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结语
本章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中公开的《颜渊问于孔子》为主,对其内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以及儒家文献的形成加以若干考察。在战国时期,虽有“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之称,但于后世却极少留有反映儒家的思想活动等具体内容的资料。因此,上博楚简中包含的儒家古佚文献,为弄清孔子以降的儒者们如何开展活动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1)以下信息,是参考《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的说明,并对照片及释文加以确认后,经笔者整理的内容。
(2)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上博(八)·颜渊问于孔子›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页,2011年7月17日)。
(3)陈伟:《‹颜渊问于孔子›内事、内教二章校读》(简帛网,2011年7月22日)。
(4)黄人二、赵思木:《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颜渊问于孔子›书后》(简帛网,2011年7月26日)。
(5)根据网络上对前引《‹上博(八)·颜渊问于孔子›校读》的评论。
(6)同上。
(7)对于如此颜渊形象的变迁,参见[日]衣笠勝美:《魏晋·南北朝時代の顔回像》(《新しい漢字漢文教育》第26号,1998年)、[日]山際明利:《宋儒の“屢空”説》(北海道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第27号,1998年)、[日]柴田篤:《“顔子没而聖学亡”の意味するもの》(《日本中国学会報》第51集,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