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脑瘫的诊断
诊断脑瘫时,必须遵守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有引起脑损伤的原因,即高危因素。
第二,有脑损伤的发育神经学异常,包括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及Vojta七种姿势反射异常。
第三,有脑损伤的症状,包括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
日本前川喜平教授将诊断脑瘫的三大原则恰当地比作等边三角形,每一个原则尤如三角形的一个边,缺少哪一个边都不能构成三角形。因此诊断脑瘫时,必须按照三大原则,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一)询问病史查找原因
诊断脑瘫时,医生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注意有无引起脑损伤的原因。脑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性疾病,Vojta将引起脑瘫的原因总结出43种,称为“高危因素”。在诊断前一定要注意发现高危因素,按照家族史、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顺序仔细调查。如果患儿有明显的高危因素,对确诊脑瘫有很大的价值。同时还可以根据高危因素的种类,分析脑瘫的型别及预后。有的患儿可能只有一种高危因素,有的可有两种以上,也有的找不到高危因素,后者一定要注意与遗传或代谢性疾病相鉴别。笔者曾对佳木斯地区1027例患儿进行了病因调查,发现新生儿窒息、早产、黄疸为该地的主要致病因素。
(二)发育神经学异常
脑瘫的发育神经学异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姿势异常
(1)静止时的姿势异常:
1)仰卧位:因为脑瘫患儿发育落后,多数情况利用仰卧位姿势进行检查,所以仰卧位姿势异常对脑瘫的诊断十分重要。
仰卧位的姿势异常有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偏瘫姿势、角弓反张姿势、肌张力增强与肌张力低下等。最常见的是紧张性颈反射姿势,颜面向一侧歪斜时,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的上、下肢屈曲,这种姿势在一定时期存在是正常的,但是生后3个月仍然存在则应视为异常。
此外,患儿自发运动少,2个月之后,手紧握拳,下肢呈硬性伸直,如果是偏瘫的患儿,表现为一手张开,一手紧握拳不张开,也不使用这只手,而且其同侧下肢也很少活动。
很多患儿表现有头背屈,逐渐表现为有角弓反张的姿势,特别是有窒息及难产史的患儿,如出现角弓反张的姿势、头背屈或在饥饿啼哭时也出现头背屈,应该高度重视这一体征,仔细观察。
2)俯卧位: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异常,俯卧位时由于背部伸肌张力增高,而出现头背屈,上肢屈曲或用屈曲的上肢支持体重,头部上抬背屈,有时可达到抬头90°,看上去似乎是发育好,很结实的样子,实际上这是一种异常姿势。
3)坐位:利用坐位姿势诊断脑瘫时,患儿月龄一般都超过6个月,主要表现出特殊的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拱背(圆背)坐位或W状(跪坐)坐位姿势,同时患儿上肢内旋,下肢伸展、交叉、尖足。
(2)运动时的姿势异常:轻度脑瘫静止时姿势基本正常,但是随意运动时则出现异常姿势,因此运动时的姿势检查是诊断脑瘫的重要手段。最好的检查方法是抓积木做随意运动。
1)不随意运动:例如,想抓积木或听妈妈说话指示时,患儿立刻全身肌张力增高,上肢内旋,头背屈,张口,表现十分兴奋,这是一种不随意运动,多为手足徐动型脑瘫的特点,这种类型的脑瘫,小婴儿自发运动少,有肌张力低下的一过性时期,以后逐渐出现不随意运动。
2)特殊的抓握方法:当患儿想抓物时,可见其口立即张开,角弓反张,出现不随意运动及奇怪的面部表情,手指也出现特殊的过度伸展而后又屈曲的奇特姿势(图4-1),这是手足徐动型脑瘫典型的特征,发现这种特征,可 以诊断脑瘫。
图4-1 脑瘫患儿的抓握方法
3)张力障碍:指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例如,患儿为轻度异常时,当检查者突然改变患儿的姿势,如突然扶患儿腋下,使足底着床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有的患儿变动体位时,出现头背屈及角弓反张,这都是由于张力障碍所致。脑瘫的型别不同表现也不同。
2. 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是脑瘫的又一特征,指按照小儿反射发育的规律,应该消失的反射(原始反射)不消失,应该出现的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射等)不出现。
脑瘫患儿最多见的反射异常为: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这种反射为原始反射,出生后就出现,4~8周最明显,2个月后逐渐消失,如果2~3个月之后,仍然存在,为原始反射残存,是异常表现,提示脑瘫。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这种反射也是一种原始反射,出生后出现,最明显的时期是出生后1个月左右,以后逐渐消失。但是如果2~3个月后,使患儿在俯卧位悬垂的情况下,头背屈时上肢伸展,头前屈时上肢屈曲,就是异常。与正常儿的进食做比较,如果把食物放在脑瘫患儿嘴边,当患儿头向上看时,上肢如果伸展,这时其手则很难够到食物,不能把食物送入口中,这就是STNR残存造成的结果,与正常儿不同。
(3)拉起反射异常:当仰卧位拉起患儿成坐位时,其表现出头极度背屈,躯干成角弓反张样,尤如木棒或拱形桥,所以也称为“桥状拉起”,出现这种异常姿势为脑瘫的特征性改变,这是正常儿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的拉起姿势。
(4)降落伞反射异常:当检查者双手固定小儿腋下提起后,突然向下俯冲时,正常儿有双手向下、上肢伸展的保护性支撑动作;脑瘫患儿表现为双手紧握,上肢屈曲在胸前,无支撑动作或双上肢向后伸不支撑,似飞机的两翼一样;偏瘫患儿则出现一侧支撑,病侧无支撑动作。降落伞反射对偏瘫型脑瘫的诊断十分有用。
(5)蒙脸试验:检查者用不透光的手帕盖在小儿脸上,正常儿会迅速用手掀掉手帕,可表现出不快感;脑瘫患儿则不能掀掉手帕或表现为动作缓慢或十分困难;偏瘫患儿不能用病侧的手掀掉手帕,此反射对脑瘫的诊断很有价值。对可疑偏瘫的患儿应反复做此检查,以确定病侧。
(6)Vojta七种姿势反射异常:可按照Vojta七种检查方法,顺序检查患儿,与正常标准作对照,参考Vojta异常姿势部分判定异常。
3. 肌张力异常 脑瘫的又一主要特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脑瘫时肌张力增高,患儿有头背屈,角弓反张,拉起成棒样的异常姿势。部分小婴儿有肌张力低下的表现,如四肢发软呈蛙肢位,俯卧位悬垂时呈倒U字姿势。
肌张力的改变可通过肌张力检查法,用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检查患儿,具体检查方法可参考第二章《发育神经学知识》中肌张力部分,参考本书第87~94页,结合肌张力异常特点进行诊断与评定。判定患儿肌张力情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脑瘫患儿肌张力无论增高或减低,都可以引出腱反射,利用这一点可以与肌系统疾病进行鉴别。
(三)脑瘫的临床表现
诊断脑瘫时对小婴儿要重视发现早期症状,对婴幼儿要重视脑瘫各型的症状及体征。
1. 注意询问有无脑瘫的早期症状 可以从患儿发育的不同时期,询问不同的内容。如果患儿早期有全身发硬、头背屈、手握拳、不能抬头及肌张力改变,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2. 各型脑瘫的临床主要特点
(1)痉挛型脑瘫:主要病变在锥体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瘫类型,以肌紧张亢进、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被动活动关节时有抵抗,称为折刀征。
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足跖屈成尖足;从腋下扶起时患儿两下肢交叉,步行时成剪刀步态;立位时呈头背屈,下颌突出,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屈髋,屈膝,尖足的特征性姿势。
患儿运动明显落后于同龄儿,腱反射亢进,跟腱反射亢进,踝震挛,由于受累的部位不同,有单瘫、双瘫、偏瘫等不同类型。
(2)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临床主要特征为不随意运动。婴儿多表现为头不能竖直呈低张力状态,随着年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强,颜面、手、足等部位出现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随意动作。精神紧张时或有意识动作时不随意运动增多,如用手取物品时,不能准确地拿到物品,往往抬手过高或伸向后方或相反的方向,全身用力,躯干摇晃,张口、挤眉弄眼、颜面肌紧张等特殊的面部表情;安静时不随意运动减少;入睡后消失。
手足徐动型脑瘫由于损伤范围广,颜面肌肉、舌肌、发声器官肌肉都有不同程度受累,患儿多有发声、构音及语言障碍,有的患儿表现为张口流涎及摄食障碍,腱反射多不亢进,严重者呈非对称性姿势及侧弯。
(3)强直型脑瘫:又称强刚型,也为锥体外系损伤。此型脑瘫最大特点是肌紧张增强,被动运动时有抵抗,呈均匀的铅管状或齿轮状的状态,抵抗是双向的,即肢体伸展、屈曲都有相同的抵抗,缓慢运动时抵抗最大,腱反射不亢进,此点与痉挛型脑瘫可以鉴别。痉挛型脑瘫被动运动的抵抗是开始时抵抗大,终末时抵抗小,即所谓折刀样感觉;肢体在伸展时抵抗大,屈曲时抵抗小,呈单方向抵抗,在快速运动时显示最大的抵抗;腱反射多亢进,有踝震挛。
(4)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此型脑瘫比较少见,多为某些类型脑瘫的早期表现,以后肌张力慢慢增强,变为痉挛型脑瘫或手足徐动型脑瘫。
临床主要表现为缺乏抗重力伸展的能力,自主运动功能低下,抬头、坐位都很困难,患儿肌张力低下,常取仰卧位,四肢外展、外旋,形成蛙肢位;受刺激后肌张力又有一定程度的增高,腱反射可以引出。
(5)共济失调型脑瘫:多由小脑损伤引起,由运动感觉与平衡感觉障碍引起的不协调运动,有时有触觉和深部感觉异常,由于维持姿势和调节肌肉同时收缩的相反神经支配障碍,使肌肉缺乏同时收缩能力及抗重力肌调节能力。
患儿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有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张口流涎,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正常,平衡功能障碍,躯干摇摆多动,为了使重心落于足跟,患儿常采取足尖翘起、加宽足距以扩大支撑面积,腰向前弯,足跟着地轻重不等,呈醉汉步态,因感觉障碍辨距不良引起。
(6)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及小脑损伤引起,单纯震颤型脑瘫十分罕见,多与其他型混合存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粗大而有节律,有意识动作时可暂时被抑制,多见于上肢;有时为动作性震颤,动作时加重;有眼球震颤。
(7)混合型脑瘫:在患儿身上同时具有两种类型以上脑瘫的特点。痉挛型脑瘫与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混合型脑瘫临床上最多见。
(8)分类不明型脑瘫:临床上将不符合以上各型脑瘫特点的,称为分类不明型脑瘫,但并不多见。
(四)符合脑瘫定义三要素
诊断时必须符合脑瘫三要素,即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损伤(发育性);脑损伤后的临床症状是非进行性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后的运动障碍是非一过性的(永久性)。如果患者的情况不符合这三要素,就要仔细检查、分析,否则不能诊断为脑瘫。
(五)脑瘫部位诊断
确诊脑瘫除了对病因、病型进行诊断外,还必须对脑瘫部位进行诊断,这对判定病情、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