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政治学学科基本研究操守
2.5.1 公共关怀
政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从事政治学研究不仅需要经世致用的情怀,更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对独立的公共关怀,而不只是“政治关怀”。因为政治学主要关注公共领域的事务,聚焦公共权力的运用,落脚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公民权利的维护。就此而言,常规政治的最重要属性就在于公共性,由此决定了政治学学科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政治学研究的公共关怀,首先意味着应该以公共性这把尺子去寻找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因此,公共空间,与公共权力紧密相关的问题,理所当然应该纳入研究的范畴,同时这也并不是说私人性或个体性的问题不能纳入研究视野,而是指应该从公共的维度去审视私人或个体性的问题。其次意味着学者应该超越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小团体利益和小的生活空间,而从政治共同体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理性思考,负责任地研究和讨论。当然,公共关怀与国家关怀存在一定的张力。某些情况下是统一的,关怀国家也是公共关怀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国家关怀并不能完全涵盖公共关怀,公共关怀有不同的层次和领域,也有超越国家关怀的面向。
2.5.2 学术自由
所谓学术自由,从其最理想的状态看,意味着学者在进行学术探索的过程中,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运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什么结论,是否发表及如何发表,等等,都不应受到来自学术之外力量的支配。学术研究遵从学术逻辑、学者自律和学术共同体的自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学研究需要在“以学术为业”(159)的基础上关注政治、思考政治。问题在于,对政治学研究而言,学术自由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学科要更为复杂和敏感。因为政治学研究难免以某种方式涉及现实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政治运行和政策,也就难免会触碰到权力体系所能容忍的研究边界和言说边界。在此情况下,绝对的学术自由对政治学研究来说并不现实。政治学研究所能追求的学术自由,主要是保持学者和学术共同体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而不是刻意去冲击现有的权力秩序。对政治学研究而言,如下几个方面显得尤其关键:其一,政治学者应秉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思想上解放,不先入为主地设置成见或偏见。在人格上应该与政治持平视而不是仰视的立场,将政治现象和政治人物作为普通的研究对象来研究,不在心理上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政治力量而丧失研究的客观性。其二,应该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只要是真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都不应做过度的自我审查而局限了研究的范围;在具体的研究议题、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应坚持毛泽东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三,政治学研究要做到学术自由,尤其需要至少一部分政治学者能够做到不唯上(长官意志)、不唯书(前辈权威和当世权威的理论教条),唯一应该坚持的是“实事求是”。
2.5.3 学术积累
人类的知识和学术都是有清晰的谱系的,规范的学术研究也是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不断累积。因此,研究者应该全面梳理前人的贡献,并尊重前人的贡献。政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古老学科,在中外政治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的经典研究需要回顾;在当代的政治学研究中,随着学术分工的精细化,政治学研究更是以专业的方式常规累积着,任何政治学者若要展开研究,都要接续同行的研究贡献,并为政治学共同体累积自己的研究增量。对政治学者个人而言,学术积累的原则要求学者厚积薄发。政治现象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和认知政治,不仅需要研究者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洞见,更需要政治学者将已有的经典研究融会贯通,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创见。最后,学术积累更意味着为学术的长远发展计,政治学者和政治学研究机构应该重视自己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为后人研究所能起到的铺垫作用。如数据的积累、材料的积累、研究队伍的储备,等等。
2.5.4 学术平等
所谓学术平等,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学术标准是衡量和评价学者、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学者之间的身份、人格和资格都是平等的,学者和学术机构在研究资源的竞争和学术发表的机会上是平等的,在学术荣誉和学术认可的标准上也是平等的。学术平等意味着,学术界是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场域,其中虽然也会形成一些相对优秀的学者和出色的研究机构,但这并不妨碍其他的学者和机构通过努力变得同样优秀和出色。就学术共同体而言,学术平等意味着学者和学术机构都应坚持以学术标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术活动。当然,也要防止学术共同体内部产生新的权力等级和既得利益群体,避免该群体对相应的学术发展空间和学术发展资源的垄断,和对学术平等氛围的破坏。对政府和学术管理机构而言,学术平等的关键在于防止权力及行政因素过度介入具体的学术过程,人为地造成某些学者和机构的相对优势并形成马太效应,进而破坏学术活动的平等性,抑制了某些有潜力的学者和机构赖以成长的空间。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学术界自然形成的声誉等级与学术平等原则并不必然相悖。学者和学术机构因为研究水平和学术贡献的差异,在一个成熟的学术共同体中,会自然形成相应的声誉差别,这并不与学术平等相悖。判断这种声誉差别是否损害了学术平等的关键,要看相关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是否将自己的声誉优势转化为学术权力并运用此权力压制或差异化对待学术同行。
2.5.5 学术合作
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本人的思辨,因此,研究的核心过程是个体化的,往往不牵涉太多学术合作。但大部分研究,特别是政治科学的研究,直至运用社会科学化的手段研究政治思想,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从问卷的设计,数据的收集,访谈资料的整理,文献的搜集整理,学术观点的讨论,到具体的写作和修改,都会牵涉相应的学术合作。现代的学术研究已经高度工业化,特别是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实证主义的政治学研究尤其需要学术合作。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合作原则,意味着应该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效率的角度,坚持分工合作的原则。学术合作不仅包括国内外学者、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者、研究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合作应该在明确相关方面权利、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学术平等的原则展开,并按照学术贡献的大小公平地分配相应的声誉和收益。
(1) 这类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友渔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 竺乾威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美]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美] 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美] 罗伯特·E.戈定《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上,下),唐士其等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英]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
(2) 陈岳、田野:《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 [德] 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德] 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6) [美] 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31页。
(7) [德] 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 [美]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0) 在卢梭的经典论述中,他区分了“公意”与“众意”的差别:“众意和公意之间经常总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5页。
(11)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12)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3) [英] 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4) [英]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 [英] 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112页。
(16) [德]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 [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7页。
(20) [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页。
(21) [美] 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 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载《学海》2008年第2期。
(2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24) [英]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 [澳] 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 [英]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 [美] 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9)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4页。
(30)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31) [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32页。
(32) [美] 艾历克斯·英格尔斯:《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王今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3) [美]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张秀琴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4) [英] 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5) [英] 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246页。
(36) [法] 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 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8页。
(37) [美]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页。
(38)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5—106页。
(39) 储建国:《调和与制衡: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 [英]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41) 肖滨、郭忠华、郭台辉:《现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2) [美]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2页。
(43) 如哈贝马斯就有一个著名论断:“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德]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189页。
(44) 刘伟:《普通人话语中的政治——转型中国的农民政治心理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9—30页。
(45)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271页。
(46) [美]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4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48) 陈广胜:《走向善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49) 这类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友渔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 竺乾威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美]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美] 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美] 罗伯特·E·戈定《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上,下),唐士其等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英]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挪威] 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任晓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
(50) 陈岳、田野:《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1)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4页。
(52) [英] 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卷一),王震、马百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
(53)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61页。
(54)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61页。
(55) [美]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56) [英]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7) [英] 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8) [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9) [美]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 [美] 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1) 如查特杰在研究印度社会时就发现,在城市的公民社会之外,印度存在一个被他称为“政治社会”的空间,这一空间中人们的行动逻辑有别于公民社会的行动逻辑。参见[印度] 帕萨·查特杰《被治理者的政治:思索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田立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 李强:《自由主义》,吉林出版社2007年版。
(63) [美] 塞缪尔·亨廷顿:《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王敏译,载《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1期。
(64) [英]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5页。
(65) [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168页。
(66) [英]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3页。
(67)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68) [英]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 [英] 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0) [美]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1) [美] 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刘惠荣、谭君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2) [美] 阿伦·利普哈特:《多元社会中的民主:一项比较研究》,刘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美] 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 [美] 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5) 参见[加] 弗兰克·坎宁安《民主理论导论》,谈火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76) Francis Fukuyama.“Oh for a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and not a Vetocracy.” Financial Times. 2011-11-22.
(77) [美] 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的欧洲》,孙龙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8) J.C.Davies.“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7, 1962.
(79)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28页。
(80) 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81) [英]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82) 蒂利:《西欧民族国家之形成》,第70页,第80页。转引自[美]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83) [美] 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84) [美] 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85)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7页。
(86)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页。
(87) 徐湘林:《“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载《人民论坛》2014年4月上期。
(88) [英]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第3版), 韩旭、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9) [美] 詹姆斯·M·布坎南、[美] 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 对此,西方学界已有相关的反思,如[美] 布赖恩·卡普兰《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刘艳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1) OSTROM, E. 1998.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2(1): 1-22.
(92) [美] 罗伯特·E·戈定:《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上),唐士其等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页。
(93) [美]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陈郁等译,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4) [美]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95) 关于自然法理论,参见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6) [美] 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97) [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98) 王建勋:《驯化利维坦——有限政府的一般理论》,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
(99) [美]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100)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2页。
(101) [英] 约翰·埃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94页。
(102) [德] 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103) [德] 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104) [德] 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105) [德] 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106) [德] 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页。
(107) Duverger,Maurice.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London: Methuen Press,1969.
(108) [美] 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9) [美] 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110) [挪威] 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任晓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111) 张友渔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112) 王浦劬:《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政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浦劬:《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回顾与规划(2006—2015)》,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3) [美] 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14) 王浦劬:《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回顾与规划(2006—2015)》,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5) [美]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16)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17) 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414页。
(118) 赵宝煦:《21世纪高校教材译丛·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总序”,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19) 孙宏云:《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展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7)》,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0) 王向民:《学科与学术:中国20世纪30年代政治学的建立》,载《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21) 陈刚:《民国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2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181页。
(123) 中国政治学会:《政治学研究通讯》试刊第3期,1981年5月25日。
(124) 王邦佐、潘世伟:《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125)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26) 王浦劬:《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政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127) 网址:http://gov.harvard.edu/freshmen-and-sophomores。
(128) 网址:http://gov.harvard.edu/juniors。
(129) 网址:http://gov.harvard.edu/seniors。
(130) 网址:http://gov.harvard.edu/requirements-students-admitted-fall-2010-and-later。
(131) 网址:https://courses.my.harvard.edu/psp/courses/。
(132) 网址:http://politicalscience.yale.edu/academics/graduate-program/program-requirements。
(133) 网址:http://politicalscience.yale.edu/sites/default/files/2016—2017_course_information_2016-07-29.pdf。
(134)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fields/american/。
(135)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fields/comparative/。
(136)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fields/international/。
(137)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fields/political-theory/。
(138)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fields/formal/。
(139)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fields/public-law/。
(140)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fields/other/。
(141)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undergraduate/courses/。
(142) 网址:https://www.princeton.edu/politics/about/file-repository/public/Fall-16-Course-Schedule-Visualization.pdf。
(143) 网址:http://polisci.columbia.edu/academic-programs/graduate-programs。
(144) 网址:http://polisci.columbia.edu/courses/undergraduate-courses。
(145) 网址:http://government.arts.cornell.edu/。
(146) 网址:http://government.arts.cornell.edu/graduate/program/。
(147) 网址:http://government.arts.cornell.edu/undergraduate/program/。
(148) 网址:http://government.arts.cornell.edu/graduate/program/及http://government.arts.cornell.edu/courses/2016/fall/。
(149) 其官方网址为:http://www.ipsa.org/。
(150) 其官方网址为:http://www.apsanet.org/。
(151) 其官方网址为:http://www.mpsanet.org/。
(152) 其官方网址为:http://spsa.net/。
(153) LGBT指性少数群体,即lesbian, gay,bisexual,transgender。
(154) 百度百科:《中国政治学会》,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37179.htm。
(155) 由于CSSCI来源期刊的目录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建议读者在投稿时参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官网发布的最新目录。本书在向出版社提交定稿后,CSSCI来源期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也已公示,该目录就略有调整,请读者以最新目录为准。
(156) 该排行榜在2015年有所浮动,但其涵盖的政治学类刊物还是比较稳定的。
(157)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期刊简介”,网址:http://www.zzxyjzz.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
(15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简介,网址:http://www.iwep.org.cn/cbw/cbw_xsqk/xsqk_sjjjyzz/xsqk_sjjjyzz_jj/。
(159) [德]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