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者相异点
(一)北京政府时期国家分裂之局尤有过之,中央政府所能号令之地方省份,以同派系或结盟之其他派系省份为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有数次的分裂与内战,大体维持一个相对稳固的中央政府,此一较为成熟的中央政府角色,有助于后来抗日战争的进行。
(二)北京政府时期在地方制度创立的贡献应予肯定。北京政府时期在地方制度上已历经冗长的政策与制度讨论、辩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很多地方行政制度框架在此一时期即已萌芽或形成,因此学者认为,北京政府时期对于日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既是过渡时期,又是关键时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127)
(三)南京政府时期随着国家逐渐达到形式上统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有增强之势。
(四)南京政府时期以党领政,为北京政府时期所无。
由今日看来,20世纪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前夕的诸多军政纷扰,究其实都与“训政”这一概念有关。主政者因面对内外挑战,又需肩负主导国家建设之重责大任,因此不得不有许多优先次要或轻重缓急的考虑;但批评者凭借着孙中山的设计与规划,成为攻击主政者的利器。盖南京政府时期为国家多事之秋,以党领政的“训政”举措,容或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
民国史上省制问题数度起落,致力于中央权威建立者始终视强势地方为潜在敌人,殚精竭虑加以夺权弱化。“强中央”对“弱地方”的结果是,原本孙中山设计的地方自治无法真正落实,地方民力无法伸展,造成政治力高于社会力,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型塑,影响十分深远。
(1)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3页。
(2)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3—194页。
(3) 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第11页。
(4) 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1838—1911)》,《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64—167页。
(5) 李细珠:《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2003年2月,第123页。
(6) 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第17页。
(7) 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
(8)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91页。
(9) 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1838—1911)》,《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6页。
(10) 康有为撰,姜义华等编校:《康有为全集》第2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7—98、176—177页。
(11) 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6页。
(1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90—2192页。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62—563页。
(14)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5页。
(15) 张继才:《论宋教仁的国家结构观和地方制度观》,《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第40页。
(16) 李国忠:《民国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述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34页。
(17)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政协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8—29页。
(18) 泣麟:《共和政体之先声》,《民立报》(1911年10月24日)。
(19) 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第38页。
(20) 李国忠:《民国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述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35页。
(21) 王续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62页。
(22)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革命文献》第3辑,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8年影印本,第57页。
(23) 张继才:《论宋教仁的国家结构观和地方制度观》,《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第41页。
(24) 傅荣校:《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8页。
(25) 王大安:《近代省制与联省自治运动》,《新政治学》2010年第2期(总第8期),第80页。
(26) 黄远庸:《黄远生遗著》卷1,台北,华文书局,据1938年铅印本影印,第276页。
(27) 黄远庸:《黄远生遗著》卷1,台北,华文书局,据1938年铅印本影印,第277—279页。
(28) 张学继:《民国时期的缩省运动》,《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10号,第45、49页。
(29)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第21页。
(30) 朱秀蓉:《试论北洋政府时期的联省自治思想》,《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第17卷第4期(总第75期),2004年,第72页。
(31)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0—194页。
(32)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六章。
(33)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0—194、219页。
(34) 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第202页。
(35)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36)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36页。
(37)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6页。
(38) 李国忠:《民初国会制宪中中央与地方关系论争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2003年1月,第126—127页。
(39) 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40)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第21页。
(41)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1页。
(42)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第23页。
(43) 张其昀:《改革省区之基本原理》,张其昀先生文集编辑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辑:《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1册,政论类(一),台北出版,1989年,第5651页。
(44) 张其昀:《改革省区之基本原理》,《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1册,政论类(一),台北出版,1989年,第5666页。
(45) 张其昀:《改革省区之基本原理》,《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1册,政论类(一),台北出版,1989年,第5650页。
(46) 张其昀:《省区问题》,《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1册,政论类(一),台北出版,1989年,第5680页。
(47) 张文范主编:《中国省制》,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第641页。
(48) 张其昀:《省区评议》,《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4册,政论类(四),台北出版,1989年,第7054页。
(49) 《政府公报》(1912年5月16日),第16号,第1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辑,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59页。
(50) 周生春、孔祥来:《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5期,2007年9月,第40—41页。
(51) 《政府公报》(1913年1月9日),第243号,第9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8年,第149页。
(52) 《政府公报》(1913年4月3日),第326号,第12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辑,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59、第65—68页。
(53) 王大安:《近代省制与联省自治运动》,《新政治学》2010年第2期(总第8期),第84页。
(54) 郭殊:《省宪运动与“联省自治”——中国近代联邦主义的萌芽、省思与启示》,《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第125—126页。
(55)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台北出版,1984年,第389页。
(5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37—341页。
(57) 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傅林祥、郑宝恒:《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58) 张在普编著:《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第243页。
(59)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第23页。
(60) 张学继:《民国时期的缩省运动》,《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10号,第51—52页。
(61)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第23页。
(62) 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周振鹤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102页;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54页。
(63) 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周振鹤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102页。北京政府时期,设治局名称正式出现,成为与县并列,但地位略低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称设治员。
(64) 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周振鹤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5—86页。
(65) 重庆市北碚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重庆市北碚区志》,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第81—82页;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周振鹤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66) 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周振鹤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67)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68)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92—93页。
(69)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19—120页。
(70) 沈怀玉:《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创设、演变与功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6月,第431—435页;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周振鹤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1—115页;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83—92页;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71)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39—340页。
(72) 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5—427页。
(73) 参见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六章。
(74)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1页。
(75) 李国忠:《民初国会制宪中中央与地方关系论争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2003年,第122页。
(76) 《政府公报》(1912年6月27日),第58号,第2册,第516页。
(77) 《政府公报》(1914年7月11日),第783号,第34册,第13页。
(78) 《政府公报》(1912年7月19日),第80号,第3册,第381页。
(79) 胡春惠:《民初袁世凯在财政上的集权措施》,《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0编《民初政治》(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页。
(80) 凤冈及门弟子编:《民国梁燕孙先生士诒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38页。
(81) 凤冈及门弟子编:《民国梁燕孙先生士诒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50页。
(82) 章启辉、付志宇:《北京政府时期税收政策的演变及借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9年,第105页。
(83) 章启辉、付志宇:《北京政府时期税收政策的演变及借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9年,第105—106页。
(84) 章启辉、付志宇:《北京政府时期税收政策的演变及借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9年,第107页。
(85) 阮湘等编,《中国年鉴》(第一回)(上),台北,天一出版社,1973年影印初版,第146—147页。
(86) 章启辉、付志宇:《北京政府时期税收政策的演变及借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9年,第108页。
(87) 胡春惠:《民初反袁运动与地方主义之消长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0编《民初政治》(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页。
(88)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第1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页。
(89) 章启辉、付志宇:《北京政府时期税收政策的演变及借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09年,第108页。
(90)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下),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2年,第1357页。
(9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5页。
(9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0页。
(93) 吴强:《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论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0卷第6期,第49页。
(94) 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下),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2年,第1359页。
(95) 郑大华:《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53页。
(96) 武干:《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总第86期),第118页。
(97) 武干:《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总第86期),第119页;周家华:《试论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以县制为例》,《铜仁学院学报》第11卷第5期,2009年,第73页。
(98) 李树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县行政制度与权力研究(1927年—1937年)》,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5—37页。
(99) 张锐:《地方政制改善的途径》,《大公报》(1935年2月8日)第3版。
(100) 国民政府主计处岁计局编:《岁计年鉴》(一)(民国20—22年),大陆书局代印,1934年,第45—67页。
(101) 张其昀:《均权制度的推行》,《张其昀先生文集》第14册,政论类(四),台北出版,1989年,第7093页。
(102) 庄树华:《民国以来田赋附加税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第23页。
(103) 李树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县行政制度与权力研究(1927年—1937年)》,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3页。
(104) 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1838—1911)》,《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3页。
(1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北京,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60页。
(106) 黄雪垠、符建周:《民国时期省制改革过程及动因研究》,《学术探索》2012年8月,第82页。
(107) 《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第1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第263页。转引自黄雪垠、符建周:《民国时期省制改革过程及动因研究》,《学术探索》2012年8月,第83页。
(108) 李树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县行政制度与权力研究(1927年—1937年)》,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4页。
(109)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出版,1984年,第1024页。
(110) 曹成建:《试析国民政府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管教养卫》,《历史教学》2008年第20期(总第561期),第17页。
(111) 曹成建:《试析国民政府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管教养卫》,《历史教学》2008年第20期(总第561期),第18页。
(112) 武干:《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总第86期),第121页。
(113) 杨靖:《民国时期湖北县级政权研究(1927—1937)》,武汉大学中国历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前言,第2页。
(114) 曹成建:《试析国民政府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管教养卫》,《历史教学》2008年第20期(总第561期),第21页。
(115) 黄雪垠、符建周:《民国时期省制改革过程及动因研究》,《学术探索》2012年8月,第83页。
(116) 格桑泽仁:《边人刍言》(1946年铅印本),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号“历史数据”5—102/4。转引自黄雪垠、符建周:《民国时期省制改革过程及动因研究》,《学术探索》2012年8月,第83页。
(117) 王续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63页。
(11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119)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48页。
(120) 王奇生:《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民国档案》2006年1月,第68页。
(121) 杨靖:《民国时期湖北县级政权研究(1927—1937)》,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2页。
(122) 鄂档号:LS1-3-2237,转引自杨靖:《民国时期湖北县级政权研究(1927—1937)》,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6页。
(123) 杨靖:《民国时期湖北县级政权研究(1927—1937)》,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9页。
(124) 杨靖:《民国时期湖北县级政权研究(1927—1937)》,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0—71页。
(125) 王奇生:《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民国档案》2006年1月,第66页。
(126) 武干:《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总第86期),第122—123页。
(127) 杨卫东:《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