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有“礼”行遍天下,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
中华礼仪之邦,做个彬彬有礼的人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礼仪之邦,这是世界各国对我们的高度认可。礼仪是国人骨子里传承下来的行为规范。然而令人叹息的是,现如今,尤其在我们的未成年人身上,缺乏礼貌的严重性还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方向,还是社会过于功利?抑或是别的原因?也许都有吧,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具体到每个家庭和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肯定不能视若无睹,那么,到底需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懂礼貌、人见人赞的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怎样做才是彬彬有礼?礼仪的关键到底是什么?知道在正餐的时候使用什么餐具,或者在用餐时按照身份和年龄排座位就是礼仪吗?其实,礼仪并非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繁文缛节。
什么是礼仪?
首先,礼仪最基本的准则就是待人如待己。在中国,把最好的留给客人是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有着相同的情感,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如果你想要别人对你好,你首先要对别人好”。由此看来,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颠扑不破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彬彬有礼,父母首先要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并同样让孩子做到“待人如己”,那将是让人非常欣慰和高兴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在公共场合或私人生活中严格遵守这条“金科玉律”,那么,无论你与谁共进午餐,都不会手足无措,而是举止优雅地与他们谈笑风生。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就餐礼仪早已烂熟于心,因此无论怎样的场面你都能应对,丝毫不会发怵。
其次,一定要掌握礼仪中重要的两点:为他人考虑和他人优先。为他人考虑其实也是流淌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善良。他人优先,就是在行动上以他人为先,并将尊重对方体现在任何场合。以前,中国人讲究的是尊重长辈和前辈。现在,这个价值观也同样适用。“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礼仪,是一种对长辈和前辈年龄与经历的尊重。
此外,我们既然是礼仪之邦,就要人人树立“以礼服人”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毫无底线地迎合他人,因为礼仪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即“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总而言之,我们还要规避关于礼仪的一些误区、误解,例如:
“礼仪是一套严格的令条,是对人言行的一种束缚。”
恰恰相反,真正的礼仪表现从来都是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靠外在的约束。所有被强行灌输的礼仪思维都是“强扭的瓜不甜”。真正的礼仪是将尊重、体谅和诚恳的态度融为一体的,是自然的。因此,礼仪不是像变色龙一样为应对不同环境而进行不同的变色行为,而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内在品德、修养的自然流露。
“讲究礼仪是上流社会的事,跟我这个平头百姓毫不相干。”
大错特错!事实上,不管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礼。无论你是布衣白丁,还是饱读之士,只要是对人对己抱着一种尊重、体谅和诚恳的态度,你就能够以“礼”服人,让人高看一眼。
“都什么年代了,还迂腐不堪地讲礼仪。”
其实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华民族为了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礼仪显得尤为重要。有相关研究表明,在众多全球知名企业中,懂得商业礼仪的管理者比拥有高学历更容易使公司业绩出类拔萃。在当今社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拥有良好的管理者礼仪也能提高孩子的情商。所以,讲究礼仪更容易帮助孩子赢得美好的未来。
“礼仪已经成为一种谄媚。”
恰恰相反,阿谀奉承、傲慢与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不能相提并论。谦谦君子不管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从事怎样的工作,都处处流露出一种他人无法模仿的优雅、谦逊,是深受大众欣赏和欢迎的。他们面对任何人,无论对方的身份和财富如何,都能一视同仁、彬彬有礼,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而卑躬屈膝,或者趾高气扬。
总之,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举止优雅的新一代,无论他们何时面对他人,都能谈吐大方、得体。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将一起为培养这样的下一代而阅读本书。
小知识
礼仪之邦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学礼仪从孩子开始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追求也开始回归传统,重视修养,这就是让孩子学习礼仪的缘由。
懂礼仪、性格积极阳光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社交的焦点,更受欢迎,赢得更多的资源。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学习成绩都优异,将来个个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其实,很多家长不肯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孩子就像社会上大多数平庸的人一样,并没有特别的天赋和出众的才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受欢迎的优秀的社会成员。一个被众人高度接纳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己稳定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也会给他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个外表整洁体面、有礼貌、有教养、懂得尊重他人,同时拥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无疑是十分优秀的,也是受人欢迎的;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受约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好坏不分,比如会去抢别人的东西,或者收到礼物会直接问多少钱,嘲讽挖苦小伙伴不如自己……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儿童时代让人生厌,长大后也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让人欣慰的是,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大部分家长早就认识到,礼仪是一种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
邻居有个小孩,家里人对他的培养比较“佛系”,唯一的要求就是待人接物要周到,所以虽然他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在日常生活彬彬有礼,是大人口中的“乖宝宝”。比如,他见到有杂物就会主动打扫、收拾,小伙伴来做客就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一起玩……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给他递水杯时,他接过水杯会大大方方地说声谢谢。这种修养绝不是一蹴而就、可以速成的,它是从小培养的一种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套用张爱玲“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即:“学礼仪要趁早!”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也会受到思想的支配。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往往会形成什么样的命运。同样的道理,礼仪是一种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有影响力,所以,要想从小培养孩子懂礼仪,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说话粗俗不堪,不注意对孩子的影响,就不要天方夜谭地认为能够培养孩子优秀的习惯和礼仪。有的家长很重视家庭教育,经常找孩子谈心,开家庭会议,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最本质的是家庭生活、家庭习惯的传承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从小会对周围的一切进行学习、模仿,就像海绵吸取周围的水一样,他会在家庭生活中学习到一切他可以学到的东西。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礼仪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20世纪中期物资匮乏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城乡大部分人的生活也普遍是舒适的,扶贫攻坚更是火热进行中。然而,尽管处境不一样,人们的心态依然遵循“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因而行为习惯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就在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还有一些老人会在家里囤积很多没用的东西,总觉得丢掉可惜,其实那是一种有着“切肤之痛”,亲身感受过物质匮乏带来的无限恐慌留下的后遗症。同样的道理,从当下开始培养一个孩子懂礼仪,那么即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坎坷,他彬彬有礼的气质依然不会被磨灭,因为那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有一天,小红妈妈对小红说:“你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点东西吧!”小红很高兴。小红和爸爸来到商场,准备乘坐电梯上二层超市。上电梯时人很多,小红赶紧跑到前面冲上电梯,她爸爸拉住她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要按顺序排队乘坐,这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为了安全。”于是,小红准备和爸爸按顺序上去。爸爸一边把小红拉到他的前边,一边对小红说:“乘坐电梯时不仅要按顺序,而且不要站在中间挡了别人的道,要留够空间以便着急的人顺利通过。”这次购物,小红不仅买到了她需要的东西,而且知道了一些关于乘坐电梯的小常识,以后她会按照有关要求乘坐电梯,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这样的生活教育事例越来越多,这是我们全社会快速进步的标志。一个孩子的礼仪道德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也许会在其他方面取得成绩,但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个优雅、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很有可能绊倒在“教养”两个字上。我们不希望那天出现,所以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做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小故事
还有五里
古时候有一个人,从小被家里娇宠,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可惜后来家道中落,不得不自己谋生,但仍旧不改自己的毛病,吃了不少亏。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是去一座寺庙做小工。他紧赶慢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镇。走着走着,他迷路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他身边刚好有一个老伯伯走过。他二话不说,挡在老伯伯的身前,大声吼道:“喂,老头儿!快告诉我感恩寺在哪里!还有多远啊?累死我了!”态度十分蛮横、粗鲁。
老伯伯望了望他,倒也不生气,只是平静地说:“还有五里(无礼)。”他听后连句感谢的话也不说,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了五里,可是还是看不到感恩寺。这时候,想着老伯伯的话,他幡然醒悟:老人家这是说我无礼啊!他明白了自己之前的言行是多么让人厌恶。他痛下决心,终于改掉了无礼的毛病。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管教孩子懂礼仪
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成长过程就是给这张白纸着色的过程。我们花费精力对孩子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但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管教,礼仪教育也同样需要管教。当代人一说管教,就以为是类似古代老师拿着戒尺进行惩罚,其实并非如此。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管教永远都不过时,而且十分必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但要管,更要教,尤其是在培养礼仪素养上,更要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态度、言语和行为,教孩子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有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管”字,往往忽略了“教”。这就像在工作中,你发现了问题,但从来不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是不行的。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年轻的家长,对“权威”中的“权”字极度反感和抵触。结果,一些家长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挫折和委屈。教育毕竟是个长期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但一些家长往往因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缺乏耐心,有时难以控制地对孩子发泄情绪,过后又感到内疚。这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能量。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使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为了“取悦”父母,往往会衍生出一种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要求去应对父母的情绪,这样一来,造成孩子价值观偏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懂得怎样管教,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教,这其实就是在纵容孩子的错误;在应该受到约束和指导的年纪缺乏来自父母、社会、学校的正确引导,会使孩子长大以后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
此外,管教其实是个系统工程,并非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在家长的欣赏、关爱和长期陪伴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唯有如此,孩子长大后才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情商智商双高的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么,到底什么是管教?全球公认最聪明的民族——犹太人有句箴言:“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这样的话就是到老他也不会偏离。”具体到礼仪养成的问题上,管教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时刻观察和感受孩子的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给他与年龄相符的自由,以及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担当。
管教的前提是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而且需要父母的主动性,是在事情发生以前,培养孩子未来该有的正确的回应和行为;而惩罚则相反,是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追究孩子犯错的根源和后果。因此,管教给孩子带来的是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规矩与边界。
管教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千万不能一刀切。它需要循序渐进和一定的逻辑,更不能威胁、妥协、镇压,或无谓地消耗。管教的前提是事先约定原则,早早让孩子明白要承担违反约定的后果。这其实也是对他的一个约束和警示,成功的管教不会让孩子轻易越雷池半步。
研究表明,管教孩子的最佳时间是在孩子六岁以前,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角色要逐渐从老师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就是说,管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出调整,而不是按照一个方法一成不变。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避免“刻舟求剑”的惰性思维。
管教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父母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国有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决定让孩子学习礼仪之前,父母一定要“立规矩”,并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规矩不能极端,要以品格培养为目标,是教育孩子拥有做人做事的原则,一定要与学习分离开来。
★父母的意见一定要先统一,否则不能体现在规矩中。
★不能口头约束,一定要实地可对照,比如把规矩写下来或打印出来,最好贴在墙上。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地实施。
有个词叫“赏罚分明”,既然立了规矩,就要做到这一点。
据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赏罚分明有度”。心理学家也认为,奖励与惩罚都可以用于良好行为的形成或不良行为的消除,不过用什么作为奖励物与惩罚物,奖励与惩罚的时机如何选择等,还是大有讲究的。
在孩子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养成过程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惩罚也是一门学问。表扬并不一定纯粹使人的行为进一步得到增强,惩罚也不一定收到抑制不良行为的结果。表扬和奖励的适度运用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愿望。适当的奖励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也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表扬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即当孩子做了好事、完成某项任务时,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孩子成年后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原动力。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闹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家长可以跟孩子事先商量好:在15分钟内吃完饭,然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玩耍半小时,否则只能减少玩耍的时间。当孩子看着闹钟,时间在流逝,会给他一个很明显的提醒。这种方法也最容易操作,不会有时间长短的争执,能够相对公平地执行赏罚制度。
当然,在执行惩罚之前,首先要明确不照做的后果。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饭,那么后果就是饿肚子,而不是想吃了随时给做——到社会上,没人给你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闹,没有让孩子受到“饿肚子”的惩罚,那么,他就失去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后果”的学习机会。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自然成长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成为对家人、社会负责任的人。只有倾注了精力,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家庭管教,他们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我们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开始,引导孩子的思想,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习惯,获得最大的成功吧。
小知识
避免孩子被宠坏
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定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
1.无端对他人发脾气
如果孩子对外人都经常耍性子、发脾气的话,可能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化,家长应反思自己是否对孩子过于溺爱和顺从。
2.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自己的玩具和食物,但不能用言语威胁父母,更不能作为睡觉、吃饭的条件,这是无理要求,父母必须严词拒绝。
3.没有分享意识
这个不必多说。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非常自私,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
4.从来不做家务
这会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和同理心,身心无法健康发展,人生难以成功。
针对以上情况,家长一定要负起责任,立即采取行动,从当下开始,拒绝百依百顺,拒绝放纵,不要一看见孩子掉眼泪就慌忙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家长须谨记:溺爱不是爱,而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