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作为:协同创新 共谋“十三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十二五”制造业结构调整优化成就与问题

“十二五”以来,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已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生产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几年在主要产品和门类的生产规模、出口总量和增速上均居世界第一,不少远超美日欧。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同时,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取得多方面重大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成就: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取得重要进展,航空航天、机车和海工等装备制造有所突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规模居世界首位,化解过剩产能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预期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较大。问题: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制造比重低、低端制造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传统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步弱化,部分产业竞争力下降;多数行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指标明显超控制;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光伏等新兴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不高,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于需求。

二是强化技术结构调整。成就: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工业技术与装备总体已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航空航天等行业部分技术装备已居世界前列;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专利申请远超“十二五”规划目标,总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三位;企业发明专利占全国的50%以上,华为、中兴等公司发明专利数量稳居世界前几位;新产品比重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问题:多数行业重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近80%“芯片”靠进口;研发投入比重较低,重大发明专利不多。产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产品质量总体不高,高端产品较少,低端产品多,品牌建设滞后。

三是推进地区结构调整。成就:积极引导制造业相关产业向有比较优势和适宜发展地区集聚,推进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以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区为依托发展产业集群,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制造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比重提高,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积极成果。问题:地区制造业发展雷同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地区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产业转移中技术水平提升不高,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东北地区工业增长速度下降,东部地区制造业部分企业向境外转移,外资加工企业撤资现象加重。

四是引导所有制结构调整。制造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趋势,国有经济比重大幅度下降,但在重点行业保持优势,发挥着骨干与引导作用;外资经济总体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占领先地位,是技术进步与产品出口的主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总体比重进一步提高,在所有行业都发展迅速,已成为制造业发展主体。2010年至2013年,制造业投资中国有控股、外资控股和私营控股投资分别增长5.8%、10%和29%;国有、外资、私营比重由16.3∶10.7∶69变为9.8∶7.2∶74.3。2014年民间投资占全国投资的87%。资产、营收、利税与就业等指标变动趋势也大体一样。在经营效益、扩大就业、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新产品比重等方面,私营企业占据明显优势,国有企业在部分重大技术领域保持比较优势,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和产品出口上具有显著优势。

五是支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成就: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实力明显提升,一批企业成为中国500强企业,2014年4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小型企业成为制造业增长和技术创新重要主体,提供了我国绝大多数专利,更是电商、物联网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主体;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混合经济改革推进了企业资本、产业、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结构优化;企业投融资结构改善,境内外上市公司大幅度增加。问题: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分散,各类企业之间分工不合理现象仍较突出,重点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低。小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低。政府对大企业兼并重组干预过多,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六是鼓励企业经营形态调整。成就: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经济改变了企业投资、生产与贸易形态和方式,催生了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空前活跃,创意设计、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发展迅速。中国拥有近7亿互联网用户,是世界最大电商市场,2014年交易额达12.3万亿元。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兴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生活。问题: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仍受制于人,网络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电商服务中假冒伪劣现象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