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物体的直线上升或下落
命题32 问题24
假设向心力与从中心到处所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求出在给定时间内物体沿直线下落所通过的距离。
情形1 假如物体不是垂直下落,那么,根据命题13的推论1,物体将以焦点在力中心上的圆锥曲线为运动路径。(如图7-1)设该圆锥曲线为ARPB,其焦点为S。如果物体的运动轨迹表现为一个椭圆,在长轴AB上作出半圆ADB,使直线DPC穿过下落的物体,并与主轴形成直角。作DS、PS,使面积ASD与面积ASP成正比,并与时间成正比。将轴AB保持不变,使椭圆的宽度不断减小,则面积ASD也与时间成正比。如果宽度无限减小,轨道APB则将与轴AB重合,焦点S与轴的极点B重合,物体将沿直线AC下落,而面积ABD将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如果面积ABD与时间成正比,并且过点D的直线DC与直线AB垂直,那么,物体在给定时间内,从处所A垂直下落所经过的距离可以求出。
(图7-1)
证明完毕。
情形2 如果图形(如图7-2)RPB为双曲线,在同一主轴AB上作出直角双曲线BED,由于面积CSP、CBfD、SPfB与面积CSD、CBED、SDEB的比均为给定值,面积SPfB与物体P过弧PfB所需时间成正比,因此,面积SDEB也与时间成正比。将双曲线RPB的通径无限减小,而横轴保持不变,那么,弧PB将与直线CB重合,焦点S与顶点B重合,直线SD与直线BD重合。而面积BDEB则与物体C沿直线CB垂直下落所需的时间成正比。
(图7-2)
证明完毕。
情形3 根据相同的原理,如果图形(如图7-3)RPB为抛物线,用同一顶点B作另一抛物线BED。与此同时,物体P沿前一抛物线的边界运动,随着前一抛物线的通径逐渐缩小最后变成零,物体P最终将与直线CB重合,而抛物线截面BDEB则与物体P或C下落至中心S或B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图7-3)
证明完毕。
命题33 定理9
根据前面的假设,下落物体在任意处所C的速度与物体围绕以B为中心、BC为半径的圆周运动速度的比,等于物体到圆周或直角双曲线上较远顶点A的距离,与图形主半径AB比值的平方根。(如图7-4)
(图7-4)
以AB作为两个图形RPB、DEB的公共直径,并在O点等分。作直线PT在点P与图形RPB相切,并与公共直径AB在点T相交。作SY与该直线垂直,BQ与直径AB垂直,假设图形RPB的通径为L。根据命题16推论9可知,物体由中心S沿曲线RPB运动在任意处所P的速度,与物体围绕同一点中心、半径为SP的圆周运动速度的比,等于L×SP与SY2的比值的平方根。因为,根据圆锥曲线的性质,AC×CB与CP2的比等于2AO比L,即=L。就是说,这些速度相互之间的比等于与SY2比的平方根。另外,根据圆锥曲线的性质,CO∶BO=BO∶TO,由合比或分比,也等于CB∶BT。且AC∶AO=CP∶BQ=TC∶BT,因此,=。现在,假设图形RPB的宽CP无限减小,以至点P与点C重合,点S与点B重合,直线SP与直线BC重合,SY与BQ重合。那么,此时物体沿直线CB垂直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绕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周运动速度的比,等于与SY2比的平方根,如果约掉相等比值、,则等于AC比AO或AB的平方根。
证明完毕。
推论1 当点B和点S重合时,TC∶TS=AC∶AO。
推论2 物体用给定距离围绕中心作圆周旋转,如果运动方向变为垂直向上,物体则将上升到距离中心2倍的高度。
命题34 定理10
如果图形BED为抛物线,那么,下落的物体在任意处所C的速度,等于物体围绕以点B为圆心、BC的一半为半径的圆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如图7-5)
(图7-5)
根据命题16的推论7,物体在任意处所P沿着以S为中心的抛物线RPB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围绕以点S为圆心、SP的一半为半径的圆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将抛物线的宽CP无限减小,使抛物线的弧PfB与直线CB重合,中心S与顶点B重合,SP与BC重合,命题成立。
证明完毕。
命题35 定理11
根据相同假设,由不确定的半径SD所画出的图形DES的面积,等于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围绕以S为圆心、以图形DES通径一半为半径的圆做匀速运动所划出的面积。
假设物体C在极短的时间内,下落到一无限小的直线Cc上,同时,另一物体K围绕以S为圆心的圆周OKk做匀速运动,划出弧Kk。作垂线CD、cd,交图形DES于点D、d。连接SD、Sd、SK、Sk,并作Dd交轴AS于点T,再作Dd的垂线SY。
情形1 如果图形(如图7-6)DES为圆周或直角双曲线,以点O平分它的横向直径AS,SO则为其通径的一半。由于TC∶TD=Cc∶Dd,TD∶TS=CD∶SY,因此,TC∶TS=(CD×Cc)∶(SY×Dd)。根据命题33的推论1,TC∶TS=AC∶AO,如果点D与点d合并,取其直线的最终比值,即AC∶AO(或SK)=(CD×Cc)∶(SY×Dd)。此外,根据命题33,落体在C点的速度,与物体围绕以S为圆心、SC为半径的圆运动的速度之比,等于AC与AO或SK的平方根比。根据命题4的推论6,落体的速度与物体沿圆周OKk运动的速度之比,等于SK与SC的平方根比,因此,第一个速度与最后一个速度之比,即小线段Cc与弧Kk的比,等于AC与SC的平方根比,也就是。所以,CD×Cc=AC×Kk,AC∶SK=(AC×Kk)∶(SY×Dd),并且,SK×Kk=SY×Dd,SK×Kk=SY×Dd,即面积KSk等于面积SDd。因此,在每一个时间的间隙中,都将产生两个相等的面积KSk和SDd,如果它们的大小无限减小而数目无限增多,那么,它们同时产生的整个面积将相等。
(图7-6)
证明完毕。
情形2 由上述可知,如果图形(如图7-7)DES为抛物线,则(CD×Cc)∶(SY×Dd)=TC∶TS,即等于2∶1。因此,CD×Cc=2SY×Dd。但是,根据命题34,落体在C点的速度等于它绕半径为SC的圆周做匀速旋转运动的速度,而该速度与半径为SK的圆周的运动速度之比,则等于小线段Cc与弧Kk的比,SK与比值的平方根,即等于SK与CD的比。由于2SK×Kk=CD×Cc,也等于2SY×Dd,因此,面积KSk与面积SDd相等。
(图7-7)
证明完毕。
命题36 问题25
求物体从给定处所A下落所需的时间。(如图7-8)
(图7-8)
在直径AS上作半圆ADS,再以S为圆心作相同的半圆OKH。根据物体的任意处所C作出纵标线CD,连接SD,使扇形OSK与面积ASD相等。很显然,根据命题35,该物体下落时将划过距离AC,而另一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将围绕中心S匀速旋转,并划过弧OK。
证明完毕。
命题37 问题26
求从给定处所向上或向下抛出的物体上升或下落所需要的时间。(如图7-9、图7-10、图7-11)
(图7-9)
(图7-10)
(图7-11)
假设物体离开给定处所G,以任意速度沿直线GS下落,设该速度与物体沿圆周匀速运动的速度(该圆以S为圆心、以给定间隔SG为半径)之比的平方为GA∶AS。如果该比值为2∶1,那么,点A则在无限远。在此情形下,可按命题34的要求,画出一抛物线,其顶点为S,轴为SG。如果该比值小于或大于2∶1,那么,根据命题33,则需在直径SA上,分别画出圆周或直角双曲线。然后,以S为圆心,以通径的一半为半径作出圆周HkK。随后,在物体起初上升或下落的处所G和任意处所C,作垂线GI、CD,交圆锥曲线或圆周于点I和D。连接SI、SD,使扇形HSK、HSk与弓形SEIS、SEDS相等,那么,根据命题35,物体G划过距离GC,与此同时,物体K则划过弧Kk。
证明完毕。
命题38 定理12
假设向心力与由中心到处所的高度或距离成正比,那么,物体下落的时间、速度以及下落所经过的距离,分别与弧、弧的正弦和正矢成正比。(如图7-12)
(图7-12)
假设物体从任意处所A沿直线AS下落,并以力的中心S为圆心,以AS为半径,画出一个四分之一的圆AES。以CD为任意弧AD的正弦,物体A则将在时间AD内下落并经过距离AC,同时,在处所C将产生速度CD。
这可由命题10证明,就像命题32是通过命题11而得以证明一样。
推论1 物体由处所A下落到达中心S所需的时间,与另一物体绕四分之一弧ADE旋转所需的时间相等。
推论2 物体由任意处所下落到达中心所需的时间都是相等的,因为,根据命题4的推论3,所有旋转物体的周期都相等。
命题39 问题27
假设向心力的类型为任意的,而曲线图形的面积已给定,求出物体沿直线上升或下降通过不同处所时的速度,以及它到达任一处所所需的时间。或者反过来,由物体的速度和时间求处所。(如图7-13)
(图7-13)
设物体E从任意处所A沿直线ADEC下落,再假设在处所E上有一垂线EG与该点指向中心C的向心力成正比。作一曲线BFG,该曲线为点G的轨迹。如果在运动开始处设EG与垂线AB重合,那么,物体在任意处所E的速度则将是一条直线段,该直线段的平方等于曲线面积ABGE。
证明完毕。
在EG上取EM与一直线段成反比,该直线段的平方等于面积ABGE。使VLM为一曲线,M是该曲线上的一点,AB所在直线为曲线的渐近线,则物体沿直线AE下落的时间将与曲线面积ABTVME成正比。
证明完毕。
在直线AE上取给定长度的小线段DE,设物体在D点时直线EMG所在的处所为DLF,如果向心力使一直线段的平方等于面积ABGE,并与下落物体的速度成正比,那么,该面积将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在点D和E的速度分别被V、V+I代替,那么,面积ABFD将与V2成正比,面积ABGE与V2+2VI+I2也成正比。由分比得,面积DFGE将与2VI+I2成正比,因此,将与也成正比。换句话说,如果取这些量的最初比值,那么,长度DF将与量成正比,同时也与该量的一半成正比。但是,物体下落所经过的极小线段DE的时间与该线段成正比,而与速度V成反比,力则将与速度的增量I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因此,如果取这些量的最初比值,力则将与成正比,即与长度DF成正比,即与DF或EG成正比的力,将促使物体以与一直线的下落速度成正比的速度下落。
证明完毕。
此外,由于给定长度的极小线段DE与速度成反比。因此,它也与平方等于面积ABFD的一直线成反比。由直线DL可知,初始面积DLME将与相同直线成反比,时间与面积DLME成正比,那么,时间的总和将与所有面积的总和成正比,也就是说,根据引理4的推论,经过直线AE所需的时间将与整个面积ATVME成正比。
证明完毕。
推论1 (如图7-14)以点P作为物体下落的起点,当物体受到任意已知均匀向心力作用而在处所D获得的速度,与另一物体受任意力作用而下落到相同处所获得的速度相等。在垂线DF上截取DR,使其与DF的比,等于均匀力与在处所D同另一个力的比。作矩形PDRQ,并切割面积ABFD,使其与该矩形相等。将点A作为另一物体的处所,那么,物体将从该处所下落。由于作出矩形DRSE后,面积ABFD与面积DFGE的比为V2比2VI,即等于V比I,等于总速度的一半与物体速度增量的比。与此类似的是,面积PQRD与面积DRSE的比等于总速度的一半与物体由均匀力产生的物体速度增量的比。由于这些增量与产生它的力成正比,因此,它与纵标线DF、DR成正比,与面积DFGE、DRSE成正比,整个面积ABFD、PQRD相互间的比值与总速度的一半成正比,由于这些速度相等,它们也相等。
(图7-14)
推论2 如果在任意处所D,将任意物体用给定速度向上或向下抛出,那么根据向心力的定律,物体在其他任意处所e的速度可按以下方法求出:
作纵标线eg,并使处所e的速度与物体在处所D的速度等于一直线,该直线的平方等于矩形PQRD。如果处所e低于处所D,则加上曲线面积DFge,如果处所e高于处所D,则再减去曲线面积DFge。
推论3 作纵标线em,使其与PQRD+或-DFge的平方根成反比,设物体穿过直线De的时间与另一物体受均匀力作用从P点下落到D点的时间之比,等于曲线面积DLme与2PD×DL的比。因为,物体受均匀力作用沿直线PD下落的时间与相同物体穿过直线PE的时间之比,等于PD与PE的平方根比,也等于PD与PD+DE的比,或2PD与2PD+DE的比。由分比得,它与物体穿过极小线段DE所用时间的比,等于2PD与DE的比,也等于乘积2PD×DL与面积DLME的比,而这两个物体穿过极小线段DE所用的时间与物体沿直线De做不均匀运动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面积DLME与面积DLme的比。在上述时间中,第一个时间与最后一个时间的比,等于乘积2PD×DL与面积DLme的比。