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儒家思想与古圣王的传说
序章
中国新出土文献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莫高窟与敦煌学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26日,在敦煌的莫高窟中,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5万余卷的文物。王圆箓本是湖北人,因饥荒于1897年流浪至莫高窟,便留在当地做了道士。
保存文物的第17窟“藏经洞”在第16窟的甬道内部(入口右侧[北侧]通路的壁中),为东西2.7米,南北2.8米,高2.5米的小窟。在此保存了从魏晋(4世纪)至宋代初期(11世纪)的5万卷文书。
关于大量文书被隐藏于此的原因,有数种说法。除了因西夏王朝入侵敦煌,敦煌的佛教徒为躲避袭击将重要的文书隐藏于小窟中的所谓“避难说”以外,还有“废弃说”、“书库改造说”等说法。真相尚是一个谜团,不过由于这些文物的发现,后来开辟出了“敦煌学”这个巨大的学问领域。
首先是英国探险家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他于1907年3月来到莫高窟,经过数度交涉,于同年5月,从王圆箓处购得数千件文书和绘画,并费时一年半进行搬运,于1909年1月到达伦敦,将文物入藏大不列颠博物馆。后来,斯坦因又于1914年再度来到敦煌,两次合计带回了15000件以上的资料。
其次是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Poul Pelliot,1878—1945)。他于1908年2月到达莫高窟,凭深厚的语学功底,在藏经洞滞留三周,阅览了所有的文书,并拍摄了照片,其后又购得了其中价值较高的近1万件文书,将这些收集品移送至巴黎,其中的写本类现收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
另外,日本的大谷探险队、俄罗斯的奥登堡探险队及美国的华尔纳探险队也带走了一些资料。大谷探险队中由大谷光瑞派遣的橘瑞超与吉川小一郎,于1912年从敦煌获取了数百件的资料。奥登堡探险队于1914年到达敦煌,获取了1万件左右的文书类资料。收藏品现在收藏于俄罗斯的科学院、艾尔米塔什美术馆。华尔纳探险队于1924年将从石窟剥取的20余件的壁画以及塑像328件带回本国。这些资料现在收藏于哈佛大学。
就这样,敦煌文书流散到了世界各地。据管理莫高窟的敦煌研究院统计,敦煌文书现在收藏于世界11个国家,计44个研究机构及博物馆等。造成文物如此流失的首要原因,当然是因为王圆箓将资料占为己有并大肆贩卖的结果,但从中国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贵重文物遭到了外国人的掠夺。
总之,正是这次偶然的发现与文物的流失,开拓了“敦煌学”。新发现的资料,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