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魂商才
平安时期的贵族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意思是:真正的人才应该同时具有日本独有的大和民族之魂和来自中国的文化学问。我就在这里模仿他,提出“士魂商才”的概念,即真正的商人应该同时具有武士精神和经商才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先进,尤其有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贤者,在政治、文学及其他方面都比日本发达,所以日本人必须学习古代中国的文化、学术,以培养自己的才能。
中国古代关于文化、学术的书籍很多,但多以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为中心。此外还有记述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道的《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等书,据传全是孔子所编撰的,所以,所谓汉学,实乃孔子之学。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据说是菅原道真最爱读的一本书。相传在应神天皇时代,百济的王仁所献的《论语》和《千字文》传于朝廷。菅原亲自用笔将它抄录下来之后,呈献给伊势神宫。这就是现在还保存着的菅原本《论语》。
我认为,一个人想要自立,就必须要有武士的精神,但是光有武士的精神而没有“商才”,那也成为不了成功的商人,因此“士魂”和“商才”,缺一不可。
那又该如何培养所谓的“士魂”呢?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黄金屋里的书太多,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此,如果只选一本的话,首先当推《论语》,我认为,这才是培养“士魂”的土壤——教科书。至于培养“商才”方面,《论语》也同样是不二的选择。
乍一看,一本关于道德的书跟商才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商才也是以道德为本的。不讲道德、泛泛自夸的生意经,绝对称不上是商才。这种商才充其量不过是浑水摸鱼、耍小聪明而已。因此,如果承认商才离不开道德,那么论述道德的《论语》就是一本培养商才的最好的教科书。
要想在这个你死我活的世界站稳脚跟,就必须吃透《论语》的精神,要相信它定会给你带来很多生存的启迪。因此,我一生都崇拜孔子,相信他说的每句话,并把《论语》当成人生的金科玉律。
日本也有很多值得崇拜的英雄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川家康。他既能打仗,又会处世。凭着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力,他留下了至今也很有用的“训言”,使德川家的将军地位和平地延续了15代,在长达200多年里,老百姓也都过着高枕无忧的生活。
德川家康写过一本类似“家训”的名作,还起了一个很大气的书名:《神君遗训》。我曾经把《神君遗训》和《论语》做过比较,发现它们竟然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
《神君遗训》:“人生,如负重行远。”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神君遗训》:“责人莫如责己。”
《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神君遗训》:“不及胜于过。”
《论语》:“过犹不及。”
《神君遗训》:“克制和忍耐乃长久平安之基,愤怒则为人生之大敌。”
《论语》:“克己复礼为仁。”
《神君遗训》中还有其他类似的教诲,比如:“人当有自知之明,草叶上的露水,重则落”“以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时,应回过头想想以前贫穷的日子”“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这类说法都能从《论语》中找到出处。由此可见,德川家之所以能持续两百多年,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论语》的教导。
很多人认为,汉学教的肯定是禅让讨伐,与日本的国体不合。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论语》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是称赞尧舜的音乐,尧欣赏舜之德而让位,因此歌颂尧舜的音乐是尽善尽美的。武乐是歌唱武王之事,纵然武王有德,但他用武力发起革命,夺得天下,所以评价武王的音乐是“未尽善”的。从这里可以充分看出,孔子并不认为革命是理想的手段。但凡评论一个人,必须仔细考虑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自然不能露骨地批评周朝的缺点,只能婉转地表示,虽已尽美,但未能尽善。
只是一般人在谈论孔子的学问时,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不是去挖掘孔子思想的深层和内涵。因此,我认为,如果想在这个社会站稳脚跟、获得成功,那就必须学好《论语》。最近,西方的东西开始进入日本社会,其中不乏新的思想,但在我看来,它们其实与一些古老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措辞新颖一些而已。因此,我们要尝试接受西方新的东西,但也不能把东方的传统文化撇在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