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率祖制,复旧章

顺治归天,遗诏四臣辅政。四臣都是满族贵族,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顺治在位时,认为采用汉族的制度,汲取汉族的文化才能使清朝长治久安,所以他崇文兴教,倾心汉化,重用汉人,可是这些措施妨碍了满族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排斥,于是,满汉矛盾加深。顺治拟定遗诏时,曾经无奈地说:“祖制汉臣不能辅政,只好委托他们四人了。”

四臣都是跟随顺治入关的功臣,各有优缺点,顺治也是考虑再三,才决定他们共同辅政的,他评价四人:“索尼资历威望深厚,德才兼备,只是年岁大了;苏克萨哈才能出众,忠心可嘉,有勇有谋,只是资历不够深;遏必隆聪明机智,做事委婉,只是不够刚毅,太柔顺了;鳌拜文武双全,果断刚猛,只是有些暴躁。”看来,顺治对于四人非常了解,也希望他们能够截长补短,相辅相成,辅佐好幼主,治理好天下。

现在,顺治已经走了,玄烨顺利即位,四辅臣顺理成章开始了辅政生涯。诚如顺治所说,四人在处理政务时很快显露出各自的特点,将入关不足二十年的清廷又推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关头。

玄烨继位时,四辅臣立下重誓,表示一定效忠朝廷和皇上,绝不怀有二心。他们辅政之初,确实遵循这一誓约,尽心尽力,各尽其责,并且很快就开始实施他们的第一个目标,这就是反对汉化,排斥汉臣。

下面先详细介绍一下四位辅臣。

索尼,正黄旗人,四朝元老,从清朝第一位皇帝努尔哈赤时,他就随从父亲、兄长为国效力,在清朝入关之前,更是跟随顺治的父亲——清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出生入死,处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曾经只身入科尔沁部,收服了一支强大的蒙古部落,受到皇太极夸赞,地位也迅速提高。索尼虽然地位显赫,却忠心护主,绝无二心,尤其是皇太极死后,皇位之争异常激烈,贵卿们在权衡利弊之下,推举只有六岁的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继位,这时索尼坚决地支持了顺治。后来,索尼又帮助顺治铲除摄政王多尔衮,辅助顺治顺利亲政,收回皇权,因此在顺治的眼里,他更不是一般的大臣,也就有了现在的首辅之位。

苏克萨哈是额附子,皇亲贵戚,地位不言自明。他是正白旗人,最早依附多尔衮。后来,顺治亲政,他揭发多尔衮有功,地位也得以提升。

遏必隆为名门之后,父亲是皇太极的重臣之一,母亲是公主,镶黄旗人。

鳌拜像

辅臣最末一位是鳌拜,他也是镶黄旗人,虽是武将出身,却很有谋略,顺治称他文武双全。他为人胆大心细,对待皇太极和顺治可谓忠心耿耿,深得他们赏识,位列辅臣,也是情理之内的事情。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忠臣,辅政之后,受到权力诱惑,一步步走向另一个极端,制造了许多冤案,打击与他意见相左的辅臣,一度挟制幼帝,独霸朝纲,最终与玄烨势不两立,遭到了擒拿而死于非命。

四辅臣资历都不浅,作为满族贵族,顺治帝推行的满汉一家策略自然也重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此,他们辅政后,立刻提出“率祖制,复旧章”的建议,他们缅怀满族的旧制度、旧习惯,主张退回到旧时代中,凡事都要“遵照太祖太宗例行”。改内阁制度为三院制度,处理国家事务,对汉族则施行高压政策。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顺治末康熙初,江南就发生“奏销案”,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不遗余力地打击。大清重臣洪承畴也辞官退隐了。“奏销案”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引起民怨纷纷,产生了一句“探花不值一文钱”的俗语典故。

清入关后,照例要开科取士,为朝廷选拔人才。恰好,有一位学子名叫叶方霭,他是江南人,学富五车,进京赶考,竟然中了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照说,高中探花是件好事,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几年来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个功名嘛。叶方霭考中后,喜气洋洋,举宴欢庆,招待一同进京赶考的同窗好友们。喝到高兴处,诸位儒生吟诗作画,借以表明心志,将客栈气氛炒得热闹异常,一直到了深夜,客人们才一个个拱手离别,尽兴而去。

叶方霭高考得中,实现了学子们求学晋官的梦想,高高兴兴地赶回家乡。哪想得到这位学子生不逢时,他考中后,还没有来得及等到朝廷旨令,还没有求仕做官,就赶上了当地的赋税风波。

当时朝廷下令,在各地征缴赋税,以保证部队军需、保证国家稳定。各地巡抚接到诏令,不敢违抗,命当地人缴纳粮税,就是按照粮食的收入缴税。四位辅臣想借机打击汉臣儒生,让他们明白朝廷是满族贵族的,不是哪个人都能够凭借儒学才识就可以左右的,于是又决定让儒生学士们按照各自功名,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叶方霭家境比较穷困,这次进京已经耗尽了他家的积蓄,如今又要按照功名收取赋税,这不是逼人吗?可是,巡抚根本不买账,他逮捕了几百名儒生,说他们妖言惑众,诋毁朝廷,判他们戴枷示众,以示惩戒。众多儒生被戴上木枷,沿街游行示众,以此羞辱他们。新科探花叶方霭东凑西凑,好不容易将赋税凑得差不多了,进巡抚衙门缴钱。说来也巧,管钱的先生极其认真,清点他缴的赋税,发现少了一文钱,立刻说:“钱不够,赶紧回去取钱。”叶方霭说:“怎么不够?明明凑够了的。”他查找半天,才知道缺少一文钱,也许在半路上掉了。叶方霭请求说:“不就是少一文钱吗?麻烦您高抬贵手,让我通过了吧!”“什么?你还想蒙混过关!”管钱先生叫道,“少一文也不行!”叶方霭看对方冷冰冰、气呼呼的样子,生气地说:“哪朝的制度要儒生缴赋税?我是新科探花,难道少缴一文钱,还要判我受罚?”

叶方霭哪里知道,此次逮捕儒生,为的就是打击江南士子集团的势力,巩固当时满清贵族的政权。他少缴了一文钱,当然逃脱不了关系,被巡抚抓起来,同样戴上枷,沿街示众。

这下子,叶方霭因为欠缴一文钱税金惨遭逮捕和惩罚,轰动了江南各地,人们议论纷纷,对朝廷表示不满,因此民间流传一句谚语:“探花不值一文钱。”

本来,清入关执政就遭到汉人的强烈抵制,顺治多年努力,缓和了民族冲突,社会刚刚开始呈现复苏状态,如今在四位元老辅臣“率祖制,复旧章”的思想指导下,矛盾进一步深化,让这个还没有完全稳固的政权又面临着一场尖锐的冲突。四位辅臣采取强权政策,试图借此稳固满清贵族特权,让汉人永久处于下层地位。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大事,更是充满了血腥味道,成为见证民族冲突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