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尧王天下》、《舜王天下》、《禹王天下》释读

以下,将对《尧王天下》、《舜王天下》、《禹王天下》三篇进行释读。【】内数字为原释文竹简号码,“”为墨钉,“=”为重文,“▌”为墨节记号。

《尧王天下》篇如下所示:

▌尧王天下备方。恒吝长明,行四……【21】访之于子曰:“从政何先?”禹答曰:“惟志。”尧……【22】则物生,犊则知成。金厚不流,玉则不戡。尧以四害之紊为未也,乃问于禹曰:“大害既制,小……【23】居时何先?”曰:“毋忘其所不能。”尧曰:“呜呼,日月间,岁聿□……【24】之于尧=(尧,尧)始用之嘉德……”【25】

该篇的内容为,已“王天下”并平定四方的尧,对太平是否能够持续下去抱有悬念,于是访问“子”(禹)进行下问。尧首先问“从政”之际何者优先。对此,禹答曰应重视“志”。之后部分文章因竹简的残缺而难以读懂,以下再次出现尧和禹的问答。尧的问题是:“居时”何为优先?禹答道:“毋忘其所不能。”

此处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尧和禹直接进行问答这一点。在以下的《禹王天下》篇中,禹也是直接仕于尧,答复尧的下问,这一点可谓是《举治王天下》的共同特征。

《舜王天下》篇如下所示:

舜王天下,三苗不宾,舜不割其道,不摈其……【26】……曰:“齐政固在媺,请……【27】……失也。怨并之众人也,非能合德于世者也。……【28】明则保国,知贤政治,教美民服▌。”【29】

此篇因竹简残缺较多,有无君臣问答,尚不甚明了。不过,可知其为舜“王天下”之际的记述。而且可知,对于不服从的“三苗”,舜采取了“不割其道”等温和的应对。并非以武力,而是以德来服三苗这一点,因在传世文献中,例如《尚书·大禹谟》与《韩非子·五蠧》中也有记述,可见作为舜的传说比较有名。

但舜讨伐三苗(有苗),有的记载为此事发生在尧的时期,有的记载说此事乃禹所为(1),在传说上稍有出入。

《禹王天下》篇如下所示:

▌禹王天下,服深恒厚……【29】五年而天下正。一曰,禹事尧,天下大水。尧乃就禹曰:“乞汝其往,疏川起谷,以渎天下。”禹疏江为三,疏河【30】为九,百川皆导,塞敷卆=(九十),夬渎三百,百纠置身,禹使民以二和,民乃尽力,百川既【31】导,天下能恒。二曰,禹奉舜重德,施于四国,诲以劳民,畿而尽力。禹奋中疾志,有欲而弗【32】违,深陟固疏,有功而弗废。三曰,禹王天下昭,大志不私……【33】弃身,生行劳民,死行不祭,前行建功,中行固同,终行不[穷]……【34】五曰,恕而不寡,不爱其……【35】

此篇中,首先说禹“王天下”,治世五年而天下正(2)。而且,以五点说明其经过。

第一,禹的治水事业。这是在尧的统治下,按照尧的指令进行的一项事业。禹仕于尧时,发生大洪水,尧便命禹赴各地疏川起谷以贯通天下。禹执行了尧的命令,民众也为禹尽全力,终于疏通所有河川,平定了天下。

第二,作为舜的臣下竭尽全力。但舜和禹的具体问答未有记载。

第三,禹已为王,天下已定。不过,因竹简残缺,其后应有的“四曰”部分未详,“五曰”也仅残留开头部分,内容不详。

此篇中需要注意的是禹的治水传说。禹仍被描写为因治水而取得功绩的人物。但是,与传世文献中禹治水的传说稍有不同。首先,该治水事业是在尧而非舜的指令下进行的。而且,尧时治理洪水的共工,以及因治水失败被舜所杀的禹的父亲鲧并未登场。尧时发生的洪水,是在尧的直接命令下由禹进行治理的。还有,与《尧王天下》篇相同,此处也是尧和禹直接问答,舜并未登场。

只是,有关此点是否就不存在竹简误排的可能性?也必须探讨因竹简排序有误,导致看上去似为尧和禹的对话的可能性,因此以下将以《尧王天下》篇为例进行确认。

访之于子曰:“从政何先?”禹答曰:“惟志。”尧……【22】

《举治王天下》第二十二简

如上,第二十二简开头为“访之于子曰:‘从政何先?’”“子”为谁暂时不详,其后接续“禹答曰:‘惟志。’尧……”,所以“子”为禹,毫无疑问应为尧和禹的问答。因为书于同一竹简,不可能存在由竹简误排引起的错读。

《禹王天下》篇中还有如下内容:

五年而天下正。一曰,禹事尧,天下大水。尧乃就禹曰:“乞汝其往,疏川起谷,以渎天下。”禹疏江为三,疏河【30】为九……

第三十简为完简,本来就无误接的问题。且在此处,为“禹事尧,天下大水。尧乃就禹曰”,很明显尧和禹为君臣关系,并直接进行问答。与《尧王天下》篇同样,这一点可以说是《举治王天下》的一个极大的特色。

此外,尚无显示《举治王天下》的成书年代及地域性的直接材料。关于年代,众所周知是参考了上博楚简的碳14测定数值,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257±65年前的测定数值,根据以1950年为定点的国际基准,则应为公元前308±65年,即公元前373年到前243年。因为下限为秦将白起占领郢都的前278年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书写年代可推定为公元前373年至前278年之间。

在地域性方面,迄今为止公开的上博楚简中既有明显具备楚地特征的本地文献,也有可能是在中原形成的文献,而本文献并没有确切的依据。由于没有明显的楚地特征,从消极的理由判断,本文献有可能是在中原形成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