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黄白旗之争
鳌拜趁索尼病重之际,大肆扩张自己的权势,打算将皇宫重地牢牢控制在他的手里,不断安排心腹之人进宫做侍卫、当太监,甚至更换了皇帝的老师。他的这些举动引起一个人强烈不满,他就是位列辅臣次位的苏克萨哈。
前番,为了更换太师一事,苏克萨哈气愤离去,鳌拜胁迫遏必隆一起求见太皇太后,竟然真的达成了目的。为此,苏克萨哈颇为忧心,鳌拜的势力一天天增大,如今皇帝年幼,太皇太后老了,一味听从他的建议,时间久了,一旦索尼病故,剩下两人还不都得听他的?自己这个第二辅臣就甘心落于他的后面吗?
而他们之间的恩怨,还可以追溯到他们各自的出身。原来,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而索尼、鳌拜、遏必隆分别是正黄旗和镶黄旗人,满洲共有八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地位最高,称为上三旗。
黄白旗之间存在着较深的矛盾,这还要回溯到皇太极的时候。原来,清朝开国之前,努尔哈赤为了争夺江山,就曾经编练了黄、白、蓝、红四旗部队,后来,他的儿子皇太极,又进行了扩编,组成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八旗武装。皇太极自幼管理黄旗,他当了皇帝后,黄旗的地位提高,而且从他开始,只有皇帝才能管理黄旗,黄旗成为地位最高的旗。后来,皇太极去世了,由于他暴死身亡,没有来得及遗诏嗣位,为了争夺皇位,皇族内部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皇太极有九个儿子,其中长子豪格已经三十多岁了,多年随父征战,立下了不少功绩,照说由他继位非常合适。可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足智多谋、英名贤达,素有美名,手下结合了一批能干的将士,也结合了不少善于谋划的人才。他也是三十来岁,领兵打仗,攻城夺寨,屡屡取胜,无人可比。为此,他手下的人认为皇位应该由多尔衮继承。多尔衮管理正白旗,而豪格管理黄旗,因此,皇位之争转变成黄白旗之间的斗争。
八旗服装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当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史书记载,诸位王爷会聚于宫门,共同商议立国君大事。代善是皇太极的长兄,年龄最长,他首先提议说:“豪格是皇上的长子,应该继承大统。”多铎和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同母兄弟,他们立刻说:“睿亲王跟随先帝(指努尔哈赤)多年,当初,先帝也有立睿亲王的打算,无奈他年龄还小。现在,睿亲王统帅三军,功绩卓著,应该立他为君。”
就在诸王争执的时候,黄旗中一些将领听说了皇位之争,他们在索尼等人的带领下,怒气冲冲进入了大殿之内,一个个拔刀举剑,立誓说:“我们吃的是皇上的俸禄,穿的是皇上赏赐的衣服,皇上对于我们的恩德如同日月一样,如果不立皇上的儿子为嗣君,我们宁可跟随皇上共赴九泉!”
此时,正白旗将领们也做了安排,准备随时进宫保护多尔衮登基,眼看一场厮杀就要展开了。
面对如此杀气腾腾的阵势,代善吓得赶紧说:“我是皇上的兄长,年岁大了,不能参与朝政,这种重要决议更无法决断。”说完,离席而去。
随后,武英郡王阿济格也起身而去。七王离去了二王,只剩下五个王爷了。见此,多铎和阿济格默默无语,多尔衮和豪格更是无话可说。
最后,济尔哈朗出面调停,终于达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推举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继位,他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多尔衮权衡利弊,认为福临继位比豪格继位对自己有利,也就同意了这个条件。豪格呢?知道多尔衮不肯轻易让自己继位,也就赞同由自己的弟弟福临继位,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大统,成为清朝第三位皇帝。
多尔衮以皇帝年幼为名,提议由他和济尔哈朗辅政。后来,多尔衮打击济尔哈朗,剥夺了他的辅臣之位,进而独霸朝纲。他开始着手处理旗务,首先提高了正白旗的地位,本来上旗只有两黄旗,现在他把正白旗也划入上旗之列,进而有了上三旗的说法。接着,他开始不遗余力打击反对他继位的两黄旗,削弱他们的官职,剥夺他们的土地。当时,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过他,有的降职,有的罢官。两黄旗明显处于劣势,不如正白旗威风。
可是,多尔衮英年早逝,顺治亲政,朝局随之一变,黄旗抬头,白旗又失势了。苏克萨哈就是借机举报揭露多尔衮,才得到顺治赏识和重用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索尼等四人成了辅政大臣,他和遏必隆、鳌拜同属黄旗,遭遇过白旗的打击报复,当然不会忘记那些艰难岁月,面对同为辅臣的苏克萨哈,一种瞧不起的心情潜藏心底。他们辅政后,一开始还能遵循誓约,同心同力处理国务,渐渐的,这些矛盾都暴露出来,苏克萨哈遭到他们三人的排挤和轻视,心里非常不服气,甚至有了取代索尼的想法。
联想前前后后,苏克萨哈不想坐以待毙,他要主动出击,于是蓄意扩张势力,增加自己的门人说客,大力推举朝廷重臣。当时,通过他晋升的巡抚、总督就有很多人,其中直隶巡抚王登联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由黄白旗之争,演变成如今的辅臣之间的斗争,朝廷局势一下子变得微妙复杂,年幼的玄烨和他的皇祖母能否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