、保护祖先遗存下的宝贵文物。

后来,朱偰先生把调查、记录所得的成果,编写成为《金陵古迹图考》一书,并从所拍摄的千余幅照片中,精选317幅,另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书,一图一考,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地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遗存。后来,朱偰先生又专门以图考相结合的方式,写成专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以下引用此书内容时简称为《图考》),三部著作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2015年中华书局再版。

这便是朱偰先生与金陵古迹的故事,也是被后世誉为“朱偰金陵考古三种”的三本著作的诞生背景。

80余年后的今天,南京城迎来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一轮高潮,城市轮廓不断外扩,文物古迹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南京郊区部分村庄和农田被拆迁征用。以六朝陵墓石刻为例,石刻集中分布的尧化门、甘家巷、上坊、淳化等地,已由原本田野遍布的乡村地区变为人口密布、工厂遍布的城市新区。

有这样一群人,他(她)们是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生活于斯的年轻人,他们深爱着古都南京,他们通过走访去记录文物古迹的现状和变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因为这个共同爱好创建了南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交流平台——“主题南京”。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主题南京”在线下组织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南京周边的文物古迹的走访活动,沿着朱偰先生走过的道路,用脚步去丈量南京灿烂光辉的古代文明,记录文化遗产的变迁,拍摄照片近5万张(其中包括上千张航拍图)。在线上特别推出了“朱偰先生的视角”“六朝遗韵”“金陵文化遗产”等专题,展示线下活动的成果,撰写相关文字资料10余万字,并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绘制金陵古迹地图,推出了“金陵文化遗产”网上平台和手机App客户端。

走访和守护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已然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更希望通过他们的走访和宣传,让更多人关注他们身边的这些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些千百年前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他们将走访成果汇集整理,并加以他们的所见所思,对照朱偰先生的著作,由主题南京团队策划,计划出版《六朝遗韵》、《金陵古迹今昔》和《金陵古迹日历》(名称暂定)三本书。

《六朝遗韵》由王勘、邵世海合著,在不改变《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原有结构的情况下,结合十多年来他们对六朝陵墓石刻的走访和对六朝相关考古资料的研读,对朱偰先生调查过的南京和丹阳的六朝陵墓进行今昔状态的对比,依据新的考古发掘和寻访发现的成果对原书进行资料的增补,并通过无人机的拍摄视角全面展现石刻周围的环境变化。

《金陵古迹今昔》由邵世海、王腾、陆晖合著,以朱偰先生《金陵古迹图考》和《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为参照,三年来遍访南京古迹名胜,一一对比,记录文物古迹的变迁,并侧重记录他们这个时代南京古迹名胜的现状。

《金陵古迹日历》(名称暂定)由王腾主编,采用图文众创的方式进行创作,以每日介绍一处南京古迹名胜的方式,通过原创的图片和精简的文字来宣传南京的悠久历史和繁盛的文物古迹名胜,也相当于一部这个时代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这便是“主题南京”与金陵古迹寻访的故事,也是他们与南京古迹寻访“先师”朱偰先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缘分。

2018年,时值朱偰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烛光不灭,小桥通衢。谨以这三本书,向朱偰先生,以及那些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里,为中国古代文化遗存保护而奔走、呼号,奉献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先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