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札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处理好课程与具体学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视野宏阔、内容广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又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外交学、军事学、党史党建等具体学科。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么突出“概论”课的特点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有两种倾向:其一,拘泥于教材和本学科知识,对教材内容不做深层次多角度阐发,仅仅是注释或解读;其二,肆意挥洒,置教材内容于不顾,对自己熟悉的学科内容尽情发挥。前一种倾向维护了教材的权威性、理论性、政治性,但是缺乏与其他学科的相容性,教学内容呆板、乏味;后一种倾向兼顾了“概论”课与其他的学科的相容性,但是淹没了自身的学科性。这两种倾向都有合理之处,也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那么如何协调“概论”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呢?

“概论”课与其他学科面对的具体社会问题是相同的。比如贫富差距问题是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问题,具体学科都可以做出解答。

“概论”课与它们在解答这些问题时的区别在于:

其一,坚持的立场不同。具体学科在解读具体问题时,特别是国际通行的学科,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和价值取向问题。教师在运用具体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时,立场一般是中立的,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根据规范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描述现实。而“概论”课则不同,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除了客观描述社会现象之外,更主要的是透过芜杂的社会现象揭示深层次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用西方的理论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成果,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剪裁和评判我们的实践。

其二,研究的对象不同。不同学科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同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的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后者研究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概论”课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理论成果,这决定“概论”课在分析具体社会问题时会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视角。比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概论”课重点研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分析,侧重于宏大叙述方式,而纯粹的经济学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则更微观、更具体,更偏重于分析工具的运用。

其三,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不同。因为研究对象不同,导致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差别。在解释具体社会现象时,“概论”课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及其基本观点,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其他具体学科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主要采用本学科特有的原理和方法。当然,不同学科在解读同一现实问题时,并不存在绝对优劣、好坏之分,仅仅是角度有别、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不同而已。

其四,反映的侧重点不同。“概论”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偏重于路线、方针、政策层面,体现为历史进程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理论和现实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具体学科关注的问题一般是微观层面的,相对具体、明确。同样面对贫富差距这一社会现象,“概论”更多地从所有制角度进行解读,侧重于分析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对贫富差距的影响,而具体的学科则往往会运用规范和实证的分析方法描述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贫富差距的具体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

基于在解读具体社会问题时,“概论”和具体学科在角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把握“概论”的学科特点,注意其在解读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方面的范式、尺度,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现实解释力;把握“概论”与其他学科在解读具体问题时的差异,凸显其价值辨舍和价值引领作用;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挥他们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的工具价值。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和统帅,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既有宏大历史叙述方式,亦有局部、当代叙事方式,既凸显价值理性,又渗透工具理性,既有客观规律的阐释,亦有具体问题的分析,最终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振,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做到真懂、真信、进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