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大战”苏伊士
《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
作者:[美]托马斯·纳斯特
(Thomas Nast, 1840—1902)
日期:1881年9月24日
1869年11月17日,埃及地中海沿岸的塞得港人山人海。这一天,这里迎来了欧洲许多王室的成员,有法国皇后欧仁妮、普鲁士威廉亲王、荷兰的亨利王子等,他们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时刻:历时10年、全长16公里的苏伊士运河落成典礼盛大举行。77艘船只在英国王室舰艇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向南驶入苏伊士运河。
然而,修建过程却没有那么一派和谐。从法国筹划开凿苏伊士运河起,英国就设置种种障碍阻止开凿。这幅漫画发表于苏伊士运河通航的12年之后,它依然揭示了英法两国的激烈争夺。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趴在运河两岸,相对而视。漫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BLOOD RED SEA)——虽然两国没有为争夺苏伊士运河开战,但12万劳工死于开河的苦役。漫画中间写着“痛苦的湖”(BITTER LAKE),远处的“狮身人面”金字塔默默地注视着子孙后代的痛苦经历。
从18世纪末,英法两国就展开了对埃及控制权的争夺,当时埃及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地,由埃及总督统治。1854—1856年期间,原法国驻埃及领事、商人勒赛普斯利用和埃及新总督塞义德的私交,签订了组建公司开凿苏伊士运河的99年租让合同。1858年12月成立了由埃及政府和法国私人投资者组成的股份公司——苏伊士运河公司,勒赛普斯担任总经理。但未经土耳其苏丹授权,运河是不能开工的。法国人的运河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英国的坚决反对。当时英国利用对土耳其政府的控制,阻止苏丹批准计划。英国商界也从中作梗,当勒赛普斯宣布发行运河股票时,英国银行界拒绝参与。在这种情况下,1859年4月25日,勒赛普斯顶着压力,不等土耳其政府的批准,就宣布苏伊士运河在塞得港破土动工。
苏伊士运河通航将在国际交通、世界贸易、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带来极为可观的收益。运河将红海和地中海,进而将印度洋与大西洋连接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海运交通的航程。与绕好望角的航线相比,伦敦和马赛至孟买的航程分别缩短了4 840和5 940英里,节省了航行所需时间约为40%,降低了各项费用支出。
苏伊士运河工程开工之后,英国抓住一切机会依然强烈反对这个项目。在英国人看来,“苏伊士运河一旦建成,埃及将要从土耳其分离出去宣布独立。广大的防御工事将要在亚历山大及其沿岸建立起来,可以防卫任何从海上过来的袭击,如果埃及部队不在此处驻军,法国军队会轻而易举地占领此地。……这些工作可以使埃及防御英国从地中海方面的袭击,在我们强大的舰队可以防御之前,法国可以从阿尔及尔(今阿尔及利亚首都,当时为法国殖民地)及土伦派驻任何军队到达埃及。”苏伊士运河开凿通航,不仅会加强法国对埃及的影响和控制,而且还直接妨碍英国的海上利益,也意味着法国要干涉东方事务。然而,当运河工程接近尾声时,英国人也不再反对了,决定采取“先成之,再夺之”的策略,积极筹划如何购买苏伊士运河。
但运河通航后并未像投资者想象的那样产生巨额利润,埃及苏伊士运河公司在头几年内遭遇财政困境。股东们希望在运河开通后能迅速收到回报,但运河建造的费用大大超出预算,而且运河试运行的第一年,其财政收益远低于预期。埃及政府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大股东之一,埃及政府从1862年开始贷款,大部分贷款用于运河公司的发展。到伊斯梅尔任总督时期,埃及政府已是债台高筑,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1875年秋,埃及政府发现不能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被迫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给英国政府提供了收购运河的良机,英国政府以15%的年息向罗斯柴尔德家族贷款400万英镑,买下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份。1882年,英国骑兵进驻运河区域。
于是法国人辛辛苦苦设计开凿苏伊士运河,却让英国人轻轻松松享受其成果。这场英法之争以英国人完胜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