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宝之昆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一度全民痴迷

一切总有个过程。

据明代大学问家顾起元记载,南都万历年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在宴会、小集时还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大会则用南戏,而且“止于二腔。一为弋阳,二为海盐”。

但进入万历时,却变为“尽唱昆曲”:“今又有昆山,校海盐又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士大夫禀心房之精,糜然从好。”

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到清朝嘉庆初年,昆曲辉煌了两三百年,成为“第一声腔”剧种,佳作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堪称国剧。

明神宗万历年间,昆曲在“南都”已经相当流行。

当时南京的职业昆班多达数十个,其中“兴化部”和“华林部”最负盛名。

有记载说,有一回,从AH新安来的富商在南京邀请两个戏班同时演出《鸣凤记》,还让观众参与评比,明显有着打擂的意思。

兴化班扮演严嵩的净角马伶,发现自己的技艺远不及华林班扮严嵩的李伶,便悄然退场,离开了南京。

他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后他竟重返南京,邀请华林班再赛。

这一次,他举手投足惟妙惟肖,赢喝彩无数,大获全胜,令李伶折服。

原来,马伶离开南京后,竟然是奔赴京城某相国府(传其个性风格颇似严嵩),“求为其门卒三年”,用心揣摩学习主人的举手投足。

这件事的谜底揭开后,马伶的戏外功夫亦传为佳话。

众多精彩的剧本和演出,进一步推动了昆曲的普及,甚至到了“举国若狂”、“全民痴迷”的程度。

不仅仅是职业的戏曲演员,文人士大夫清音唱曲之风亦逐渐兴盛,就连屠夫、小贩们都能哼唱几曲。

据《雪涛谐史》中记载,当时衙门的小官员们也个个能唱念做打。

一天晚上,文官们阅文件累了,管事的便令下官唱昆曲娱乐解乏,开始还有人推辞,但一听说“不唱者打十板”,便一个个都唱得有板有眼了。

“从来唱曲,要先打板”之说就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