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民族拯救者:大禹
禹的老爹鲧治水,用堵,哪里有水就堵哪里,尧当时不同意鲧治水,一方面是鲧很苛刻,另一方面是尧认为,鲧在逆天而行,违背了水永不停止流动的天意。尧时代,中华人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不会对老天俯首称臣,但敬畏天,希望做任何事都顺着天,顺着天地万物的规律,要有谦虚之心,可鲧没有,禹有。
禹治水,用疏的办法,他看透了水始终向下流的特质,就在洪水泛滥之地挖掘深沟,把水引入深沟,然后向东无限延长深沟,让水不停地向东流去,一直流进大海。
大禹不仅把洪水引走,他还要将洪水变害为利,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建立了排灌系统——沟洫制度,这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大禹治水,劳心劳力,废寝忘食。他带领各地的民工,拿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青铜器,跋山涉水地工作,指甲被磨秃,腿上的汗毛被磨光,手上脚上都是厚厚的茧子,他曾三次路过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妻儿,因过度劳累,大禹瘸了。天下人终于从百年的洪水中获得新生,他们为大禹这种“公而忘私”的行为所感佩,尊称他为“伟大的禹”。
大禹治水,可谓是专心致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让人怀疑大禹冷血无情,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家和国本就是一体,为国就是为家。如果国事非常急迫,那个人就要放弃家庭。如果国事没那么迫切,那个人就应该回归家庭。忠孝不能两全,可如果真心实意地忠于国家,就已经有了孝;真心实意地孝顺父母,家庭和睦,就已有了忠。简而言之,大禹没有孝家,却在孝天下。
治水成功后,大禹拄着拐杖去见舜,舜垂垂老矣,气若游丝地称赞大禹的功勋。大禹轻描淡写地说:“这并非我一人之力,而是天下人之力。况且,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也是每个人应该做的。”
舜感动得要命,要把天下共主的位置禅让给大禹。大禹把拐杖一扔,说:“这怎么可以,我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违家庭伦理,你以孝悌治国,我却违背孝悌,怎敢接受你的帝位。”
舜严肃地说道:“你是想玩许由那一套吗?”
许由是尧时代的一个贤人,隐居在深山老林中。尧在确定舜为接班人前,曾去找许由。他对许由说:“如果日月高挂天空,那么火把就成了多余的;如果天降大雨,那么就用不着人工浇灌。现在有您这样的高士,我还尸位素餐做什么呢?请您出来治理天下!”
许由说:“不敢,不敢。您治理天下已经很不错了,我再出来当共主,难道是为了博得名声?名声这玩意没有什么意义,我实在用不着。打个比方,就算一大片树林都归鹪鹩所有,它也不过在一根树枝上筑巢;就算一整条大河都归鼹鼠所有,它喝的水也不过充满它的小肚皮——我要那么大的名声干什么?您还是回去吧。就算厨师不做饭,尸祝(管祭祀的人)也不该代替他去准备酒菜呀!”
许由这段话,信息量很大,至少有中华人最喜欢的名言——“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还有个成语——“越俎代庖”。
大多数人认为,许由的确是世外高人,不想做天下共主,不想拥有权力。其实,许由是聪明人,尧在位时,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不发达,加上洪水泛滥,老百姓和天下共主过的都是苦日子。天下共主不但要和老百姓过同样的苦日子,还要殚精竭虑为天下人谋生,这种工作,可不是一般人想做的。
即使是大禹将洪水治好了,当时的天下共主也得不到多少实惠,所以舜以为大禹是想推卸责任。大禹马上就反驳舜:“我是那样的人吗?如果是那样的人,我治理洪水做什么?”
舜欣然接受大禹的反驳,把天下共主的位置交给他,自己则到处游玩去了。正是因为有尧、舜、禹这样肯为民服务,肯承担责任的人,才有了今天的中华。在艰难困苦面前,中华人从不退缩、屈服,如大禹一样,勇敢地抗争,敏捷地处理,这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一:不屈服,不退缩,与困难死磕到底。
舜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就此成为中华之主,禅让制也就此停止,因为洪水过后,农业复苏,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一直在进步,大禹发现,做天下共主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忘了尧舜以来的初心,不再将帝位禅让给别人,而是传给自己家族的人。
大禹的儿子启,就此建立取代黄帝王朝的家天下——夏王朝。
尧舜时代是公天下,大禹将其变成家天下。这正是后来儒家系统提倡“尧舜之道”而不提倡“尧舜禹之道”的根本所在。尧舜之道就是谦让和孝悌,大禹之道则是变国为家,虽然是历史必然,但在儒家人看来,大禹的心性显然比尧、舜狭窄了很多。
现在,我们将中华人的创世纪做一个总结,或者说,从盘古到大禹,中华人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心法,这套心法将主宰中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