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汉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远走他乡

来到晋阳

刘恒的车乘一路前行,很快就穿过赵国,代国遥遥在望了。这个时候,拉车的黑马突然昂首嘶鸣,它也许在大声宣布:到我的属国了。

刘恒站在车上,放眼四望自己的国土,千里田野,物少人稀,路边树高草深,房舍茅屋稀稀落落夹杂其间。他不由得想起人烟稠密、宫殿林立、物产丰富的都城长安,两地真是天壤之别啊!刘恒的情绪有些低沉,在这片陌生的国土上,自己将怎么样去生活,又将怎么样统治臣民,让国家富强起来呢?刘恒记起先帝在世的时候,荣归故里,曾经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起云飞,天下大乱,先帝平定天下,威加海内,终于创建了大汉江山,但是,守卫国家的猛士又在哪里呢?谁能来巩固江山,把大汉朝发展壮大呢?此时的刘恒,对《大风歌》、对先帝的忧虑突然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代国的都城设在晋阳。从战国时起,北方地区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农牧分界线自然形成。《史记》上称:“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这条分界线以北,生活着游牧民族,当时统称他们为匈奴,属于草原部落文化地带;分界线的南边,就是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民族居住地,属于农业文化地带。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中国北方地区长时间的民族冲突和不断融合。这些民族冲突和融合,不断地左右界线南北两个民族的兴衰,如果中原王朝强盛,农业区域便向北扩展,靠近中原的一部分游牧民族,就会受先进的中原文化影响,学习耕种,融入华夏族的大家庭中。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冲突,减少战争,也有意识地将部分游牧民族迁入汉族农业区。如果中原王朝衰弱,北方游牧民族便会趁机入侵,抢掠财物、人口,把自己的领土向南扩展。

晋阳城就处在这条重要分界线的中段,是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各民族文化在此相互碰撞,成了民族冲突和融合的一个中心。

秦末汉初,国内战火纷飞,无暇顾及北方边境的安全。这个时候,北方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先后平定了东胡和西方的大月氏国,又南下,收复楼烦、白羊,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开始学习中原文化,定管制,并且逐渐完善。

据史书记载,汉朝初年,匈奴的官职主要有:单于、左右贤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从左右贤王以下至大当户,很多时候都可以统领万骑。当时的匈奴已经设立二十四位区域长官,立号“万骑”。

匈奴看到中原王朝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早就有了垂涎之意,在汉王朝刚刚建立的前几年,几次发动南侵战争,前面也提到过,高祖刘邦率军亲征,被困白登山,差一点全军覆没。

高祖刘邦深切体会到北方边疆存在的危险,苦于当时国力疲弱,不愿与它持久作战,一方面,在平定陈豨叛乱之后,将赵国山北(包括雁北和太原郡)划归在一起,建立代国,设晋阳为代国的都城,并且封儿子刘恒为代王,从此一个刘姓诸侯王国又建立了。另一方面,他接受郎中令刘敬的建议,开始与匈奴的和亲策略。通过一连串措施,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暂时稳定下来。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刘恒和他的母亲终于到达了都城晋阳,此时的晋阳,几经战火的洗礼,早就没有了初建时的繁华与壮丽,摆在刘恒母子面前的,是一座处处凋零、毫无生机可言的城郭。

一箱珍贵的行李

高祖刘邦在设立代国以后,就派将相傅宽、宋昌、张武等人在代地戍卫边境,他们听说代王来到,都早早地迎出城池,欢迎代王刘恒。

晋阳城内外,秋风萧瑟,尘沙乱舞,代王刘恒被众人簇拥着走进晋阳城的王府内。这座王府,在汉建立以后,已经有几位王侯在这里生活过,一是韩王信,他戍守边关的时候,这里还叫作韩国,后来,他勾结匈奴,反叛朝廷,引起了汉统一后第一次大规模对匈奴用兵。平叛后,高祖刘邦命令自己的二哥刘仲,镇守代地,封他为代王,没有想到,他的这位二哥,从小喜欢耕种过安稳日子,看到这里地贫人稀,还要时时防备北方匈奴人的入侵,来到代地没有多久,就再也无法住下去,吓得乘快车,匆匆忙忙跑回洛阳。高祖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曾经跟自己的父亲开玩笑,他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父亲大人您总是说我二哥能干,田里的活干得好,比我有出息,一定会比我置办的家业大,现在您老人家再看看,我和二哥谁的家业大啊?)那个时候,未央宫刚建成,刘邦的家人搬进去居住。刘仲不是从政的料,没有这个兴趣和能力,只有回到富庶的洛阳,安享晚年。他的父亲太上皇,始终疼爱二儿子刘仲,又请求高祖刘邦册立刘仲的儿子刘濞做吴王。刘恒做了皇帝后,和这位吴王刘濞还产生过摩擦,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刘恒陪同母亲来到安息的寝室,虽然没有长安城未央宫的华丽气派,看上去还算干净明亮,刘恒扶着母亲坐下来,说道:“母亲,您跟着儿子受苦了。”

薄姬看着儿子,笑道:“我们母子能够生活在一起,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刘恒说:“母亲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的,要是没有母亲陪同,儿子真不知道怎么办好。”

薄姬说:“你现在是一国之王,说话、做事都不要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了。”

刘恒点点头,认真地说:“多谢母亲教导,儿臣一定会努力的。”

这个时候,一名侍女匆匆赶过来,她着急地说:“大王,您的一箱行李不见了。”

“行李不见了?”薄姬看看儿子,“我们带什么贵重的东西了吗?”

刘恒回答说:“母亲,儿臣除了书籍,没带什么贵重行李啊!”

一箱子的书跑哪里去了呢?

刘恒喜欢读书,出发前,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备足这一箱子的书,现在不见了,自然非常着急。他立即询问随从人员,结果他们说一到晋阳,所有的行李、用具就都交给晋阳城的官员处理了,他们没有留意那一箱子书籍。

薄昭立即叫来晋阳城官吏,严加审问,官吏支吾半日,说:“我看那沉甸甸的一大箱子,也没有人仔细看护,想着不是什么珠宝,以为是些杂物,就把它放到仓库里去了。”那个时候,读书的人比较少,一名普通侍卫官哪里见过这么多的书,再说前几任王侯来的时候,也没见他们带过一本书啊!

薄昭生气地说:“你知道什么?大王最喜欢读书,他随身携带的书籍比什么珠宝都珍贵,你把它随便乱放,应该受到处罚。”于是,薄昭下令严加处罚。

侍奉在母亲身边的刘恒,听说书已经找到了,很高兴,赶紧跑出来查看,正巧舅父薄昭要惩责侍卫官吏。他问清事情的前后经过,说道:“不知者不为过,圣人都这么说,我们怎么能随便处罚不知情的人呢?”

刘恒不但没有处罚放错书的侍卫官,还让他专门负责保管自己的书籍。此事传出之后,晋阳城的大小官吏也开始主动了解书籍,以喜欢读书、能够读到书作为一种荣耀。

迎接刘恒的大小官员和城中百姓,也许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个小小国王,在代地一住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经过这个孩子国王的治理,晋阳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城市,代国也逐渐强盛起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代地:“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千八十八,县二十一。”被称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晋阳的商业、农业也得到充分发展,手工业达到先进的水平,据史书记载,当时生产出来的钢镜、铜镜等雪白明亮,耀人眼目。从晋阳城初建,到汉朝初年,晋阳在历史上第一次达到如此繁荣兴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