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社会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一般平民和工商阶层的教育与对武士阶层的教育是有差别的。对于武士阶层的教育,一切都以修身齐家为出发点,除了最基本的修身之道,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经世济民和管理国家;而平民和工商阶层能学到的则仅仅是一些最浅显易懂的东西。由于当时接受武士教育的人很少,所以,大部分的武士教育都采用“寺子屋式”,类似私塾。课堂主要设在当地的寺院,由僧侣或者一些有身份的老人来担任教师。由于当时的农工商活动仅限于国内,很少与海外往来,所以这些阶层的孩子们只能接受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再加上当时重要的商品运输、销售枢纽等都由幕府掌控,所以农工商阶层的人能活动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在武士眼里,平民只不过是一个能说话的工具而已,任意打骂甚至杀戮,都是不在话下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嘉永(1848—1853)、安政年间(1854—1859),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才慢慢有所改善。接受了经世济民学说教育的武士,倡导“尊王攘夷”,最终促成了明治维新这一重大社会变革。
明治维新后不久,我当上了大藏省的官员。当时,日本还几乎没有科学方面的教育,虽然武士教育中有了一些高尚的东西,但在底层教育中,只有读书识字这类基础性的东西,缺少真正的学问方面的教育,而且在论及普通教育时,内容也多是政治方面的教育。日本虽然已经开始海上的对外贸易,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如何让国家富强起来的知识,几乎为零。成立于明治七年(1874)的一桥高等商业学校(现一桥大学)就曾多次遭遇停办的危机。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上层是如何轻视商业活动的。
我当上官僚后,一再疾呼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与海外通商方面。所幸这一倡议终于引起了重视,时来运转,明治十七年、十八年时,学校教育中有了关于科学知识的科目,培养了大批人才。从那时起,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里,日本已有了与先进国家平起平坐的物质文明。
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期间也不例外。德川家统治的近300年里,形成了品德高尚、清高致远的武士阶层。当武士阶层退出历史舞台后,这种精神也随之消失,仁义道德被抛在脑后,大多数人只知道敛财致富,导致精神文明教育的衰退。
我在明治六年(1873)开始投身于商界,将全部精力放在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中去,虽是微薄之力,但总算使日本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实业家,也使国家的财富大大地增加了。然而,我没想到的是,国民的精神品格却在大大倒退,跟明治维新以前相比,已经到了近乎消失的地步,事态之严重令人担心。所以,我认为,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会严重阻碍精神文明的进步。
我相信,精神方面的进步必须跟财富的增长相辅相成,所有的人都必须保持这种定力。我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所受的教育也有限,但所幸在“寺子屋”读到了古代中国的书籍,因此获得了这种信念。
我不关心天堂和地狱那一套,但是相信,只要坚持走正道,立足于当下,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