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物、符号、物-符号

如此定义之后,我们可以说,在数量极其庞大的符号中,非物质的符号可能比较少,大多数的符号的确有“物源”(物质性源头),不妨说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具体物或具体行为。本章关于“物-符号”的讨论,如果要处处说明符号载体可能的“非物质性”,就无法进行。因此,只能请读者记住上一节对符号“物质性”的保留意见。

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种实用物,或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带上符号意义;反过来,每一种供使用的物,也可以变成符号载体。这样就出现表意-使用性复合的“符号-使用体”(sign-function)。这个复合词各家用法不一样:巴尔特在1964年作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用sign-function指兼有物的使用性的符号(8);而艾柯用此词组表示“符号功能”(9),本书用法接近巴尔特。

可以说,任何物都是一个“物-符号”双联体。它可以向纯然之物一端靠拢,完全成为物,不表达意义;它也可以向纯然符号载体一端靠拢,纯为表达意义。这两个极端只在特殊情况下存在。任何物-符号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移动,因此,绝大部分物都是偏移程度不一的表意-使用体,其使用部分与表达意义部分的“成分分配”,取决于在特定解释语境中,接收者如何解释这个载体所携带的意义。

从这个基本理解出发,可以看出,符号根据其“物源”,可以有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事物(例如岩石、雷电),它们原本不是为了“携带意义”而出现的,它们“落到”人的意识中,被意识符号化,才携带意义。如雷电传达了天帝之怒,岩石成了矿脉的标记。

第二种是人工制造的器物(例如石斧、碗筷、食品),原本也不是用来携带意义的,而是使用物。这些事物,当它们“被认为携带意义时”,都可能成为符号。如石斧在博物馆成为文明的印记,食品在超市橱窗里引发我们的食欲。

第三种是人工制造的“纯符号”,完全为了表达意义而制造出来的事物,例如语言、艺术、表情、姿势、图案、烟火、货币、游行、徽章、旗子、棋子、游戏、体育等等,它们不需要接收者加以“符号化”才成为符号,因为它们是作为意义载体被制造出来的。它们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即艺术的。

实用意义符号与艺术意义符号,两者的区别不在符号本身,而在于接收者如何解释。诗可以“兴观群怨”或“多识鸟兽鱼虫之名”,歌曲可以唤起群众,电影大片能赚到上亿元票房等,这是艺术符号的实用性表意用途,与艺术作为艺术被接收,是完全不同的事。

因此,可以把符号按物源与意义种类,大致分成这样几类,见下表:

表上列为六行:1-1,2-1都是纯然物,不是符号;2-2“纯符号”大致分为2-2-1实用意义符号,以及2-2-2艺术意义符号,因此,符号只有上面打了黑体的三类。艾柯曾建议把符号分成三大类:天然事件、人为符号、诗意符号。(10)诗意符号即艺术符号,上面的表格,表面上类似艾柯对符号的分类,实际不然。艾柯分类的是符号,而本书说的“物-符号”功能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千变万化,所以上表中不厌其烦地说“原先”是作为什么而产生的。与其说有三种符号,不如说世界上所有的“物-符号”在不同语境中,分别表现出功能的混合方式。

这听起来很复杂,实际上是人类世界中每一件东西的存在方式。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我往建筑工地运来卵石,准备打混凝土地基,这是用卵石的自然物的使用性(1-1);我在水洗石子时,发现其中有一颗花纹漂亮的雨花石,我就捡起来送给一个南京朋友作礼物,巩固友谊,这是用符号的实用意义(1-2)。我那位朋友见到后如获至宝,用锦缎盒子衬裱起来,变成人工制造的纯符号(2-1)。他供在墙上,怀念他的南京童年岁月(2-2-1)。来访者不知,只看到石子之美,这是用的符号的艺术意义(2-2-2)。一颗似乎只具有自然使用性(加固混凝土)的石子,在不同的接收方式中,可以在五种功能中很自然地转换。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些关系,上面的列表,可以画成如下图表:

这张图表看起来不复杂,它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与“物-符号”分成五类。物构成了世界的全域:物分成自然物(1-1)与人工制造物(2-1),这两者都是物,因此都有使用性,所有的符号都是物,也都能降解为物,即回归使用性;经过符号化,无论是自然物(1-2)或人工物(2-2-1)都可以带上意义,变成实用意义符号;但是只有人造制造物才能带上非实用意义(2-2-2)变成艺术符号。自然物(例如石子)先要人工化(例如装盒示人)变成人工制品,才能成为艺术意义符号。本书第十四章会仔细讲解艺术符号的“人工化”原则。

从此表可以看到,“物使用性”,不是符号的“实用意义”。“物使用性”指的是物作为工具武器来使用,也可以有实用的符号意义。例如一辆汽车,有物的功用,能载人代步;也有标识社会身份的意义。连小县城里的新娘,都对实用意义非常敏感,知道新郎派来接她的车如果不是宝马,就应当哭闹着拒绝上车,不然一辈子在娘家亲友小姐妹中抬不起头来。

再者,符号的意义可以很实用。一般人,甚至知识分子,都经常说“这只有符号意义”,意思是“这只是纸上谈兵”,“无实用意义”。他们恐怕是误用了“符号”二字。首先,这个世界上任何意义都要用符号才能表达,因此没有“非符号意义”这件事;其次,符号意义很可能是非常“实用性”的:可度量,可卖高价,可判罪定生死,可以决定是否打一场战争。

总结一句:每一件“物-符号”在具体场合的功能变换,是使用性与各种符号意义的比例分配变化造成的。物(自然事物、人造使用物)可能带上意义而变成符号,使用性与意义性共存于一事物之中。后一种(人造纯符号)原来就是作为符号生产出来的,却也有可能失去意义,“物化”成为使用物。在人化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意义可变的“物-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