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咸阳非公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非公经济是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省“追赶超越”发展的大形势、大背景下,全面把握咸阳非公经济发展现状,系统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活力、潜力、创造力,对于加快建设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尤为重要而紧迫。我们调研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非公企业、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就加快咸阳非公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咸阳市把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着力点,不断加大推进力度,非公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推动咸阳经济跨越发展、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非公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2016年,咸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69.27亿元,增速9.3%。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占比为53%,较2011年提高3.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60%,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见图1)。非公经济主体数量快速增加。2016年底,全市非公经济单位15.57万户,比上年增加1.1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45万户,增加0.57万户。全市“四上”企业中非公经济单位1833家,占全部“四上”企业的85%,较上年增加243户。
(二)非公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2016年,非公经济增加值三次产业占比为5.2︰68.1︰26.7。与2011年相比,一产、三产分别下降3.7和4.6个百分点,二产上升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支柱地位凸显(见图2)。经营领域由农副产品加工、商贸、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扩展到电子、机械、医药、建材、建筑安装、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诸多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批以步长制药等为代表的企业集团。
(三)非公经济贡献逐步增大
201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入库税金39.14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48%,已成为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16年底,非公经济转移劳动力100万人,占全市总劳动力的46.95%,其中吸纳下岗职工、城市待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近10万人,为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非公企业素质明显提升
截至2016年底,全市非公科技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2305项,获成果专利1156项,取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及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21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216项,其中4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或替代了进口,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陕西省著名商标274件,咸阳市知名商标258件。步长制药、康惠制药等一批非公企业成功上市。
(五)企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在服务平台建设上,建成市政务大厅和13个县市区政务大厅,成立了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发展平台建设上,全市有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25个。在政务服务上,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6项、承接114项、下放35项。在政策支持上,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非公经济“1113”工程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启动现代服务业发展“186”专项行动。在金融服务上,市政府设立了1.6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产业扶持。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工商联和民营企业家协会、异地商会建设,开展争当“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建立了市委常委联系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工作机制,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促进了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
二、存在问题
当前,咸阳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结构不尽合理
1.非公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纯非公及非公控股企业791户,占到规上工业企业的86.8%,但其产值只占规上工业的70%,户均产值低于公有制企业。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55户,占全部10亿元以上企业的67%,产值占55%;产值在5亿元—10亿元的企业有422户,占规上工业户数的46%,产值占40%; 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200户,占工业企业数的24%,产值仅占4.7%(见图3)。
2.非公经济产业层次不高
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少,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非公企业主要分布在一般性竞争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全市非公占比最高的行业仍然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劳动密集型、发展空间小的传统行业,而发展空间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
3.非公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技术竞争优势的非公企业仍然偏少。大部分非公企业没有单独的技术部门和研发部门,创新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和科技成果转化较慢。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仅有54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6.2%; R&D经费支出43648.3万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14%。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企业、拳头品牌产品不多,品牌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二)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企业成长制约较多
1.投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账太多,尤其是产业园区及县域工业集中区普遍存在道路建设滞后,水、电、气、暖等市政管网配套不到位问题。企业没有形成产业聚集,配套物流企业少,物流成本大。许多扶持政策缺乏一定的财政支持和其他物质条件的配合,优惠政策难以兑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有限,有些手续还需要投资者去相关部门办理,浪费时间和精力。政商关系“清”而不“亲”,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懒政怠政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窗口单位人员配备不足,影响办事效率。个别执法单位检查多,存在“以罚代管”等现象。
2.项目审批落地周期长
有些项目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到位,导致土地审批周期拉长。还有一些项目因为城市总体规划与西咸新区总体规划相冲突,审批报建手续难以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落地和民间投资。2016年全市民间投资1621.53亿元,同比下降8.8%,连续两年增幅为负。
3.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批难,程序多、周期长,金融创新不够。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小微企业达不到抵押物的要求,很难从金融机构直接获得贷款。具有贷款资格,需要贷款的企业中,由于抵押物不足,实际贷款额度只能满足所需要资金的65%。中小企业从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融资相对容易,但成本较高,融资成本至少高出60%以上。
(三)信息衔接不够到位,扶持政策落地缓慢
1.政府和企业信息不对称
中省市支持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知晓率不高,部分企业不能及时获取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扶持。
2.优惠政策落地门槛多
政府部门推诿扯皮现象和“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不同程度仍然存在。许多优惠政策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而难以为继,一些地方还存在“新官不理旧事”问题。部分扶持政策条件要求高,申请程序多,到位周期长,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不强。
3.企业税费负担仍然偏重
“营改增”后,一些非公企业因部分成本项目没有专票,抵扣链条不完整,减轻企业税负不明显。简政放权后,原来由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质检、环保、消防、职业卫生等评估交由第三方机构来完成,但收费缺乏规范,费用过高,企业负担不降反升。有的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企业管理存在瓶颈,企业家队伍仍需加强
1.非公企业家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非公企业家理念保守、怕担风险,缺乏做大做强的胆识和能力。有的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质量、品牌意识淡漠,合法守约信用意识不强。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家族管理色彩浓厚,生产经营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管理粗放。
2.企业家队伍培养途径还不多
对非公企业家的培养缺乏规划和针对性措施,大多停留在开会和讲座上,作用发挥有限。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日常联系方式和渠道单一,范围也有限,交友联谊不广,教育引导举措不多。
3.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比较严重
企业普遍招人难、选人难、留人难,技能型工人紧缺,专业技术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尤为缺乏,自主培养人才周期长、流动性大,引进人才比较困难,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三、对策建议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非公经济“两个毫不动摇” “三个没有变”,着重提出“搬山破门”的五大措施,为新时期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会议,就非公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安排部署。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工业经济稳增长促投资20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刚刚召开的省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积极实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工程、民营经济转型示范工程,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结合调研情况,调研课题组认为,加快咸阳非公经济发展,要树立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坚持内外结合和全面推进的思路,多措并举,促进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做大做强非公经济
1.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2017年咸阳市出台了《2017年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3+1111”工程建设的安排意见》, “3”代表实施提质增效、总量提升、双创建设三大行动计划,“4个1”就是支持10个工业园区建设、支持100个重点项目建设、100户企业“三品”(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建设、培育100户成长性企业。要在落实“3+1111”工程的同时,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大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开展配套协作,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成为“小巨人企业”。
2.加快非公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加快绿色低碳清洁化发展、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配套型中小企业发展。在企业结构上,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实行抓大治散,重组资产,发展企业集团,实施规模经营,引导支持其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在布局结构上,积极引导非公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向城镇和园区集聚。鼓励各类园区建立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不断拓宽非公企业创业创新空间。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园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3.努力提高非公企业市场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产业改造也好,发展新兴产业也好,离开了创新寸步难行”。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破解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金钥匙”,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研发投入上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扶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大力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实施品牌战略行动计划,着力创建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研发机构建设,充实研发队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培育造就一批品牌产品。
(二)下功夫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1.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下功夫推进简政放权、健全“权力清单”、完善“责任清单”。取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审批、核准事项,简化各类前置性评审程序,推动各职能部门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和实施网上审批。加快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网上政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实现“一次告知、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缩短审批审核时限。加强窗口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互联网+政务”推广,实现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折腾。实施投资环境主要领导负责制,认真落实“一公开双随机”检查模式,避免重复检查、随意检查。定期对各县市区、园区投资发展环境进行评价。成立咸阳民营企业投诉中心,解决企业“投诉无门、维权无路”的问题。对影响投资环境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并按照“三项机制”有关规定进行追责问责。
2.大力营造宽严有序的市场环境
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废除不符合中央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的政策内容。统筹推进商事、投融资、财税、金融、产权等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制定咸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加快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推动各行业建立违法失信“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办法,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3.加快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开非公经济投资领域,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解决好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打造银企对接融资平台,引导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设立并用好产业基金,鼓励和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上市进行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参与PPP项目。同时,统筹各方发展资金,推进工业集中区的水、电、路、通讯和标准厂房及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三)加大非公经济政策扶持和落地
1.多渠道及时公开解读涉企优惠政策
在政府网站醒目位置开设相关政策公布、查询、解读栏目或链接,方便企业学习和了解。定期召开针对非公企业的产业政策发布会、经济形势报告会、行业产业需求信息对接会,搭建政企对接交流平台和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增信心”活动,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2.用改革方式减轻实体企业发展负担
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和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编制公布收费目录清单并实施动态管理,规范第三方评估收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对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在水、电、气、消防等建设配套费征收上给予一定优惠。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在缴存比例区间内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手续,结合企业用工实际,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社保、医保费用缴纳机制,并落实好阶段性实施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政策。探索多元化用地方式,除一次性出让方式外,可采取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租让结合的方式供应土地,减轻企业用地成本。
3.以精准思维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方面要完善政策,增强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落地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百分之百落到实处。对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产业政策,树立精准对接服务理念,加强对行业相关企业的联系,定向宣传推介落实政策。建立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机制,对于政府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细化分解。尽快了结因政策变化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把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纳入党政部门考核体系。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的监督机制,特别是支持其中的非公经济界人士运用政治身份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四)不断加强非公企业家队伍建设
1.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联系包抓重点非公企业工作制度,真正在亲商、安商、富商上下功夫,切实做好政策落实、包装推介、简化审批、协调配合、牵线搭桥等工作。发挥好工商联作为联系非公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非公企业家,做到亲近的“亲”,就是要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做到清白的“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2.高度重视和关注企业家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要把“新浙商精神”与咸阳精神相结合,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对非公企业家的政治引导,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争当“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活动,既引导民营企业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解决就业,还要引导企业家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非公企业家成长工程,组织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家到东部沿海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到知名高校进行培训学习,帮助企业家增长见识,转变经营理念。
3.大力引导非公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支持引导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经营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分配制度和用人用工机制,转变以地缘、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商会组织优势,从政策、信息、融资、技术等方面,加强对会员企业的支持引导,强化行业协作、人才培养、信息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和创客精神,支持校企联合精准培养人才,对非公企业自主培训技能人才给予补贴。针对企业开展常态化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
市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组长:段克明 西部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
执笔:李晓静 咸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成员:卢力群 延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李文明 延长油田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